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1893年—1949年),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蒋介石而被囚十二年。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刀客举义
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幼名长久。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父亲兼做木匠活。因家境贫寒,久娃只读过两年私塾,12岁被介绍到一个饭馆当杂工混口饭吃,主要是拉风箱烧火。
1908年,父杨怀福因杀人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14岁的杨虎城向会馆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披星戴月一步步地步行200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甘北村。因无钱安葬,还是乡民凑钱才草草安葬。后来在家乡组织一个丧葬互助组织孝义会。当年中秋扩大为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向字营与清军作战。袁世凯成为总统后,裁减民军,他当兵两年后退伍回乡。当年去姑母家所在的村庄,打死来收债的恶霸秀才李桢,遂落草上山,又拦截了一批税款,买了一支曼利夏步枪(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逐渐拥有六、七条枪,百十号人,成为同州一带著名的刀客。
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军。
1916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后陈树藩为陕西督军,通缉同盟会会员李歧山、杨仁天、曹毓生等。李歧山等人为躲逮捕逃到杨虎城的军中共谋反陈。陈树藩得知后勒令杨虎城将李歧山等人交出,杨没有从命。陈又以提升杨为团长,扩编部队,增加武器等为条件希望杨将人交出,都被杨虎城拒绝。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竖立护法的旗帜,于右任在陕西三原设立陕西靖国军司令部,杨虎城顺势参加护法战争,任陕西靖国军左翼军支队司令。北洋政府组织八省援陕,企图围歼陕西靖国军,他率6000余众在关山东北的界方和陈树藩所部万余人血战六昼夜,打破了北洋军的进剿。
1920年,直系曹锟取代皖系段祺瑞后,改变手法,对陕西靖国军采取分化手段,不久,靖国军大部接受改编,唯有杨虎城以保存革命人格为理由拒不接受改编。靖国军大部被收编后,总司令部不复存在,于右任被迫离开三原。杨虎城乃接于到武功驻地,重建总司令部,于委任杨为第三路军司令,所部改编为4个团。这时他在法门寺截获甘军陆洪涛部33马车军械,共有步枪1000余支,子弹60万发,实力大为充实。
1922年5月,为消灭陕西靖国军,北洋军组织3万大军围攻武功,他血战20多天后终于战败,西退凤翔。为保存革命火种,带队跋涉一千数百里,击败围追堵截的各路敌军,到著名的沙陀国--井岳秀的势力范围延安寻求庇护。这种孤忠之情使他受到国民党的很大赞誉,孙中山亲自为他办理的正式的入党手续。功罪三秦。
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与胡景翼将军、孙岳共组国民军,杨虎城以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名义率部南下,与刘镇华的镇嵩军和麻振武部在渭北激战。
1925年5月,支持驱逐吴新田运动,在岐山、宝鸡地区重创向汉中撤退的陕西督办吴新田部。孙岳的国民三军入陕后,遂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当时所部8000精兵,兵强马壮。他通过在榆林认识的中学校长杜斌丞,聘共产党员魏野畴在其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和所属部队任职。1926年北方的吴佩孚和张作霖联合对苏联支持的国民军开战,同年广州的苏联顾问为支持北方国民军开始北伐,吴佩孚一方面以其主力布防于长江一线固守,一面抽调兵力北进,联合红枪会,于3月一举击溃国民二军军长兼河南省省长岳维峻,国民二军10万人马败退豫西。刘镇华趁机东山再起,恢复了“镇嵩军”的旗号,召集旧部、土匪、红枪会等扼守豫西幽谷关,一战消灭国民二军7万之众,余众瓦解。吴佩孚委任刘镇华为所谓的陕甘剿匪总司令,以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清除其侧背之隐患。刘镇华在豫西纠集原“镇嵩军”旧部,以“打到西安去升官发财”为号召,收编豫西土匪、红枪会一些地痞流氓,组成了八个师,号称10万人的乌合之众,向陕西西安进攻。