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谱,祖宗姓于,后代传代,古代有于得水。引以为傲!
于栗磾,生卒年不详,代郡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于栗磾好使一杆黑矛,武艺超群,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有万夫不当之勇。刘裕北伐后秦时,对驻扎在黄河边上的于栗磾很是惧怕,亲自写信向他借道,在信的开头称他为“黑槊公麾下”。明元帝得知消息后,十分赞许,便赐他称号为“黑槊将军”。于栗磾年少时就开始统军,直至白发苍苍,他临事善作决断,所向无前。加之谦虚待人,礼贤下士,不滥用刑罚。所以得知他去世时,太武帝伤心惋惜不已。
人物生平
初为将领
于栗磾自幼学习武艺,才干和气力都超乎常人,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射箭。登国年间(386年―396年),于栗磾担任冠军将军,受封非正式的新安子爵位。
登国十一年(396年),道武帝拓跋珪派遣于栗磾和宁朔将军公孙兰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偷偷地从太原(一作晋阳)向东开辟修复韩信当年修筑使用过的栈道,到中山攻打后燕皇帝慕容宝。道武帝随之来到,见道路已经修好,很是高兴,当即赐给于栗磾一匹名马
随帝打猎
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平定赵、魏地区后,设宴大会群臣,对于栗磾说:“你就是我的英布、彭越。”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进封为非正式的新安公爵位。不久,道武帝在白登山打猎,看见一只熊带着几个小熊崽儿,便对于栗磾说:“你这样有胆略和才干,难道不能与它们格斗一番吗?”于栗磾回答说:“万物之中,人是最高贵的。如果格斗不能取胜,岂不是白白地断送一位壮士。可以把它们驱赶到皇上前面,轻而易举地制服它们。”随即将它们全部捕获。道武帝回望于栗磾,表示歉意。
平定叛乱
永兴二年(410年),当时关东各地盗贼纷纷起事,西河反叛。同年二月初一日,明元帝拓跋嗣派遣于栗磾率领骑兵一万人前往征伐,所到之处全部平定。明元帝于是下诏命令于栗磾率领骑兵、步兵一万镇守平阳。改任镇远将军、河内镇将,赐封爵位为新城男。于栗磾安抚刚刚平定的地区,很有政绩。
黑槊将军
东晋将领刘裕北伐后秦时,于栗磾担心他会继续往北侵扰,于是在黄河边修筑营垒,亲自镇守。戒备森严,侦察的人也不能通过。刘裕很惧怕他,不敢前进,便送信给于栗磾,援引孙权谋求讨伐关羽的事,向他借道西去,在这封信的开头称呼他“黑槊(黑色的长矛)公麾下”。于栗磾把情况上报朝廷,明元帝赞许他,因此而赐号于栗磾为“黑槊将军”。于栗磾好手持黑槊来显示自己,刘裕望见他感到惊异,所以才有这样的称呼。奚斤征讨虎牢,于栗磾另外率领所属部队在金墉攻打东晋的河南太守王涓之,王涓之放弃城池逃走。于栗磾升任豫州刺史,将军职位依旧,进封爵位为新安侯。洛阳虽然是历代王朝建都的地方,然而长期成为北魏的边界地,城市残破,居民绝迹。于栗磾砍除杂草开垦荒地,慰问安抚前来的百姓。恩威并用,深得百姓的拥戴。明元帝南行到盟津时,询问于栗磾说:“黄河上能造桥吗?”于栗磾说:“杜预曾经造过桥,有这样的往事,应当可以。”于是他按次序排列大船,将其连结在一起,在冶坂建造浮桥。当军队渡过黄河后,明元帝深深地赞美他。
去世
始光三年(426年)九月,太武帝拓跋焘因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互相攻击,于是派司空奚斤率领义兵将军封礼、雍州刺史延普袭击蒲坂,宋兵将军、交趾侯周几率领于栗磾袭击陕城。大夏的弘农太守曹达不战而逃。于栗磾与周几便乘胜长驱直入,攻至三辅地区。于栗磾因功进封为新城公,加授安南将军。平定统万城后,升任蒲坂镇将。当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发生叛乱,于栗磾率军讨伐他们。改任虎牢镇大将,加授督河内军。不久升任使持节、都督兖相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枋头都将。又任外都大官,判案、量刑都很公平,很有声望。于栗磾七十五岁时去世,被赐予显贵用的棺材、朝服一套、衣一套。追赠为太尉公。于栗磾从年轻时就统率军队,直至白发苍苍,他临事善作决断,所向无前。于栗磾加之又谦虚待人,礼贤下士,不滥用刑罚。所以他去世时太武帝十分伤心,惋惜不已。
