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朱氏望族在历史上可谓是名贤辈出,代有闻人,不仅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史资料,而且还留下了一处处朱氏历史遗址和建筑,虽然大多遗址已岁月沧桑消失难觅,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古遗踪迹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之中,为后人研究文史了解朱氏文化提供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现对朱氏有关楼堂宅第、桥梁建筑、弄巷、佛教文化和地名作一些归集,以供参考。
祥善堂:清代进士、潮州知府、朱氏第21世朱丙寿老宅,堂号为祥善堂。清代时建有朱家花园,今海盐宾馆旧址,存有百年罗汉松。“朱园”毁于1938年抗战时,朱丙寿一支后裔现迁居上海等地,人口200多人,时有宗亲聚会。解放后旧居遗址建有政府招待所。
问业堂:位于城内旧教场四营弄(原农药厂南),系朱氏第23世朱世英,朱象贤祖上老宅,有正厅、厢房、庭院,新老住房数十间明清建筑,抗战时期遭日军焚烧,其后裔至今保存有清末民初的房屋土地证,作文物收藏。
树德堂:大营弄13号朱氏老宅,在绮园商业街,系朱庚生祖传故居,堂号树德堂,座北朝南,前后二进,合院式明清建筑,保存完好,现列入海盐文物保护点。县城投集团收储后经修缮现对外开放。
家寿堂:位于武原镇董家弄东侧朱氏旧居,系退休老师朱国义祖传老宅,开设宝和当店,祖上与长木桥朱昌颐一支为老亲。解放后收为房管会用房,六十年代拆除。
双桂堂:建于明清年代,城西村南北埭之一朱氏故居,系村民朱明观一支,祖上家业教书经商,前后二进四合院,是朱家埭村落后院,现已拆迁。
德馨堂:长木桥上水村朱氏故居代表性建筑,系朱昌颐、朱希祖故居,大厅挂“鹤天鲸海”匾额。前后建有得月楼、光裕堂、状元第、翰林第、问业堂、绳业堂、赐砚斋及四幢堂楼等明清建筑,是海盐朱氏规模最大的宗族建筑群,解放后由后代先后拆除。
敬仪堂:位于明珠村梁浦庙朱家场,系海盐白苎派朱氏一支,清代朱法余(朱少山)所建的朱氏故居,共四十多间,厅堂悬挂汉羽匾一块,解放后由朱子后裔分家拆除。
庆馀堂:位于武原镇大营弄口,小虹桥北堍,系朱氏第23世朱振奇(向阳小学退休教师)祖上旧宅,抗战时期遭日军焚烧,不复存在。
朱家桥:建于富亭建新村东侧,横垮武通港,明清时旧称长生桥,现在金域蓝湾小区北面。水路直通泾塘 桥麻泾港。相传该桥由朱氏人家捐资修建。
朱家渡船头:位于金星村泾塘14组麻泾港河口,因没有桥梁,交通不便,旧社会朱氏族人出行一般在此摆渡,并有渡船船夫,久而久之形成小地名。
朱家木桥:在金星村善新南8组,自东向西连接新木桥港,明清时期,朱氏因水路进出支流河浜,所以出资建有木桥,今东西大道途中有路标。
长木桥:位于华星村上水村与泾塘村尸古居村庄,横垮麻泾港大河。相传为纪念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桥名又称常慕桥。古桥后来由朱氏族人几经修建,桥名习惯称之长木桥,现为水泥钢筋桥,是朱氏族人出行的主要通道。
斜桥(斜木桥):位于金星村斜桥浜与新木桥港十字漾口,明清时期斜桥埭朱氏故居人口众多,与河西苗埭朱族便于往来,出资建造木桥,因桥面略有斜型,故称斜桥。解放后拆除后另建水泥桥。
闻琴桥:县城东门外伯牙琴台位置,连接城河与白洋河,朱氏始祖朱顺迁盐任官时,第一站住地,建有文会堂。元代时属闻琴坊,史书记载又称“还珠桥”,解放后填河拆桥,现规划海滨公园。
另据传说,清道光状元朱昌颐任官期间,曾组织人力修筑海塘,修复潮水缺口。建于宋代的圩城大桥和建于元代的三环洞尚胥桥,朱曾出资捐助修建古桥,行善积德。
朱家弄:位于武原镇新桥路东侧,旧址东面河滩,连接青篁弄、九宫弄。朱家弄南北向,修建于民国初期,史料记载,旧时青篁弄曾有朱氏人家居住,如朱希祖胞弟朱守先民国时期住宅。