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集合了国民二军留在陕西的第十师的一部和陕西陆军四师的两个团,总兵力不到5000人。李虎臣向杨虎城求援。李在电话里对杨说:“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杨虎城遂与朱子敏、邓宝珊、田玉杰等进行了紧急磋商,对当时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作一研究,一致认为保卫西安,抗击‘镇嵩军’对声援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有重要战略意义,决定顺应全国革命趋势,拯救陕西,进军西安。”四月16日,杨部第6旅旅长冯钦哉赶到西安,两天后,杨虎城也进入西安。遂拉开了北伐三大守城战之首,历时八个月,饿死6万人的西安防御战的序幕(具体见词条西安围城)。
1926年4月28日刘镇华率“镇嵩军”抵达西安。到5月15日,刘军攻占城西三桥,完成四面包围,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西安保卫战由此开端。东关地区,鏖战惨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杀。8月,城内弹缺粮尽,已陷危境,但西安城内军民仍在坚守。
曾亲历围城的赵文杰在《西安城坚守记》中描述:“10月中旬,突降大雪,居民饥寒交迫,饿死者与日俱增,有一天路毙的竟达数百人。街头可以看到倚门而立的、坐于墙角的、躺于路上的、均系饿死之人。入冬以后,更是饿殍载道,无人收埋。这时,西安已经没有狗了。(入夜)除城上间有火光外,城内一片漆黑,形同死城。”
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到绥远,在向全国发表参加国民革命宣言后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于右任以在陕国民二三军临时总司令的名义通电全国,怒斥刘镇华为“残忍暴酷惨无人道之人”。17日,五原誓师后,国民联军开始兵分两路解西安之围。援陕总指挥孙良诚率部由银川、固原、平凉入陕,经长武、彬县,10月初抵达乾州,在咸阳以东猴儿寨、三桥一带与镇蒿军展开激战,双方血战40多天不分胜负。最后,国民联军派出奇兵绕过南山直捣韩森寨敌军司令部。那些日子,处在最困难时刻的西安军民甚至可以听到西北方向隆隆的炮声,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彻夜不眠。十一月27日,杨虎城和李虎臣站在西安城墙上已可以看到国民联军的进攻,他们下令城内部队全线出城反击。入夜,城外火光四起,枪炮隆隆,城内居民披衣达旦,静候佳音。28日凌晨,镇嵩军全线崩溃,上午7时,西安四门洞开,被围8个月之久的西安城解围。战后西安大祭,杨虎城将军含悲手书一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由于冯玉祥曾在1921年入陕,设计杀害了靖国军中最有能力的将领郭坚,在陕西军人中留下了极恶劣的印象。1926年11月29日,在解围的第二天他就率领疲惫不堪的部队离开西安,转移到渭北一带休整。他自己则仅带了一名随从未通知任何人(连家人都未通知),悄悄离开了部队来到富平一位友人家中潜住。以此向广大陕西民众表示自己的引咎,表示自己不拟再干了。他的部下孙蔚如1942年说:“城围解之二日,虎城潜离部队,虑不容于冯公也。”围城期间他曾作了这样一首诗:千古诗人为写愤,风花雪月做陪衬;我本多愁多病身,目不识丁也来混。杨虎城在解围后说:“我这样一个人,率领着这样的部队,实际上等于废物,以这样的废物而勉强完成坚守西安的政治任务,已经算最高限度地发挥了作用,到此时不能不就此下台了。”
中原搏杀
1927年初,应冯玉祥的邀请,就任国民军联军第10路军司令,旋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10军军长,率部东出潼关会攻河南。5月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受鹿钟麟节制,指挥庞炳勋、王鸿恩、吕秀文三个军,在陇海路东段归德、徐州之间,和直鲁联军 徐源泉、褚玉璞、孙殿英、张敬尧等八个军作战。终以双方力量悬殊,伤亡过重,加上国民联军第11军姜明玉柳河在后方叛乱,归路断绝,被迫转至皖北太和县、河南鹿邑一带休整。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拒绝在所部“清党”。他对南京派来的反共大同盟系统的韩镇声说:你我都是南汉宸的朋友,而你和他的关系比我还早,尽管政治道义不同,但首先要照顾朋友间的道义。1928年11月就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21师师长。次年蒋介石与冯玉祥关系濒于破裂,他感到冯玉祥一直拿他当杂牌炮灰,随率部附蒋,任新编第14师师长,驻防河南。蒋冯战争中守备南阳,击败刘汝明的进攻。
