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紫阳堂,则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别 号紫阳,江西婺源人,绍兴进士,宋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

在 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为理学之集大成者。

曾主 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

其学派称为 “程朱学派”。

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

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江浙地区朱氏字辈: 发福成海从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

世代书香庆永锡, 始蒙纪述耀金章。

湖南湘乡朱氏字辈: 孔孟重尧舜,永广万年兴,国□祯祥瑞,朝廷定太平。

续字辈: 忠孝郭先训,诗书启后昆,继承纲纪立,远大振乾坤。

太湖柘林朱氏老派语:千寿伯守仲。

仕文延万绍,正启贵思东,光华庆有耀。

续增世派:诗书承先德。

忠信定兴祥,家盛多贤达,声名传世芳。

盱 南 朱 氏 字 辈: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廉瑜, 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崇,富贵朝钦仰,贤良国旌隆, 考亭垂统绪,道学衍宗风,世第培原厚,各门紫气先。

四川朱氏字辈: 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 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崇,富贵朝钦仰,贤良堂例班, 蔚起人才盛,联登科甲攀,庆余图比门,寿乐祝南山。

抚宜朱氏字辈: 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 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灿,茂林生桂馥,秀苑发奇兰, 吉祥呈蔼瑞,美彻自昌蕃,豪杰扬梓里,作述著邦乡。

湖北随州朱氏字辈: 绣嬇一言鼎,师朝□之俊,祖德本绵长,家声思丕振。

续修字辈:久大规模定,流传万世盛,华国有文章, 经济从先圣。

广州两岳朱氏字辈: 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 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

上海朱氏字辈: 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

金陵朱氏字辈: 耀云廷日国慎家,肇启朝岳方庆德。

江苏建阳朱氏字辈: 世应国云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勋,绍仁贻荣圣。

U7974P704DT20150623094856.jpg

朱贵祠

简介

朱贵祠,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大宝山西麓,背倚青山,面对慈江。朱贵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当地民众为纪念在鸦片战争中英勇阵亡的朱贵将军及其部下将士而募资兴建的;朱贵祠原名“高节寺”,又名“慈廊庙”,俗称朱将军庙。该祠东面的大宝山曾是当年大宝山保卫战的古战场,山上尚存堑壕、残垣。祠前马路湾是朱将军阵亡处。这里松柏常青,流水潺潺,群峰相映,景色秀丽。

朱贵祠原名“高节祠”,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座落在慈城西门外二里大宝山西麓郑山脚。

祠为五间两进硬山式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山门面阔18米,进深7米;大殿面阔18米,进深10米,天井面积215平方米,词东侧原郑山庙遗址1770平米已征用并已砌筑围墙为今后扩建用地,朱贵祠建筑面积325平米,总占地面积2500平米。

朱贵词150多年来历经兴衰,一度面貌破落,陈设空调,江北区委、区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弘扬朱贵和陈亡将士爱国主义民族气节,1998、1999两年投资20余万对朱贵祠进行重点整修完善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开放目标。


建筑

祠为前后二进各五开间,置一天井,祠后山坡建有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祠东侧原郑山庙址现已划归朱贵祠所属,总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

祠内现有陈设:朱贵立像一尊,高3米,玻璃钢材料,1999年3月落成;大殿40平米壁画,1999年8月完成。

浙东和大宝山抗英战争史迹陈列室面积50平米,陈列以图片文字形式介绍鸦片战争浙东人民抗英和朱贵大宝山战役抗英斗争史迹。9月可完成。

增设大型“朱贵将军戎马一生”壁画,以及“浙东鸦片战争”和“抗英大宝山战役”图片陈列。

在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2000年被授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祠悬林则徐撰李天马书“忠规孝矩”匾,沙孟海书“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楹对;朱贵第6代孙甘肃朱光明撰,曹厚德书“浩气长存”匾;凌近仁书“朱贵祠”门匾;溪人捐“武显高节”匾;礼部右侍郎吴忠骏撰书“慈郭庙碑记,16方石刻;孝丰县知事朱绪曾撰“慈溪大宝山武显将军庙之碑”和1939年冬立“重修朱将军庙碑记”等陈设,庭院植花木。