朱家大屋:位于金星村南许油村朱家场,清代出过翰林朱方增,旧居共分七房,房屋数百间,有一些石帮河埠,青石旗杆,和朱氏家庙(义场庙)遗址,整个自然村朱氏同姓。
朱弄:武原镇北大街中间,系北门朱氏族人居住之地,曾开设北香山朱家药店。目前老街存在。相传明永乐年间,朱志刚任中顺大夫,通政使司,出任广东通参、御史。城北村发现过墓志铭文。
朱家白场:位于海滨西路寺西街,朱瑞故居门前(原海盐粮食局办公楼),白场用花岗岩石板铺筑,从朱宅门口向南100米左右至市河口,二侧石邦岸,中间马鞍河埠用于船只停靠,白场相当于篮球场大小。2001年天宁寺规划建设新天地广场,旧址建造百尺桥北堍。
朱家码头:长木桥华星村(上水村)朱家码头是众多朱氏老宅河埠中体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旧时朱氏族人往来出行必须沿麻泾港、盐嘉塘到海盐办事,日常码头停靠船只。目前已列入海盐县文物保护点。同时还有清代古井遗址。
佛教文化:有老太堂(庙):金星村斜桥埭,建于明清年间,属朱氏家庙,内供佛像数尊,香火旺盛,解放后五十年代破除迷信被拆除。庙地另有朱氏老厅,西圈洞和一批堂楼建筑在清代咸丰时期太平军焚烧被毁。
朱公亭(庙):位于城西天仙河盐嘉塘北岸,建造年代不详。该庙前后二进,庙前4棵百年老树(银杏树),东侧打铁桥还建有石牌坊一座,紧靠城西朱家埭自然村,沿塘河向西是通往于城三环洞桥必经之路,途中可在朱公亭停留歇脚,六十年代被毁。
朱家牌坊:浙江都督朱瑞民国初为悼念母亲养育之恩所建。旧址在海滨西路寺西街水沧桥西堍,座北朝南,是朱瑞发迹后请天台石匠精心修筑,牌坊上方题有“教子成名”四个大字,解放后用于生资公司露天仓库,石牌坊文革时被毁。
朱氏祠堂:华星村长木桥西南方向南祖坟建有朱氏宗祠,四周墓地面积较大。解放后土地平整,祠堂拆除。
朱状元墓址:位于澉浦南山村邵湾里,2004年出土发现朱昌颐墓碑,现收藏在县博物馆。
城西村朱家埭大曲浜建有祠堂,系朱族先祖所建,墓地分散在水沧浜,太子庙等地。
寺西街水沧桥以北,系朱瑞一族所建祠堂,较早拆除。朱瑞本人墓地在澉浦南山邵湾里朱家坟。
另据武原镇志和地名普查资料反映,朱氏一族自明清以来,由于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居住较为分散,除县城内外一批朱姓人家外,近郊四周自然村如城西、富亭、城南、梁浦、白苎、尚胥庙、升界桥、泾塘桥等地均有朱家场村落,延续和反映了朱氏宗族分布和人脉渊源。
黄田村古建筑群
简介
黄田村,位于安徽泾县的东南部,是以朱姓为主聚居的村落。其历史悠久,大约在宋朝便有了“黄田里”之名,而朱姓则于明朝万历间,由张香都再迁此处,逐渐发展为一座知名的文化古村,据《泾县乡土记》记载:“山(黄知<音>山)之西南为朱氏村,山之正西为胡氏村,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
而黄田村尤为显著,其间阡陌交错、房屋栉比、炊烟袅袅、莺啼鸟啭,更有老树古藤、新篁修竹、溪水潺潺、柳绿桃红,俨然一首由自然和人文贴合而成的优美诗章。黄田村村域似船形,位于黄山南(泾县最高山),凤子河北,村内现存有58处,103栋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清乾嘉年间,建筑百积26446M2。村边原有四、五道围墙将村子严密包围,凤子河环村而流,是天然的“护村河”。村中的道路和河岸都用石块砌护,就连凤子河床也都于道光10年全部用石块砌成,河上架设十余座石桥沟通两岸来往。凤子河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出口处,有狮子山和象山对峙,谓之“狮象把门”。当中建一圆洞形石拱桥,称之为“狮子滚绣球”,形成黄田村的门户。村中以家庙、敝厅和堂屋为主体,原有“旗峰公家庙”等21处厅屋,现存10余处。屋宇高墙巍峨,规模宏大,或前后数座相联,或大屋左右并列,巷道平直,明沟暗渠相连,活水穿村,排水通畅。屋前一般均有用河卵石铺面的大院,卵石以褐、黄二色拼砌出蝠(福)、鹿(禄)、寿、喜和铜钱等图案。院内有两边相对的边屋。院门有3间门面房同院.
