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到战国时期,滕国有一位毕氏族人名叫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史称战氏正宗。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排兵布阵之战争、战役指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其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第三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族人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西魏文帝大统八年(公元542年),“突厥”这一民族称谓始见于史籍《周书·宇文测传》。突厥,是隋、唐时期活跃在大漠与西域的游牧民族,原来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统辖的部落联盟。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在西魏政权中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中的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会访西魏王朝,是为突厥与中原王朝正式交往之始。其后,突厥民族中的杰出首领阿史那·土门以得到西魏王朝的支持为事业起点,先后降服了相邻的匈奴分支铁勒部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之后开始着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民族的柔然汗国贵族。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阿史那·土门娶了西魏的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阿史那·土门率军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之后自立为伊利可汗,正式建立起了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今蒙古国三音诺颜杭爱山北麓)。突厥民族信奉拜火教(Zoroastrianism,汉译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火祆教,元朝时期称明教),而传说郁督军山是拜火教神祇轧荦山的居地,因设汗庭于斯。在伊利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后一年就病逝了,木杆可汗阿史那·侯斤(公元553~572年在位)、佗钵可汗阿史那·库头(公元572~581年在位)相继执掌突厥汗国,此时期是突厥汗国大一统的历史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二十年,在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5年)率部击灭了柔然汗国,立东面可汗讨契丹部落,并在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联合中原王朝征服了鲜卑吐谷浑部,开创了突厥汗国的强盛局面。后来他舍子而立弟弟阿史那·库头为佗钵可汗,佗钵可汗复以兄、弟之子分统突厥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可汗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政权(公元550~577年)、北周政权(公元557~581年)相抗衡。当时面对强大的突厥汗国,齐、周两国争与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这一历史时期,突厥汗国也积极向西部发展,早在阿史那·土门称汗之始,曾派姻弟阿史那·室点密(阿史那·瑟帝米)率大军西征中亚地区,并曾统治了西方的十姓部落。之后,阿史那·室点密与伊朗的萨桑王朝(公元226~651年)于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左右(公元567年),联合击灭了白匈奴大月氏的分支势力嚈哒。阿史那·室点密作为突厥的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了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可汗当时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曾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定元年期间(公元552~581年),突厥汗国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因此在汗室内部频繁爆发争位内讧,进一步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诸多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伊利可汗建立的突厥游牧汗国(公元552~630年),在史书上通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年间(公元682~744年)复兴的突厥第二汗国或突厥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突厥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设有若干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二十八个等级。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突厥汗国也仿照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逐渐制定了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突厥汗国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阿史那大可汗。西方突厥室点密可汗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开始各自割据一方。至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佗钵可汗逝世,诸多小可汗互争夺大可汗之位,造成突厥汗国的分裂局面。而隋开皇元~三年间(公元581~583年)的大风雪灾害,更造成了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汗国的内部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阿史那·摄图争位成功,成为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公元583~587年在位),而在此时,取代了北周政权的隋文帝在统一了中原地区之后,腾出手来,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乘突厥内乱,组织大军一举击破了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大可汗、小可汗之间的对立激化、天灾、疫疠、战败等一系列打击,终于导致突厥第一汗国在(公元583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按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文帝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其形成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汗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阿史那·处罗侯一系,这在隋朝册立突利可汗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后来因内部混战疲惫,最后干脆降靠于隋王朝,隋朝亦助之重新建立了汗国。隋开皇末年(公元600年),西突厥汗国的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和汉族母亲向氏至隋朝京犊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返回汗廷。然而,处罗可汗治国无道,臣民多叛。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处罗可汗发兵袭击铁勒诸部,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杀其酋长数百人。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可汗,并多次联合击败了他。隋王朝的黄门侍郎裴矩闻知处罗可汗国乱,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议朝廷招抚他,隋炀帝杨广接受了这个建议。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至西突厥慰谕。处罗可汗受诏,遣使贡献汗血马。

0.0937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