1929年冬,担任蒋介石讨逆军第五路总指挥的唐生智在洛阳以西刚刚打败了冯军主力后,却又与冯玉祥携手言欢,自封为“护党救国军”总司令通电讨蒋。唐率主力由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总司令部设在驻马店。唐的讨蒋通电事先并未征得杨虎城的同意,而列入了杨的名字。当时杨虎城正在淅川,他说:“唐孟潇太看不起人了!我革命的时候,你还是北洋军阀的小喽啰。对蒋介石造反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至少你应当事前和我商量商量,你这样搞太看不起人了!我跟蒋是杂牌,跟你唐孟潇也是杂牌,你们双方都是军阀,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杨虎城虽对唐不满,但为了争取主动,也未通电否认,只是电告当时任杨部驻南京的办事处处长李志刚向蒋方表示否认。蒋介石对唐生智的突然叛变,十分惊慌,认为如果唐军进入武胜关,湖南的何键也会起来响应,会攻武汉。如果武汉失守,他就丢了半壁江山。他派刘峙为江右讨逆总指挥,在河南信阳一带布防消极堵截。蒋令杨虎城留一部守南阳外,主力开赴信阳归刘峙指挥。由于当时,蒋系驻扎在河南的一些部队对唐的态度都不明朗,杨虎城也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后来,蒋又令杨守住南阳,相机向唐右侧背进攻。杨虎城却回电要向唐的大本营驻马店进攻。蒋回电说:“估计兄部兵力单薄,不能负此重任,如兄由此决心,即照此执行。”
当时因为大雪,部队调不回来,能使用的不超过三个团的兵力,而且武器都较差,杨虎城毅然决定偷袭驻马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以致命打击。1930年元旦,杨虎城攻入驻马店唐军司令部,并挫败了敌军的多次反攻。
当蒋介石、刘峙初接到杨虎城告捷的电报时,还不信杨虎城建了这么大的奇功。据说刘峙还疑惑杨虎城与唐生智设立圈套,诱歼第一师的主力,迟迟不进,因而一再电询进入市内的是否正规部队,进去了多少,龚浩、刘兴两师是否动摇。直到唐生智部与杨虎城部激战一昼夜后,龚浩、刘兴两师离开平汉线转移到驻马店以东地区时,刘峙才派铁甲车到确山来联络。第一师与十七师在确山会师后,首先决定将龚浩、刘兴两师包围于驻马店东郊而歼灭之。1930年1月9日,唐生智通电下野,表示悔过。1月13日,刘峙通电宣布,“讨唐任务已告完毕”。在讨唐战争中,蒋介石原来把杨虎城当陪衬用,计划只要求杨部能侧击唐军的右翼,协助刘峙主力作战。不成想杨虎城竟独挑了大梁,用奇袭战法一举解决了战争的全局,实在出乎意料。当收到杨的报捷电后,蒋除复电对杨备极嘉奖并着查报有功官兵以凭叙奖外,并立即批发了奖金10万元;接着明令把十七师扩编为第七军,由杨虎城任军长兼十七师师长。
为了表彰杨虎城在讨唐战争中所立奇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1月和2月先后授予杨虎城二等、三等宝鼎勋章各一枚。 驻马店战役是杨虎城军事生涯中的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自从军以来,独立策划发动的规模最大、缴获最多、影响最大的成功战例。从战役的策划、发动、实施,处处表现出杨虎城这个没有受过系统文化、军事教育的所谓粗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高超娴熟的军事指挥能力;机敏果敢的决策力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驻马店战役是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名杰出军事家的标志。
1930年蒋冯阎战争中,相继任蒋军第7军军长、第17路军总指挥,在平汉线正面堵击冯军,9月间张学良率兵入关后,战争胜负以定,他率部攻击冯军宋哲元部于洛阳一带,并占领潼关,截断了西北军向后方的退路,导致称雄一时的冯玉祥部西北军被重重包围,全军瓦解,作为一个集团自此除名。杨虎城率军抵达陕州时,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嘱杨虎城准备组织陕西省政府。1930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了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决议。
主政陕西
杨虎城非蒋介石的嫡系,更非亲信,合作时间不过两年。蒋介石之所以将陕西省交其管理,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因素:一、蒋介石系统发源于中国的南方,其本人又是南方人,在北方缺乏社会基础;而西北特别是陕西曾是北洋政府和冯玉祥的大后方;这些力量都需要清除。二、陕西地方文化沉淀太厚,知识层面非常敏感,地方人士本身不团结但还排外,外籍官员不易统治。蒋嫡系的陕籍将领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等资历太浅,不孚众望,在地方没有号召力。三、陕西自民国以来一直战乱不断,加之灾荒接连,1929年(民国18年)刚刚遭遇了特大旱灾,饿死百姓无数。 经济上问题很大,决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四、杨虎城是冯玉祥的叛将,用他来对付冯在西北的残余力量比较适宜;杨在陕西征战多年,特别是西安守城后在地方享有一定的声望和社会基础;杨本身没有文化,人虽“不粗”,但还是一介武夫,打仗可以,治省未必可以,搞得不好了随时撤掉即可。由于有这些考虑,陕西的政权就交给了杨虎城。蒋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进入“蜜月”期。
