郑桓公(?—前771),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封于郑(今华县东),居械林(又名咸林),后徒于拾,深得百姓爱戴。周幽王八年(前774),任王室司徒,对周民能和协安抚。周幽王昏庸腐败,政治大坏,天下动荡。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遂听从太史伯的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将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东迁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东,东虢(在今河南省荥阳)和郐(今河南省密县东南)两国之间,并在商人的帮助下在此地奠定了建立新郑国(都今河南省新郑)的基础。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攻破西周,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被杀死于骊山之下。
桓公受封
周宣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自己的异母兄弟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姬宫涅即位,因为郑桓公是他的亲叔叔,就封他为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
桓公寄孥
却说周幽王为人粗暴残酷,喜怒无常,每天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并闹出“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的荒唐故事。郑桓公见周幽王一意孤行,国家他日必将陡起祸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一日,他把掌管王室书籍的太史伯请到府上,问:“老大夫见多识广,侍奉过好几位天子,依您看这周室的江山还长得了吗?”太史伯长叹一声:“当今天子残害忠良,宠信小人,周室恐有累卵之险!”郑桓公点点头,又问:“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老大夫您为我筹划,怎样才能躲过这场灾祸呢?”太史伯沉吟片刻,说:“司徒不如趁早离开这是非之地,找一个安身之所。”郑桓公忙问:“老大夫您看到哪里去比较合适呢?”太史伯说:“依我看,只有洛阳东面,黄河和济河的南面可以居住。这个地方,临近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和郐国(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这两国国君都是贪财好利之辈,百姓们不归附他们。您身为朝廷司徒,又是天子叔父,朝野上下都很爱戴您,只要您张口向他们借地,他们不敢不给。日子一长,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子民啊!”郑桓公说:“虢郐之地,地面平缓,是四战之地,子孙恐怕不易安身,到江南一带怎么样?”太史伯说:“以往祝融曾经作帝喾高辛氏的火正之官,功劳很大,然而他的子孙在周代都没有很兴盛的部族,只有楚国还有兴起的可能。周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