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 |||||
朝代 | 起讫 | 都城 | 今地 | 开国皇帝 | |
夏 | 约前2070—前1600 | 安邑 | 山西夏县 | 禹 | |
阳翟 | 河南禹县 | ||||
商 | 前1600—前1046 | 毫 | 河南商丘 | 汤 | |
殷 | 河南安阳 | ||||
商 | 西周 | 前1046—前771 | 镐京 | 陕西西安 | 周文王姬发 |
东周 | 前770—前256 | 洛邑 | 河南洛阳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前770—前476 | ||||
战国① | 前475—前221 | ||||
秦 | 前221—前206 | 咸阳 | 陕西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汉 | 西汉② | 前206—公元23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汉高祖刘邦 |
新 | 9—23 | 王莽 | |||
东汉 | 25—220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魏 | 220—265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蜀 | 221—263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吴 | 222—280 | 建业 | 江苏南京 | 吴大帝孙权 | |
晋 | 西晋 | 265—31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东晋 | 317—420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晋元帝司马睿 | |
南朝 | 十六国③ | 304—439 | |||
宋 | 420—47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宋武帝刘裕 | |
齐 | 479—502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齐高帝萧道成 | |
梁 | 502—557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梁武帝萧衍 | |
陈 | 557—58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386—534 | 平城 | 山西大同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534—550 | 邺 | 河北临漳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北齐 | 550—557 | 邺 | 河北临漳 | 齐文宣帝高洋 | |
西魏 | 535—556 | 长安 | 陕西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周 | 557—581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 | 581—618 | 大兴 | 陕西西安 | 隋文帝杨坚 | |
唐 | 618—907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907—923 | 汴 | 河南开封 | 梁太祖朱晃 |
后唐 | 923—93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936—946 | 汴 | 河南开封 | 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947—950 | 汴 | 河南开封 | 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951—960 | 汴 | 河南开封 | 周太祖郭威 | |
十国④ | 902—979 | —— | —— | ||
宋 | 北宋 | 960—1127 | 开封 | 河南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南宋 | 1127—1279 | 临安 | 浙江杭州 | 宋高宗赵构 | |
辽 | 916—1125⑤ | 皇都 | 辽宁 | 太祖耶律阿保机 | |
(上京) | 巴林右旗 | ||||
西夏 | 1038—1227 | 兴庆府 | 宁夏银川 | 景宗李元昊 | |
金 | 1115—1234 | 会宁 | 阿城(黑龙江) | 金太祖阿骨打 | |
中都 | 北京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河南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 | 1271—1368⑥ | 大都 | 北京 |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 | 1368—1644 | 北京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 | 1644—1911 | 北京 | 北京 | 清太宗皇太极 | |
中华 民国 | 1912—1949 | 南京 | 江苏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 |||||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 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 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 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 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 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
朝代 | 作 者 全 名 | 及 第 年 | 简介 |
宋 | 廖偁 | 天禧进士 | 衡山人。天禧进士。好古,能文章。 |
朝代 | 姓名 | 年份 | 简介 |
明 | 廖 纯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俊 |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谟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铉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恂 | 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中 |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 庄 |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伯牛 | 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道南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德征 | 成化五年(1469年)已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汉 |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纪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 纪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 俊 |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孟瞻 |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 庆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 珊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时雨 |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世魁 |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世昭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 悌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天明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希颜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 冔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云龙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云腾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廖自强 | 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廖自显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朝代 | 姓名 | 年份 | 简介 |
清 | 廖元发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应召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联翼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 观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必强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弘伟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 琬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赓谟 |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赓融 |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必琦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 贞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笃材 |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 翺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惟勋 |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朝翼 |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为庸 |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宗元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秩玮 |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正亨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坤培 |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寿恒 |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镜明 |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鹤年 |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寿丰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廷相 |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 熏 |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廷珍 |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 骧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 |
清 | 廖国琛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镜伊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 平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凤章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允儒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基钰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鸣龙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廖佩珣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振矩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廖毓英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