杨虎城对整个形势认识很清楚,他对蒋的基本方针是,在其不危及根本利益时,以服从合作为主;政治上表面保持一致,实地里自搞一套。据时任秘书的米暂沉说:在蒋介石任命他为陕西省主席后,杨虎城除考虑将来施政的方针和主要措施外,也同他的一些重要干部研究过十七路军以后的出路问题。他当时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同蒋介石合作打垮了冯玉祥,使我们取得了陕西地方政权。但蒋介石之所以把陕西政权交给我们,是形势所迫不能不如此。
岳维峻太不成器了,蒋介石多年的培养落了空。在蒋的嫡系中还没有适当人选可以担任这一任务,而且地方情况这样复杂,很不容易搞好,非利用我们不可。但情况已经很明显,蒋介石对我们是不放心的,我们后面不是已有刘镇华的胞弟刘茂恩等部队跟着来了嘛。因此,今后我们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蒋介石的问题了。换言之,蒋介石将成为我们主要的敌人。但是,对于蒋介石绝不能予以丝毫的低估。蒋的背后有着各帝国主义列强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他一手把持中央,党、政、军大权集一身;有军队,有官,有钱,还有特务。
几年以来,一个个军阀都在他手里失败了。武汉政府最后也投降了南京。以广东而论,有胡汉民、汪精卫这样足资号召的人物,有充足的财力和兵力,仍不免屡起屡仆;桂系和张发奎也是这样,唐生智更无论矣。这一次阎、冯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联合起来反蒋,并得到桂系集团的遥相声援,还加上汪精卫等一批国民党中央委员搞出扩大会议这样的招牌,另立了中央政府与南京对抗。可以说几乎包罗了绝大部分的地方军阀势力和在野政客,结果这一联合反蒋仍不免一败涂地。除此之外,地方势力中还颇具实力的只有张学良了。
但可以推论,今天的张学良也绝不是蒋介石的对手。等而之下,就不值一提了。 阎、冯反蒋的失败,证明蒋介石绝不是中国的其他军阀可以打垮的,纵使几个军阀联合起来像阎、冯、桂那样,结局仍会被蒋收买、分化而各个击破。我们作为一个军事团体,比之阎、冯、张、桂、陈济棠、唐生智都差得很多。以我们的军事力量和蒋斗争,根本不够条件;又有什么人有联合的条件?因此,他的结论是:和蒋斗争,首先必须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做法。蒋在政治上弱点很多,我们必须抓住这一点,方可站住脚。如果需要取得外力的合作,只有中国共产党。对其他的地方军事反蒋力量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1月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同年6月,所部与川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签署《汉中密约》。
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令调兵在陕南阻截红25军,遭到痛击(旅长唐嗣桐被杀害,并命人将唐嗣桐葬于蒲城。亲自为唐嗣桐提碑文,碑文落款为杨虎城,现保存于蒲城文庙。唐嗣桐后人每年都会祭拜)。同年4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逼东北军和第17路军“剿共”时,在与张学良多次向蒋进谏无效后,于12日同张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以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通电全国。经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与蒋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六项协议。
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6月被迫出国“考察”,游历美、英、法、德等国,宣传抗日主张。“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要求回国抗日,遭拒绝。
1937年11月底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随后被诱至南昌囚禁。先后关押于湘、黔、川等地。
