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黄姓为当今中国第7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1.jpg

清· 黄璧《董卫国纪功图》 纵40.8厘米,横714.2厘米 纸本 设色(局部) 国家博物馆藏

《董卫国纪功图》是清朝一幅纪实性画卷,它描绘的是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江西总督董卫国率清军在江西崇仁、乐安、宜黄平叛的过程。画卷的作者是生活在当时的江西籍画家黄璧,据画幅末尾款署,可以知道他时年71岁。

“三藩”指的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个汉人藩王。吴三桂、尚可喜及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都是降清的明朝将领,因战功被清朝封为王,作为镇守南方的藩篱。吴三桂被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尚可喜被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被封靖南王,镇守福建,耿仲明及其子死后,其孙耿精忠袭爵。三藩各自拥有重兵,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势力不断膨胀。其中吴三桂实力最强,控制着云贵地区,就连云贵督抚也受其节制。三藩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成为清朝政府稳定全国政权、巩固边疆的一大障碍。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以儿子尚之信承袭王爵。吴三桂、耿精忠也乘机上疏试探,假意请求撤藩。康熙帝下撤藩令,吴三桂即首先叛乱,他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清朝官员,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分兵两路,东掠贵州、湖南,北攻四川、陕西。接着,耿、尚二藩继起响应。江西地处福建、广东、湖南三省之间,成为叛乱者争夺的重要地区。在这样的情形下,董卫国奏请统兵平叛,因用兵得当,收复失地,受到康熙帝的嘉奖。

黄璧,宜黄人,工山水人物,尤长写真。此卷画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容为董卫国平定江西三藩叛乱的历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在昆明发动叛乱,接着,耿精忠应于福建,尚之信应于广东,史称“三藩之乱”。江西为楚粤咽喉,吴三桂兵逼袁州、吉安,耿精忠攻宁都、广昌、南丰,江西总督董卫国剿抚并用,江西四境肃清。董卫国随之率兵赴楚入黔,收复镇远,留守贵阳,直至云南平定,董卫国始回江西任上。此画卷把董卫国出师、水陆进剿、回任江西的情况毕写素绢之上。当时衣冠制度,行军营阵、仪仗形式、兵器种类的历史回面,尽在笔墨之间。

1.jpg


黄易《隶书临汉杨孟文石门颂轴》 192×47.5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黄易(1744年—1802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仁和(今杭州)人。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尝有声幕府,以诗筒画笔,与簿书迭进,不废风雅。工书,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 

释文:汉杨孟文石门颂黄易临 

钤印:小松佐书(朱)散华外作楼居(白)碑痴(朱)

0.0899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