历史评价
拓跋珪:“卿即吾之黥彭。”
魏收《魏书》:“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平刑折狱,甚有声称。”;“栗磾自少治戎,迄于白首,临事善断,所向无前。加以谦虚下士,刑罚不滥。”;“魏定中原,于栗磾有武功于三世。兼以虚己下物,罚不滥加,斯亦诸将所希矣。”
李延寿《北史》:“少习武艺,材力过人,能左右驰射。”
感情
青山长寂寞,南望独高歌。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垄多。
西沉浮世日,东注逝川波。不使年华驻,此生能几何。
望月(一作客中月)
离家凡几宵,一望一寥寥。新魄又将满,故乡应渐遥。
独临彭蠡水,远忆洛阳桥。更有乘舟客,凄然亦驻桡。
长信宫二首
簟凉秋气初,长信恨何如。拂黛月生指,解鬟云满梳。
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坐听南宫乐,凉风摇翠裾。
一失辇前恩,绮罗生暗尘。惟应深夜月,独伴向隅人。
长信翠蛾老,昭阳红粉新。君心似秋节,不使草长春。
夜泊湘江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夜与故人别
白日去难驻,故人非旧容。今宵一别后,何处更相逢。
过楚水千里,到秦山几重。语来天又晓,月落满城钟。
匣中琴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南游
穷秋几日雨,处处生苍苔。旧国寄书后,凉天方雁来。
露繁山草湿,洲暖水花开。去尽同行客,一帆犹未回。
王将军宅夜听歌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有凤飞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远水
悔作望南浦,望中生远愁。因知人易老,为有水东流。
欲附故乡信,不逢归客舟。萋萋两岸草,又度一年秋。
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南游有感
杜陵无厚业,不得驻车轮。重到曾游处,多非旧主人。
东风千岭树,西日一洲蘋.又渡湘江去,湘江水复春。
过洛阳城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早春日山居寄城郭知己
阳和潜发荡寒阴,便使川原景象新。入户风泉声沥沥,当轩云岫色沈沈。
残云带雨轻飘雪,嫩柳含烟小绽金。虽有眼前诗酒兴,遨游争得称闲心。
与僧话旧
草堂前有山,一见一相宽。处世贵僧静,青松因岁寒。
他山逢旧侣,尽日话长安。所以闲行迹,千回绕药栏。
赠王道士
日日市朝路,何时无苦辛。不随丹灶客,终作白头人。
浮世度千载,桃源方一春。归来华表上,应笑北邙尘。
别故人
行子与秋叶,各随南北风。虽非千里别,还阻一宵同。
过尽少年日,尚如长转蓬。犹为布衣客,羞入故关中。
过侯王故第
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独残新碧树,犹拥旧朱门。
客中
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南过洞庭水,更应消息稀。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访道者不遇(一作访僧不遇)
人间惟此路,长得绿苔衣。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
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
赠王隐者山居(一作赠隐者)
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飞来南浦树,半是华山云。
浮世几多事,先生应不闻。寒山满西日,空照雁成群。
寄北客
穷边足风惨,何处醉楼台。家去几千里,月圆十二回。
寒阡随日远,雪路向城开。游子久无信,年年空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