虎城被害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失去了对西北军控制,被迫去欧洲“出国考察”,继续批评国民政府。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致电要求回国参加抗战。1937年12月他偷偷回国,和秘书、家人一起在南昌被逮捕软禁。此后一直被关押12年。其间,杨虎城小女儿出生,妻谢葆贞病死。1949年,转向亲共之李宗仁下令释放他,但是命令并未被施行。1949年9月6日,国军弃守重庆前夕,毛人凤受蒋介石指示,在其直接命令下,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其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共8人在重庆戴公祠被杨进兴、熊祥、王少山、林永昌等4名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之“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内。
人物评价
毛泽东: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中国共产党:杨虎城为“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为促进国共合作、推动抗日而献身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张学良:自台北传真亲书贺词“敬念杨虎城先生百岁诞辰”,说杨虎城不过陪衬,后悔搭了杨虎城,西北军没用,令其伤心极。但张学良亦表示杨虎城是一个好人,也很愿意做一个大家认为爱国的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袁荫盛:纵观杨虎城将军一生,他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决捍卫者,他通过亲身实践走上了“联共救国”的道路,他是国民党左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因为抗日的问题和蒋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发动了“西安事变”。史家对这些问题不尽然,不过从过去的历史看来,至少后来国共携手抗日,不能不说和“西安事变”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至少“西安事变”也有助于后来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抗日本这样的历史事实。
台湾学者郭冠英:国民党应抚平历史伤痕,正确看待“西安事变”。遭囚禁12年后,却被杀害,杨虎城受到了很大的冤屈。“西安事变”是一个爱国行为,国民党应积极抚平历史伤痕。
主要成就
杨虎城参与了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呼吁抗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与壮大的机会。
杨虎城(1893年—1949年),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蒋介石而被囚十二年。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刀客举义
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幼名长久。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父亲兼做木匠活。因家境贫寒,久娃只读过两年私塾,12岁被介绍到一个饭馆当杂工混口饭吃,主要是拉风箱烧火。
1908年,父杨怀福因杀人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14岁的杨虎城向会馆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披星戴月一步步地步行200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甘北村。因无钱安葬,还是乡民凑钱才草草安葬。后来在家乡组织一个丧葬互助组织孝义会。当年中秋扩大为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向字营与清军作战。袁世凯成为总统后,裁减民军,他当兵两年后退伍回乡。当年去姑母家所在的村庄,打死来收债的恶霸秀才李桢,遂落草上山,又拦截了一批税款,买了一支曼利夏步枪(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逐渐拥有六、七条枪,百十号人,成为同州一带著名的刀客。
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军。
