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现在,我们吕氏家族一天天大起来,人口一天天多起来,有学养、有功名的比以前稍微多了起来,这都是我们老祖宗积德行善、大仁大义的缘故,子孙后代繁衍到今天啊!只是,恐怕千百年以后,族人分散到四面八方居住,同一家族人的难以保证不都彼此当作过路的陌生人来看待;就是有的同在一个地方聚集居住,哪支哪派区分不清,亲疏远近辨别不过来,(这都很难说)。后世的孝子贤孙,(看到上述这种令人伤心的情况),未必不拍胸痛哭,叹惋不已!
追忆我们的老祖宗,原本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从明朝永乐帝中期迁入直隶省(现河北、京津地区),居住在任丘城东南同梨村,祖坟在村东南洼。后来,二世祖迁居到河间北孙边村,四世祖迁居到任丘刘家庄,到现在(宣统二年),已几百年了。我们家族里的晚辈们大多是不知道这个来龙去脉的。
我曾经打算建立宗祠,编修家谱,使我们吕氏家族支派秩序千百年不发生混乱。没办法,我日子过得艰难,一天比一天穷困,虽然有这个心,但是力量达不到,不能够完成这件大事。(每当我想到这些),徒然感到像秋天的严霜打过一样,内心凄凉而悲伤;像脚下踩着春天的露珠一样,每走一步都惊恐不安;夜里睡觉、做梦都记挂着,总是留下一些遗憾呀!
因此,我特别尊重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聘请有名望的老师教子孙后代读书,本想着希望他们侥幸获取功名,可以继承我的志向。谁想到,祖宗的大恩大德深远无限,子孙们光宗耀祖的日子 却很难盼到。如果把编修家谱的事留给后代子孙们去做,恐怕到那时老祖宗的名号,他们就都不再记得了。我认为,修家谱这个事花费不会很多,也不需要同族的人们出钱,所以,今天就把全族的人都请来,帮助我完成这件事。这虽然不敢说可以告慰先人,无愧于列祖列宗,我想也可以为继承先祖遗志、记述历代事迹添些微薄之力吧。
大清宣统二年,十一月,奉父亲吕化邦之命,长子吕荫槐焚香沐浴后亲手书写。

  

0.0785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