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始祖 是最早姓王的人,王姓是大姓自然来源众多,有姬姓王氏、子姓王氏、姚姓王氏等等。始祖有毕公高、比干、太子晋。现在公认的王姓始祖是----太子晋,他的后裔琅琊王、太原王成为王姓的主流。
王姓始祖太子晋 太子晋, 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因被奉为王氏始祖,所以后世 又称王
子晋、王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年纪较轻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王姓始祖 太子晋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回到太子晋居住地琅琊,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太子晋的后人战国秦汉时有大将王翦、王贲、王离等,开创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支后来都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琅琊王 始祖 王子乔九世孙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
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
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祖地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开基祖”,成为最早的王姓分支,自此成为中华第一豪门望族。
太原王 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
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
读书。霸公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殷四世孙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允公与吕布诛杀之。传统上的太原王以王允为开基祖。自此太原王开支散叶,遍布华夏成豪门望族。
一门豪族 综上所述琅琊王、太原王之后裔皆是王离的后裔。只是分支的年代不同而已,从此以太子晋为始祖王姓
分 为两大支,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他们的子孙盛世繁衍遍
及全球,成为王姓主流。
从西汉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宣帝时应征为“博士谏议大夫”,其子王骏在成帝时一度官至卿史大夫,王骏子王崇亦“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东汉王允是朝中重臣司徒为国除奸董卓,期间太原王遭灭顶之灾。然琅琊王自三国以后成了名扬天下豪门望族,尤以两晋南北朝唐达到顶峰,权倾朝野,名人辈出。据统计最琅邪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最值得一提的是书圣王羲之、王导了。太原王自王允名声显赫成为望族至唐宋达到高峰期间名人济济最有名的有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学者王阳明、王世贞、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至今这两大支王姓遍及国内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为国家人民默默做出自己的贡献----人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