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新平县桂山街道太平社区马命小组是一个距离城区不远的村落,但马命不是一个小地方,从古时设立在这里的上马石、大庙中没有被烧掉的房间、人们模糊的碑石记载描述,以及这里幽静而狭长的乡道都能依稀感觉出这个村落曾经的辉煌。


据了解,“马命”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它叫“马蜜”。清朝年间,李氏的老祖李本和在县衙里当官,因李家与当地的普家闹了矛盾还动了拳脚,因此李本和便写了状纸上告,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无奈之下,他到老厂找到开矿的白大少爷和一个尹姓人家帮忙解决问题。


“这个人叫尹仕宏,据说是老祖的同窗。听说,当时有四五个长得很强壮的人在和他们争矿,老祖到老厂后本想请他们帮忙,谁知他们提出要把与他们争矿的人‘收拾’了,才帮老祖的忙。听到他们这样说,随老祖来的人便把那几个人杀了,他们也就答应帮助老祖。普家人听说李家找了人帮忙后,便在一个坡上摆上桌子,同时在上面放了些银子,白大少爷贪财,他就被收买了。而尹仕宏还是去帮助李家。


其后,在李、普两家的冲突中,李家和尹仕宏做了一面旗子挂在旗杆上,并发现在旗杆顶上附着一窝蜜蜂而‘马蜜’的名字就由这窝蜜蜂而来。”85岁的当地人李云仙说。那为什么“马蜜”会成为“马命”呢?那是因为在方言中“蜜”和“命”的读音相似且有谐音,慢慢地人们就把“马蜜”念成了“马命”,并沿用至今。




《李氏家谱》碑位于大庙左侧,并镶嵌于墙壁之中。其碑落款为:“嘉庆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由于石碑部分字迹模糊不能辨认,因此村中的老者成了记者追根溯源的“助手”。《李氏家谱》碑出现在大庙中是否意味着大庙与李氏有关呢?




从现在人们的口中,马命大庙其实就是古时李家的宗祠,因此庙中出现《李氏家谱》碑也在情理之中。按照常理,古时候能够在当地有实力建造宗祠的非富即贵。因为在旧时,人们的生活资料都非常匮乏,除了日常温饱和苛捐杂税外,一年下来基本不会有多余的积蓄。因此,李家肯定不是普通人家。


对于李家,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明朝的时候,大庙前有一条路,它是当时人们前往昆明的必经之路。以前,在这条路上立有上马石等。其间,过往官员到这里必须下马。”村民透露出李家在古时就有人为官,因为旧时官员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当某人做了官后,当时的政府就会在其家乡设立夹标石、上马石等,并规定下级官员见此石者“骑马下马,坐轿下轿”步行通过,以示尊敬。


李云仙说:“我听说,我们的先祖有5个儿子,他在明朝时就来到了这里,是个大官,是打仗来到云南的。战争平息后,朱元璋就让他呆在云南。后来,先祖就去老厂开锡矿,当发达后又离开了老厂。现在我们这个李氏的老祖就来自先祖5个儿子当中的一个,叫李本和,他在清朝的时候还在新平当了官。至于先祖的名字和与他相关的事因时间久远我们也不记得了。”


据了解,马命大庙就是现在居住在当地的李氏族裔所建。“据说,大庙以前被烧毁过,那时候祖上曾经因土地的原因和其他族姓闹了矛盾,最后他们还把大庙给烧了。相传,有一个先生和李家关系很好,而且还送了一块匾给李家,那块匾就挂在大庙中,说是可以避水火,当大庙被大火烧毁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挂着匾的那个屋子居然丝毫无损。”李云仙笑道。


当大庙被烧后,这间没有烧掉的房子就一直留到了李云仙开始记事的时候。那时,李云仙的二爷在管理“祖宗田”,农耕的收入除部分开销外,其余都用来修缮烧毁的大庙。


马命,每当人们说起以前的事时感觉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在人们口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而模糊的则是人们在描述中细节上的断代。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才会让人们继续去探究它里面的故事。

0.1122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