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六十二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迟氏,其最早的发祥地应在盘庚迁后之新都“殷”,即今河南商丘一带。历商、周之时光,政权更迭,迟氏渐离开祖居之地,播迁他乡。
史籍《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有:“平原女子迟昭平……”表明在两汉之交已有迟氏落籍平原郡,平原之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表明迟氏后世曾长期昌盛于山东的迟氏进入该省甚早。
由于迟氏长期以来表现得较为沉寂,故很难让人把握其准确的播迁脉落。
北魏时期,魏孝文帝锐意汉化改革,有尉迟氏更为迟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们则更多的盘桓于北都太原及其附近,并与原先繁衍于此地之迟氏汉人相融合,经繁衍发展,后来迟氏昌盛为该郡之大族,是故后世迟氏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隋、唐两朝,太原迟氏由于仕宦、谋生、避难、寻求新的生存环境等原因渐扩散至陕西、河北、河南以及山东等地。
唐末、五代十国以后,迟氏渐南迁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诸省。
南宋偏安江南以及南宋覆灭以后,更加剧了迟氏南迁的步伐,迟氏更广泛的播迁于华南、中南之地。
元朝末年,国家腐败,导致农民四起,他们为争夺王权而相互攻杀,加之灾疫连绵,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河北、河南“积骨成丘”,山东、皖北“人口鲜少”。
大明甫定江山,便制订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而山西由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曾伤筋动骨,是故明初,山西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迟氏入居辽东。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迟氏入填今四川、重庆。
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等地之迟氏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东三省,其中含有山西洪洞之移民后裔,他们扎根于白山黑水之间,人口得以迅猛增长。历民国至今,迟氏分布区域愈广,并有沿海之迟氏入居台湾等地。如今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莱阳、胶州市、平度市、烟台市海阳县、茌平县、日照市东港区、蓬莱市长山岛、聊城地区临清市、栖霞市、招远市、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龙口市黄县、文登县、德州市宁津县、陵县、荣成市、东阿县、济宁市鱼台县、即墨市、临清市,云南省的玉溪市新平县、昭通市彝良县、昆明市昆阳县、寻甸县,贵州省的贵阳市花溪区,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营口市、瓦房店市、海城市、鞍山市、丹东市东港区、开原县、朝阳市、台安县、铁岭市昌图县、盘锦市,吉林省的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蛟河市、德惠市、榆树县、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市,北京市,海南省,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尚志县、大庆市安达县、望奎县、铁力市、哈尔滨市、呼玛市、牡丹江市、绥化市、双鸭山市、肇东市、绥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自治旗,河南省的西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河北省的沧州市南皮县、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马鞍山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永泰县、永春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惠洲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日本等地,均有迟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