1916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后陈树藩为陕西督军,通缉同盟会会员李歧山、杨仁天、曹毓生等。李歧山等人为躲逮捕逃到杨虎城的军中共谋反陈。陈树藩得知后勒令杨虎城将李歧山等人交出,杨没有从命。陈又以提升杨为团长,扩编部队,增加武器等为条件希望杨将人交出,都被杨虎城拒绝。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竖立护法的旗帜,于右任在陕西三原设立陕西靖国军司令部,杨虎城顺势参加护法战争,任陕西靖国军左翼军支队司令。北洋政府组织八省援陕,企图围歼陕西靖国军,他率6000余众在关山东北的界方和陈树藩所部万余人血战六昼夜,打破了北洋军的进剿。
1920年,直系曹锟取代皖系段祺瑞后,改变手法,对陕西靖国军采取分化手段,不久,靖国军大部接受改编,唯有杨虎城以保存革命人格为理由拒不接受改编。靖国军大部被收编后,总司令部不复存在,于右任被迫离开三原。杨虎城乃接于到武功驻地,重建总司令部,于委任杨为第三路军司令,所部改编为4个团。这时他在法门寺截获甘军陆洪涛部33马车军械,共有步枪1000余支,子弹60万发,实力大为充实。
1922年5月,为消灭陕西靖国军,北洋军组织3万大军围攻武功,他血战20多天后终于战败,西退凤翔。为保存革命火种,带队跋涉一千数百里,击败围追堵截的各路敌军,到著名的沙陀国--井岳秀的势力范围延安寻求庇护。这种孤忠之情使他受到国民党的很大赞誉,孙中山亲自为他办理的正式的入党手续。功罪三秦。
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与胡景翼将军、孙岳共组国民军,杨虎城以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名义率部南下,与刘镇华的镇嵩军和麻振武部在渭北激战。
1925年5月,支持驱逐吴新田运动,在岐山、宝鸡地区重创向汉中撤退的陕西督办吴新田部。孙岳的国民三军入陕后,遂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当时所部8000精兵,兵强马壮。他通过在榆林认识的中学校长杜斌丞,聘共产党员魏野畴在其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和所属部队任职。1926年北方的吴佩孚和张作霖联合对苏联支持的国民军开战,同年广州的苏联顾问为支持北方国民军开始北伐,吴佩孚一方面以其主力布防于长江一线固守,一面抽调兵力北进,联合红枪会,于3月一举击溃国民二军军长兼河南省省长岳维峻,国民二军10万人马败退豫西。刘镇华趁机东山再起,恢复了“镇嵩军”的旗号,召集旧部、土匪、红枪会等扼守豫西幽谷关,一战消灭国民二军7万之众,余众瓦解。吴佩孚委任刘镇华为所谓的陕甘剿匪总司令,以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清除其侧背之隐患。刘镇华在豫西纠集原“镇嵩军”旧部,以“打到西安去升官发财”为号召,收编豫西土匪、红枪会一些地痞流氓,组成了八个师,号称10万人的乌合之众,向陕西西安进攻。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集合了国民二军留在陕西的第十师的一部和陕西陆军四师的两个团,总兵力不到5000人。李虎臣向杨虎城求援。李在电话里对杨说:“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杨虎城遂与朱子敏、邓宝珊、田玉杰等进行了紧急磋商,对当时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作一研究,一致认为保卫西安,抗击‘镇嵩军’对声援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有重要战略意义,决定顺应全国革命趋势,拯救陕西,进军西安。”四月16日,杨部第6旅旅长冯钦哉赶到西安,两天后,杨虎城也进入西安。遂拉开了北伐三大守城战之首,历时八个月,饿死6万人的西安防御战的序幕(具体见词条西安围城)。
1926年4月28日刘镇华率“镇嵩军”抵达西安。到5月15日,刘军攻占城西三桥,完成四面包围,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西安保卫战由此开端。东关地区,鏖战惨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杀。8月,城内弹缺粮尽,已陷危境,但西安城内军民仍在坚守。
曾亲历围城的赵文杰在《西安城坚守记》中描述:“10月中旬,突降大雪,居民饥寒交迫,饿死者与日俱增,有一天路毙的竟达数百人。街头可以看到倚门而立的、坐于墙角的、躺于路上的、均系饿死之人。入冬以后,更是饿殍载道,无人收埋。这时,西安已经没有狗了。(入夜)除城上间有火光外,城内一片漆黑,形同死城。”
