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忆秦娥

收灯节。霖铃又似鳌山雪。鳌山雪。今宵清绝,今宵愁绝。

老人似少终然别。痴痴更望春三月。春三月。花如人面,自羞余发。


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西江月·新秋写兴

天上低昂仰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桂枝香·吹箫人去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

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

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水调歌头

百千孙子子,八十老翁翁。人间天下清福,阅世苦难同。

谁叹东门猎倦,谁笑南阳舞罢,万事五更钟。但愿人长久,聊复进杯中。

故侯瓜,丞相柏,大夫松。诸公健者安在,春梦转头空。

可笑先生无病,病在枕流漱石,福至自然通。聋者固多笑,一笑更治聋。


宝鼎现·春月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

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永遇乐·璧月初晴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青玉案(暮春旅怀)

无肠可断听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许。

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

寂寞空山语。霖铃不是相思阻。

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八声甘州(和汪士安海棠下先归,前是观桃水东,至其乡真常观)

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

前度何稠。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共是西江水,不解西流。

在处繁华如梦,梦占人年少,生死堪羞。任倾城倾国,风雨一春休。

醉逢君、何须有约,醉留君、系不住扁舟。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浣溪沙(三月三日)

高卧何须说打乖。小篱过雨翠长街。缃桃定有踏青鞋。

晴日又思花处所,东风绝似柳情怀。人间安得酒如淮。


摸鱼儿(甲午送春)

又非他、今年晴少,海棠也恁空过。清赢欲与花同梦,不似蝶深深卧。春怜我。

我又自、怜伊不见侬赓和。已无可奈。但愁满清漳,君归何处,无泪与君堕。 

春去也,尚欲留春可可。问公一醉能颇。钟情剩有词千首,待写大招招些。

休阿那。阿那看、荒荒得似江南麽。老夫婆娑。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


摸鱼儿

正何须、阳关肠断,吴姬苦劝人酒。中年怀抱萦萦处,看取伴烟和柳。柳摇首。

笑飞到家山,已是酴醿后。留连话旧。同溪上儿童,颇曾见我,有此故人否。 

相逢地,还忆今宵三韭本语,谓廿七也。青山只了迎候。东风自送归帆去,吹得乱红沾袖。

暮云皱。听杜宇高高,啼向无何有。江花垂手。任春色重来,江花更好,难可少年又。大垂手、小垂手,舞名。


江城子(海棠花下烧烛词)

红欹醉袖殢阑干。夜将阑。去难拚。烧蜜调蜂,

重照锦团栾。春到洞房深处暖,方知道,月宫寒。

枝枝红泪不曾干。背人弹。语羞檀。欲睡心情,

一似梦惊残。正自朦胧花下好,银烛里,几人看。


霜天晓角(寿萧静安,时归永新)

归来把菊。春瓮今朝熟。苦苦留君不得,携孺子、到汾曲。 

庐山真面目。冰清还映玉。长笑欧公老懒,君且住、饮螺绿。其子昏燕氏。


减字木兰花(有感)

东风似客。醉里落花南又北。客似东风。携手斜阳一笑中。

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我怨佳人。憔悴江南不似春。


1.jpg

笔是文房四宝之首,毛笔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工具,毛笔制作素有“北有汝阳刘,南有湖笔”之说,河南省项城汝阳刘村是中国毛笔的发源地,浏阳刘毛笔更是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记述了中国的时代变幻,被称为“中国毛笔文化活化石”,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毛笔制作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毛笔之迹,但是当时毛笔制作工艺比较简陋。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为方便书信书写,研制出新的毛笔制作工艺,后世制笔人皆尊称蒙恬为“毛笔鼻祖”。后来,蒙恬制作毛笔的工艺经帐下文书、汝阳刘先人刘寅改进并传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如今,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已有67代。 

汝阳刘毛笔的制作工序相当繁杂,要经过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切毛、梳毛、修毛、成头等128道工艺而成。就其选毛来说,汝阳刘毛笔选料考究,仅兔毫的选择标准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就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汝阳刘毛笔生产技艺考究,可谓一枝独秀,兼具毛笔“尖、圆、齐、健”四德,宜书宜画,用之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工艺特征