墙连接,与正屋构成“四合院”式的庭院,正屋和边屋的门墙上贴花砖(一种泾县特有的由多色泥土分层揉合烧制的砖块)由于其色彩、纹理的不同,加之工匠恰到好处地运用,构成了一幅幅巨幅壁画匡案。花岗石雕琢而成的门坊上有矩形大理石嵌方,门坊两边嵌砌青石墙裙,墙基用一米高的花岗岩石条砌成,给人以凝重稳定之感。屋内有门厅、天并、堂厅和厢房,梁柱粗大,柱础多用花岗岩雕成。木构件如梁柱、屏风以及正、厢房和阁楼上的门窗栏栅均饰以朱漆。墙上的嵌方、门罩、漏窗、檐柱上的斜撑和斗拱以及柱础、墙裙和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以深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出入物、花卉、鸟兽图案,栩栩如生如生,堂厅前和两厢的天井中,还设有石条搭砌或的花墩,上置盆栽花卉和假山石盆景,意趣盎然。
洋船屋
又名笃诚堂,建于道光初年(1821年),占地4200余平方米。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形状依地势而筑,因其外形酷似洋船而得名。洋船屋内有20栋房屋,还有敞厅、陪厅、梅村家塾、花园、门房、马房等等。整个建筑内部结构是一个十分宜于封建大家庭起居、饮食、祭祖、读书、休息等多种功能的要求,外观上又形成了巧妙地利用溪水和山势,建成总体外形上类似大客轮的建筑群体。
思慎堂
又名紫盛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4座并列的正屋均为前有长方形大院,两侧各有一座边屋,构成“四合院”式的庭院。正屋与边屋都是一字前墙,花砖门墙,麻石门坊。还另有“乐善好施”牌坊一座。旗峰公家庙,又名敦睦堂。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花砖门墙,白石门坊,以后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正厅、两厢楼、整个建筑物内的梁柱门窗都施朱红油漆。右边本立堂敞厅,一进3开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92平方米。大门两侧各有厢房、天井。左边敬修堂,一进5开间,前后两进。建筑面积317平方米,递次为天井、堂厅、正房。
聚星堂
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初年(1723—1750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花砖门墙,麻石门坊。门内有门厅、天井、堂厅。堂厅两边各有3间正房,走廊两端还有两个约4平方米的小板楼。门墙内外均为花砖贴面,麻石门坊。门坊内侧上有木板小姐楼,递次为天井、堂厅、正房。
思永堂
是一组建筑群,中间三座大屋并列,两边各有配屋和边屋数栋,坐北朝南。占地7000多平方米,屋前有大院,大门前有旗杆斗和旗杆夹各4个。大门内凹,内外花砖面墙和望板花砖,花岗岩门坊。屋内有前厅、天井、堂厅和两边正房,再为二进堂厅。
黄田村古建筑群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清代建筑艺术、技术之大成,体现了典型的“儒商”文化,也是古代皖南民居建筑精品的代表作。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