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到绥远,在向全国发表参加国民革命宣言后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于右任以在陕国民二三军临时总司令的名义通电全国,怒斥刘镇华为“残忍暴酷惨无人道之人”。17日,五原誓师后,国民联军开始兵分两路解西安之围。援陕总指挥孙良诚率部由银川、固原、平凉入陕,经长武、彬县,10月初抵达乾州,在咸阳以东猴儿寨、三桥一带与镇蒿军展开激战,双方血战40多天不分胜负。最后,国民联军派出奇兵绕过南山直捣韩森寨敌军司令部。那些日子,处在最困难时刻的西安军民甚至可以听到西北方向隆隆的炮声,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彻夜不眠。十一月27日,杨虎城和李虎臣站在西安城墙上已可以看到国民联军的进攻,他们下令城内部队全线出城反击。入夜,城外火光四起,枪炮隆隆,城内居民披衣达旦,静候佳音。28日凌晨,镇嵩军全线崩溃,上午7时,西安四门洞开,被围8个月之久的西安城解围。战后西安大祭,杨虎城将军含悲手书一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由于冯玉祥曾在1921年入陕,设计杀害了靖国军中最有能力的将领郭坚,在陕西军人中留下了极恶劣的印象。1926年11月29日,在解围的第二天他就率领疲惫不堪的部队离开西安,转移到渭北一带休整。他自己则仅带了一名随从未通知任何人(连家人都未通知),悄悄离开了部队来到富平一位友人家中潜住。以此向广大陕西民众表示自己的引咎,表示自己不拟再干了。他的部下孙蔚如1942年说:“城围解之二日,虎城潜离部队,虑不容于冯公也。”围城期间他曾作了这样一首诗:千古诗人为写愤,风花雪月做陪衬;我本多愁多病身,目不识丁也来混。杨虎城在解围后说:“我这样一个人,率领着这样的部队,实际上等于废物,以这样的废物而勉强完成坚守西安的政治任务,已经算最高限度地发挥了作用,到此时不能不就此下台了。”
中原搏杀
1927年初,应冯玉祥的邀请,就任国民军联军第10路军司令,旋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10军军长,率部东出潼关会攻河南。5月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受鹿钟麟节制,指挥庞炳勋、王鸿恩、吕秀文三个军,在陇海路东段归德、徐州之间,和直鲁联军 徐源泉、褚玉璞、孙殿英、张敬尧等八个军作战。终以双方力量悬殊,伤亡过重,加上国民联军第11军姜明玉柳河在后方叛乱,归路断绝,被迫转至皖北太和县、河南鹿邑一带休整。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拒绝在所部“清党”。他对南京派来的反共大同盟系统的韩镇声说:你我都是南汉宸的朋友,而你和他的关系比我还早,尽管政治道义不同,但首先要照顾朋友间的道义。1928年11月就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21师师长。次年蒋介石与冯玉祥关系濒于破裂,他感到冯玉祥一直拿他当杂牌炮灰,随率部附蒋,任新编第14师师长,驻防河南。蒋冯战争中守备南阳,击败刘汝明的进攻。
1929年冬,担任蒋介石讨逆军第五路总指挥的唐生智在洛阳以西刚刚打败了冯军主力后,却又与冯玉祥携手言欢,自封为“护党救国军”总司令通电讨蒋。唐率主力由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总司令部设在驻马店。唐的讨蒋通电事先并未征得杨虎城的同意,而列入了杨的名字。当时杨虎城正在淅川,他说:“唐孟潇太看不起人了!我革命的时候,你还是北洋军阀的小喽啰。对蒋介石造反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至少你应当事前和我商量商量,你这样搞太看不起人了!我跟蒋是杂牌,跟你唐孟潇也是杂牌,你们双方都是军阀,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杨虎城虽对唐不满,但为了争取主动,也未通电否认,只是电告当时任杨部驻南京的办事处处长李志刚向蒋方表示否认。蒋介石对唐生智的突然叛变,十分惊慌,认为如果唐军进入武胜关,湖南的何键也会起来响应,会攻武汉。如果武汉失守,他就丢了半壁江山。他派刘峙为江右讨逆总指挥,在河南信阳一带布防消极堵截。蒋令杨虎城留一部守南阳外,主力开赴信阳归刘峙指挥。由于当时,蒋系驻扎在河南的一些部队对唐的态度都不明朗,杨虎城也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后来,蒋又令杨守住南阳,相机向唐右侧背进攻。杨虎城却回电要向唐的大本营驻马店进攻。蒋回电说:“估计兄部兵力单薄,不能负此重任,如兄由此决心,即照此执行。”
当时因为大雪,部队调不回来,能使用的不超过三个团的兵力,而且武器都较差,杨虎城毅然决定偷袭驻马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以致命打击。1930年元旦,杨虎城攻入驻马店唐军司令部,并挫败了敌军的多次反攻。
