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姓迁徒情况
(1)房邑(河南遂平)
尧的长子/房姓先祖丹朱始居.其子陵在此开国开姓.
(2)浙江富春山(浙江桐庐县西)
两汉之间新莽期间,一房姓人(房植之父),因不满新莽篡汉之政,举家隐居于此,垂钓为业,自称”渔父”,与当时名士严子陵友善.
(3)广平府清河郡(河北清河县)
汉桓帝时朝右公/河南尹房植回迁于此,其子侄辈房雅为清河太守,房姓于此成为望族.
(4)江南九箫山
房植晚年谢仕后游于此,并开基传业.
(5)长沙
植子房炽康曾任长沙太守.
(6)吴山(吴郡)
房植第四代孙房尚志,博通经史,于三国魏时尝”执教授生徒于吴山.
(7)陕西凤翔
房植五代孙房凌霄,业儒学,于晋初迁隐于陕西凤翔府伏波村.
(8)清河郡
房植11代孙房景伯,梁武帝时,为清河郡太守.回迁.
(9)山东青州府
房植13代孙房彦谦,于隋炀帝时隐于山东青州府,在临淄县开基,殁于山东.
(10)长安(陕西咸阳)
房植14代孙房玄龄起于临淄,助唐开国后定居于长安,逝后陪葬昭陵,配享唐宗庙.
(11)河南洛阳
房玄龄长子房遗直本袭父爵为梁国公,高阳公主谋反事受牵连,削官削爵后举家逃迁于此.同时房乾的后代也以此地为郡望,称"河南房氏".
(12)济南郡
房雅十九代孙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郡。生四子:豫、坦、邃、熙,今称四祖房氏。
(13)桂州府清河郡
房植20代孙房启,始为句容总管,在容九年后迁桂州府清河郡,食邑三千户.
(14)开封
房植21代孙房宁静仕唐德宗朝,为开封府尹,其子房式仕唐宪宗朝,为河南府尹.
(15)湖北武昌府
房植25代孙房遵时,家资殷富,唐禧宗时因黄巢之乱,率妻儿游于湖广武昌府,置田庄居住.
(16)燕贞定府(河北)
房植29代孙房遇隆,宋贞宗时由府尹进擢侍讲,因与当权的丁谓意见不合,谢仕,徙于燕贞定府试剑石.
(17)燕京永平府
房植39代孙房蝇贞,当元纲不振,率家徙于燕京永平府.
(18)燕京(北京)
房植40代孙明思恩侯房宽,以天年终于京(燕京),葬于燕京永平府卢龙墓.
(19)潮州府(广东梅州)
房宽长子房远绍(字燕基,号万宝),受父命持牒南迁,先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赴广东潮州府大麻社(即今梅州大埔银江镇)开基.
(20)济南府
房宽次子房远统(字燕裕,号万珍),受父命持牒在山东济南府开基.
(21)湖广桂阳洲
房宽三子房远续(字燕传,号万珠),受父命持牒在湖广桂阳州开基.
(22)燕京永平府
房宽四子五子在永平府续牒.
(23)扬州郡
据史载,明初朝庭曾"驱吴地民以实淮扬二郡",扬州于此时开始有房姓人集中居住,并逐渐繁衍流布,仅兴化一地,截止1990年即达6836人.
(24)广东连南
连南八排瑶房姓于公元960年入粤,至1985年已传41代.连南小三江镇福田村房姓,1953年经省民委识别确认属八排瑶支系。相传他们原共有三兄弟,到广东后先居住连南白茫,后三兄弟各奔前程,长兄去怀集,二兄去瑶山,三弟又转湖南。长兄之子从怀集迁到本县小三江田心寨对面的沙坝寨。民国24年(1935年),因洪水冲垮住房,又搬到福田村居住,至今已发展到11代。小三江镇房姓生产和生活习惯亦已与当地壮族、汉族无异。
(25)山东郓城
郓城房集房氏家祠上的一幅对联,说明郓城房氏一族本出自山东,但明朝洪武年间又由安徽颖州(今安徽阜阳颖上)迁至郓城.山东郓城房氏共分五支,分布于郓城、菏泽、定陶、曹县、梁山以及河南、安徽等地。其中东北三省也有不少房氏源自郓城。其中的老长支主要分布于郓城,老二支分布于定陶北二十五里陈集、菏泽牡丹乡、曹县、定陶北戚妃寺等。
(26)四川自贡
据传为明朝张献忠剿四川时从广东迁到四川的一支,其后裔中曾有一位为自贡最大的盐商。
(27)蜀中绵阳、德阳、中江、大足等地
广东大埔银江明万宝公后裔中的一支,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湖广填四川”的风潮中大量迁徙入蜀,分居蜀中绵阳、德阳、中江、大足等地。仅中江就有后裔6、7千人。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狮子村.大锣村,杨家湾村,刘家沟村
(28)马来西亚砂拉越
闽南客家的一支,出自清河堂,具体从何时何地迁出,尚待考证.
(29)山东微山县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也叫野雀子窝)迁至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并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还建有宗祠,当地族谱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
(30)江苏雎宁
明初自山西曲沃迁至江苏邳州望母山北房台子.
(31)甘肃靖远
明初自卢州府合肥县(今安徽合肥)正统二年(1437年)初为陕西汉中守备,复迁靖虏。甘肃房氏始祖房贵
(32)河北石家庄
自山西迁至河北石家庄栾城县北十里铺村,房永清一脉,房永清,字润堂,北十里铺人,乾隆癸卯举人,任邵武县知县,后升厦门同知(厦门市市长),署知泉州府。永清有知鉴识,林中丞则徐,于未遇时约笔札,厚资修脯,后中丞既贵,述职过栾时,拜其墓下。房永清乃林则徐伯乐,对林则徐有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