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戚(Q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战国时卫国灭亡,戚姓子孙有避居今山东、江苏间地者。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有宠姬戚夫人,她是济阴定陶人,可见在秦汉之际,已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并有以中尉封临辕侯的戚鳃,其子孙袭爵,荣耀非常,传至七世孙戚少时改封为关内侯,关内侯是秦汉时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地,而有封户,戚少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东汉至魏晋时,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昌盛为戚姓东海郡望,并为此为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分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两代,戚姓已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苏、浙江成为戚姓人的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两宋时,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其名人辈出,世代书香,为后世所敬仰。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之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此际,戚继光之先祖仕宦山东,遂由祖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居东牟县(今山东莱芜)。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半岛之戚姓渡海经旅顺岛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戚姓约占全国汉族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65%≈30.76万)。

0.0788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