祠后距40米山坡为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


历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英国侵略者攻陷了浙江舟山,接着占领了镇海、宁波等地。道光皇帝惊慌之余,派其侄奕经和文蔚来到浙东,把大本营驻扎在慈城以西十几里的长溪岭,准备收复失地。翌年正月,朱贵奉命率次子昭南、三子共南及陕甘军900人,前来宁波参加抗英战役,安营于慈城大宝山待命。二月初四凌晨,英军首领濮鼎查遣兵200余人,乘火轮顺姚江而上,到大西坝蜂拥上岸,经裘市、夹田桥直犯慈城。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朱将军身先士卒,指挥所部奋力迎战,打得侵略军狼狈逃窜。英兵退到夹田桥边,重整残兵又发起第二次冲锋,很快又被朱将军击退。

驻扎宁波的英军派近千名英兵前来增援。一时枪炮声四起。慈城腹背受敌,形势极为危急。

朱将军临危不惧再次披挂上阵,率部下勇猛冲杀,一口气砍倒英兵十余人。

士兵们被朱贵的勇猛精神所鼓舞,奋勇冲向敌阵。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下午,而长溪岭大本营里的奕经和文蔚却仍在饮酒作乐,拒派援兵。

这使得朱将军及其部下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英军从东西涌来,朱贵怒马斩阵,杀敌数十人。

敌人见其勇猛如虎,忙集中火枪向他射击。朱将军不幸中弹阵亡,时年64岁;次子昭南为扶其父,也被敌人砍倒在地,壮烈牺牲。

三子共南身受重伤,脱战衣掩盖父兄尸体,带领残兵突围撤退。战后,清廷对死难将士进行安抚,将朱将军及436名阵亡将士葬于大宝山北麓,建墓立碑。当地民众称其为“百丈坟”。


意义

朱贵祠为硬山式建筑,前后两进,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前后两进均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八檩。祠内高堂上摆着林则徐所题:“忠规孝矩”金字横匾。

祠内还保存有立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仲秋,由礼部侍郎关骏撰书的“慈廊庙碑”十六方,以及孝丰县知事朱绪曾所书的“慈溪大宝山武显朱将军庙之碑”,“重修朱将军庙碑记”等刻石,近代书法家沙孟海为朱贵祠留下了“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的楹联。朱将军第六代孙敬送的“浩气长存”横幅亦为该祠增色不少。祠北不远处就是侵华英军“常胜”军头子华尔于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军击毙的地方,上有一石碑,镌刻着“华尔击毙处”。据《慈溪县志》载,当地百姓为纪念抗英烈士的功绩,募得巨款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捐资在大宝山麓建立“高节祠”,在祠中树立武显朱贵庙之碑,祭奠为国捐躯的抗英官兵。

当地士绅民众追思藏族将士保卫慈溪县城免遭涂炭的功勋,获朝廷奏准,将阿木穰、哈克里等英雄也供奉于“高节祠”内,岁岁祭祀,以表达对他们的哀思和敬意。

在这座祠庙的右殿壁上,阿木穰、哈克里的英名至今仍赫然在目。投笔从戎的清代“军旅诗人”贝青乔也将“膻碉腥峒郁崖嵬,万里迢遥赴敌来,奋取蝥孤夸捷足,百身袭入一声雷。”之诗句镌刻于祠中。

朱贵祠在“文革”中曾遭破坏。1979年重新修复。祠后之“阵亡将士之墓”是1984年从大宝山北麓墓冢迁建于此的。朱贵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宣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修缮

1848年秋,慈溪县士民捐资为朱贵将军建立的祠堂落成,林则徐欣受命笔,题写了“忠规孝矩”的匾额,至今仍悬的祠内正梁上。名士何绍基的楹联,礼部右侍郎的碑记,仍挂在柱前,嵌在祠内墙壁上。朱贵祠落成之日,慈溪贡生张泣写了一首200余字的长诗,其中结尾用了“生而为英死为灵,鸣呼将军真人杰”之句。朱贵祠建立以后,民间祈求平安香火不绝,又有一位诗人途径朱贵祠时,写下了“是何感慨悲凉地,六十年前问劫灰。一角从祠遗恨地、在,夕阳无语下蒿莱”的怀旧诗。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61年,朱贵祠又经修缮,成为宁波市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朱贵祠再次扩建,包括祠东的郑山庙在内。1985年4月,朱贵将军的第6代后裔从甘肃前来祭扫祖祠,赠送的“浩气长存”的四字已制成匾额。不久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挥毫,也为朱贵祠留下“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的楹联。

大宝山下,朱贵将军祠内又修缮一新,雄姿英发的朱贵像已新制落成,祠后的大宝山抗英英烈的墓也再次修葺,大宝山下朱贵祠,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浩然正气,将受到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的崇仰和颂扬。


0.1005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