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大雲山歌》(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省衡阳人。晚年长期居于衡阳石船山,所以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叔父、兄长都是饱学之士,他自幼受家学薰陶,从小颖悟过人。明崇帧十六年(1643年),王夫之考中举人,北上会试不成返回家乡。不久,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王夫之悲愤欲绝,曾于衡山等地图谋起兵反清复明,失败后流落零陵、常宁的深山瑶洞,隐居写作了《周易外传》等书。1675年,他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度过了自己晚年的17个寒暑。这时期,王夫之贫病交加,还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监视。在艰难的处境中,王夫之毫不丧气懈怠,发孤愤以著述。
他的儿子王在《行状》中这样描写父亲:“自潜修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朱张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暮年,年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扰时置楮墨于卧蹋之旁,力疾而纂注。”王夫之一生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在湘西草堂的17年,是王夫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刻苦撰著,为后人留下了极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
王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经学和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均有研究,善诗文,也会词曲。其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他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被誉为“明未清初三大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更称其学术和思想“空绝千古”,“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作品
王夫之墨迹传世稀少。《大雲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王夫之《大雲山歌》绢本行书
尺寸:185.8×45.5cm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