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
到战国时期,滕国有一位毕氏族人名叫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
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史称战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排兵布阵之战争、战役指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其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三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族人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公元542年),“突厥”这一民族称谓始见于史籍《周书·宇文测传》。
突厥,是隋、唐时期活跃在大漠与西域的游牧民族,原来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统辖的部落联盟。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在西魏政权中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中的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会访西魏王朝,是为突厥与中原王朝正式交往之始。其后,突厥民族中的杰出首领阿史那·土门以得到西魏王朝的支持为事业起点,先后降服了相邻的匈奴分支铁勒部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之后开始着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民族的柔然汗国贵族。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阿史那·土门娶了西魏的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阿史那·土门率军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之后自立为伊利可汗,正式建立起了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今蒙古国三音诺颜杭爱山北麓)。突厥民族信奉拜火教(Zoroastrianism,汉译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火祆教,元朝时期称明教),而传说郁督军山是拜火教神祇轧荦山的居地,因设汗庭于斯。
在伊利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后一年就病逝了,木杆可汗阿史那·侯斤(公元553~572年在位)、佗钵可汗阿史那·库头(公元572~581年在位)相继执掌突厥汗国,此时期是突厥汗国大一统的历史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二十年,在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5年)率部击灭了柔然汗国,立东面可汗讨契丹部落,并在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联合中原王朝征服了鲜卑吐谷浑部,开创了突厥汗国的强盛局面。后来他舍子而立弟弟阿史那·库头为佗钵可汗,佗钵可汗复以兄、弟之子分统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