皖香汝阳刘传统工艺制笔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三义”“四德”的追求。“三义”是指笔要达到“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材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与之相配的笔杆、刻字、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四德”为“尖、齐、圆、健”。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划一,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婉转自如;“健”是指笔毛健挺,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笔毛经久耐用。


工艺流程

分毛:把原材料分为高、中、低档。

脱脂:在石灰水中进行泡制,把毛料本身油脂脱下,以便起到吸墨的作用。

去绒:把原材料本身的绒脂去净,以便保证毛笔质量。

齐毛:在齐板上缓慢均匀的分散羊毛,使毛峰根根上顶、整齐,羊毛平板如纸。

垫毛:毛笔是由长、中、短不同的毫毛组成,垫笔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犹如排兵布阵一般,一支笔头的组成也分为主毫、副毫、衬毫等,如将、帅、兵、后勤一样,环环相扣,对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付方法,才能达到造型美观同时灵活自如。

切毛:把垫好的毛料用东北松树皮压住,然后用刀切去多余的毛料,在中间配以野猪鬃、尼龙毛、毛料,以便使毛笔呈饱满之态,并增加其含墨量。

梳毛:在清水里,用狭长锋利的牛骨梳,对毛料进行七至八遍的梳理,务使每根毫毛尖是尖、根是根,把凌乱的毛料梳理的根根分明。

修笔:保证笔峰整齐,拢抱不散,无虚尖,无秃峰,无弯毛,弹性适宜,笔身不膨胀。

圆笔:笔头成型要逐个按口径要求手工进行修圆,务使大小均匀一致。

装杆:检查笔头是否平顺,盖毛均匀,圆直光亮;检查笔杆是否不劈口,不裂斗,不劈杆,光亮无擦皮,各连接部位牢固严紧,正直平伏;然后把笔头装入笔杆。

成装:定要添加防虫剂,标明产品名称、数量、商标、单位名称,贮存通风干燥处,严防潮湿,不得和酸碱及有毒气体一起贮存。


起源

毛笔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之,但是工艺粗造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历时多年,与西安秦朝首都千里遥远,长年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就改用原始粗造的毛笔。但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偶出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焊紧,用之大为顺手耐久。至今已两千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汉朝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近汉宫,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来毛笔制作就做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其子刘演、刘秀,长孙刘彦等家人,无不精通毛笔工艺制作。刘钦和刘演先后在南顿做县令,也把毛笔制作带到了南顿(今项城南顿镇)刘演的儿子刘彦专司其事。后,王莽篡权,追杀刘氏后裔,此时刘钦已经去世,刘演携带全家逃往湖北,路过汝阳郡境内(今项城孙店镇汝阳刘村)时,其子刘彦突病,不能随行,刘演就把刘彦托付到一个农家保护起来,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刘彦病好后,和救治、保护他生命的这家女子成婚,专司制笔,过起了平民生活。

为不使王莽政权发现,就隐瞒身份,以汝阳的刘氏外称。生儿育女,买笔糊口,生活平静,乐在其中。刘演和刘秀在湖北春凌起兵。刘演智勇超人,带领大军所向披靡,昆阳大战战功卓著,始帝刘玄怕刘演功高盖世篡夺权位,借故将其杀害。刘秀接替刘演的事业,终于击败王莽,恢复汉室,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后派人从项城南顿到湖北顺着当年被王莽追杀的逃跑路线,寻找其侄子刘彦的下落。终于在汝阳郡北的一个无名小村(今项城孙店乡汝阳刘村)找到,后接回宫中,善加宽慰和款待,封为御笔官。专门管毛笔的制作和宫廷的供应。刘彦过贯了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对出入有规、生活奢侈的生活极不适应,经常疏于宫廷礼仪,屡受到排挤,心情郁闷。多次要求回乡生活。光武帝刘秀不好强留,就顺从了侄子的心愿,将刘彦一家送回其当年避难的农村,并将该村封为汝阳刘氏村,毛笔也叫汝阳刘毛笔,继续专为宫廷做笔。自此,刘彦遂带祖孙继承、精研、发展毛笔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又六十五代,经历了多少战争风云、朝代更替,两千多年,汝阳刘毛笔始终流传有续、未尝间断,且工艺质量更加炉火纯青。


0.0865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