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一名,始见于汉代,又称“祠庙”或“家庙”,其建筑多修建在坟墓附近。宋代以后,民间立祠堂风气流行,于是各姓祠堂遍布大江南北。此时的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开始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是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家族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
作为子孙祭祀、缅怀祖宗的场所,祠堂一般都有一个高雅的名称,也叫堂号。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如王姓的“太原堂”、陈姓的“颖川堂”、李姓的“陇西堂”、马姓的“扶风堂”等。
许多堂号的取名,源于历史典故。正是在这一取名行为中,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想价值在民间得以承认和接受,并以神圣的凝固形式的对家族后人时常起到教育和勉励的作用。
著名的例子是陕西杨姓的“四知堂”。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在今陕西省境内)人杨震,为官清正廉洁,而且博学多识,时人称为“关西夫子”。一天,杨震前往东莱接任太守一职,途中经过邑昌,邑昌县令王密为了讨好顶头上司,深夜里身怀金银前来拜访杨震。
杨震对王密送上的金银拒绝不收。王密恳求说:“您就收下吧,反正这深夜里无人知道。”杨震严厉批评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没辙,只好不快而回。为了纪念杨震的清正德行,弘农杨氏就以“四知堂”作为堂号,世代相传。在老人们讲述这一历史典故的娓娓话语中,清正廉洁的观念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永记在后人心中。
与祠堂密切相关的另一文化载体则是祠联。
祠联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寻根追祖、彪炳先贤、训勉后人几个方面。其中彪炳先贤、训勉后人两方面的内容在姓氏祠联中占的数量尤多。“彪炳先贤”联,通过记述本姓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道德文章、格言惠行,标榜先人的巨大业绩,体现家族的显赫声望,借以振奋家族风气,激起后人进取,这类祠联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历史名人的简明汇编,洋洋大观,在引起后人自豪感的同时,促使他们奋发向上。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堂记》记载,该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先建寝殿(1540年),历经七十余载,毁坏严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扩建,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别是嘉靖和万历两度建造,故形式和风格迥异。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占地3300多平方米,气势宏大。阁为二进歇山顶,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宽29米,呈八字型,进而是棂星门,大门绘有彩绘门神,其后左右建有两碑亭,立《祖东舒公祠堂记》碑碣于其中。再进是仪门,上悬罗哲文先生所提“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匾额,穿过仪门即为宽大的天井,天井当中是甬道,两旁各有庑廊,两庑廊阶前临天井池处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板。甬道尽头为露台(陛),登露台进入第二进大厅,大厅名“善厅”,享堂悬有巨大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个大字,为明万历进士董其昌手书。过大厅在寝殿又设一天井,天井内有三条宽阔的石台阶。寝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栏板。石台阶和栏杆头上各有石狮一对,栏板雕刻精美,每块图案各异。寝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个祠堂的精华所在,并列三个三开间,加上两尽间,共十一间,十根檐柱采用琢成讹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悬着吴士鸿手书的匾额“宝纶阁”。寝殿内的梁头、驼峰、脊柱、平盘斗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并且都绘有精妙绝伦的彩绘,以青绿、土黄为主调,间以橙、赭、玫瑰红等对比色,图案清晰艳丽,实乃罕见,两端设有楼梯,可登临二层阁楼。该阁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及家族议事。
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与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或五进,两边青砖砌成的高墙,高耸过瓦面,墙顶上高低有序、相互对称地翘起水牛角似的“多子”,显得典雅而又雄伟。祠堂一般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亭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还开辟有庭院、花园,有的还附设戏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较大而坚实的柱头和横梁构建。寝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显得庄严而神圣。每逢清明或节日,或个人,或全族,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于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客家祠堂是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从祠堂里的匾额诸如“中宪大夫”“进士”,便可知该族的辉煌。正是: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作为民间宏伟的建筑,并不是专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还有其他作用。如城乡祠堂会被当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来开会、看戏、放电影、办文化活动中心,给祠堂注入了新时期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活力。
阅览客家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