当蒋介石、刘峙初接到杨虎城告捷的电报时,还不信杨虎城建了这么大的奇功。据说刘峙还疑惑杨虎城与唐生智设立圈套,诱歼第一师的主力,迟迟不进,因而一再电询进入市内的是否正规部队,进去了多少,龚浩、刘兴两师是否动摇。直到唐生智部与杨虎城部激战一昼夜后,龚浩、刘兴两师离开平汉线转移到驻马店以东地区时,刘峙才派铁甲车到确山来联络。第一师与十七师在确山会师后,首先决定将龚浩、刘兴两师包围于驻马店东郊而歼灭之。1930年1月9日,唐生智通电下野,表示悔过。1月13日,刘峙通电宣布,“讨唐任务已告完毕”。在讨唐战争中,蒋介石原来把杨虎城当陪衬用,计划只要求杨部能侧击唐军的右翼,协助刘峙主力作战。不成想杨虎城竟独挑了大梁,用奇袭战法一举解决了战争的全局,实在出乎意料。当收到杨的报捷电后,蒋除复电对杨备极嘉奖并着查报有功官兵以凭叙奖外,并立即批发了奖金10万元;接着明令把十七师扩编为第七军,由杨虎城任军长兼十七师师长。
为了表彰杨虎城在讨唐战争中所立奇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1月和2月先后授予杨虎城二等、三等宝鼎勋章各一枚。 驻马店战役是杨虎城军事生涯中的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自从军以来,独立策划发动的规模最大、缴获最多、影响最大的成功战例。从战役的策划、发动、实施,处处表现出杨虎城这个没有受过系统文化、军事教育的所谓粗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高超娴熟的军事指挥能力;机敏果敢的决策力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驻马店战役是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名杰出军事家的标志。
1930年蒋冯阎战争中,相继任蒋军第7军军长、第17路军总指挥,在平汉线正面堵击冯军,9月间张学良率兵入关后,战争胜负以定,他率部攻击冯军宋哲元部于洛阳一带,并占领潼关,截断了西北军向后方的退路,导致称雄一时的冯玉祥部西北军被重重包围,全军瓦解,作为一个集团自此除名。杨虎城率军抵达陕州时,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嘱杨虎城准备组织陕西省政府。1930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了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决议。
主政陕西
杨虎城非蒋介石的嫡系,更非亲信,合作时间不过两年。蒋介石之所以将陕西省交其管理,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因素:一、蒋介石系统发源于中国的南方,其本人又是南方人,在北方缺乏社会基础;而西北特别是陕西曾是北洋政府和冯玉祥的大后方;这些力量都需要清除。二、陕西地方文化沉淀太厚,知识层面非常敏感,地方人士本身不团结但还排外,外籍官员不易统治。蒋嫡系的陕籍将领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等资历太浅,不孚众望,在地方没有号召力。三、陕西自民国以来一直战乱不断,加之灾荒接连,1929年(民国18年)刚刚遭遇了特大旱灾,饿死百姓无数。 经济上问题很大,决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四、杨虎城是冯玉祥的叛将,用他来对付冯在西北的残余力量比较适宜;杨在陕西征战多年,特别是西安守城后在地方享有一定的声望和社会基础;杨本身没有文化,人虽“不粗”,但还是一介武夫,打仗可以,治省未必可以,搞得不好了随时撤掉即可。由于有这些考虑,陕西的政权就交给了杨虎城。蒋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进入“蜜月”期。
杨虎城对整个形势认识很清楚,他对蒋的基本方针是,在其不危及根本利益时,以服从合作为主;政治上表面保持一致,实地里自搞一套。据时任秘书的米暂沉说:在蒋介石任命他为陕西省主席后,杨虎城除考虑将来施政的方针和主要措施外,也同他的一些重要干部研究过十七路军以后的出路问题。他当时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同蒋介石合作打垮了冯玉祥,使我们取得了陕西地方政权。但蒋介石之所以把陕西政权交给我们,是形势所迫不能不如此。
岳维峻太不成器了,蒋介石多年的培养落了空。在蒋的嫡系中还没有适当人选可以担任这一任务,而且地方情况这样复杂,很不容易搞好,非利用我们不可。但情况已经很明显,蒋介石对我们是不放心的,我们后面不是已有刘镇华的胞弟刘茂恩等部队跟着来了嘛。因此,今后我们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蒋介石的问题了。换言之,蒋介石将成为我们主要的敌人。但是,对于蒋介石绝不能予以丝毫的低估。蒋的背后有着各帝国主义列强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他一手把持中央,党、政、军大权集一身;有军队,有官,有钱,还有特务。
几年以来,一个个军阀都在他手里失败了。武汉政府最后也投降了南京。以广东而论,有胡汉民、汪精卫这样足资号召的人物,有充足的财力和兵力,仍不免屡起屡仆;桂系和张发奎也是这样,唐生智更无论矣。这一次阎、冯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联合起来反蒋,并得到桂系集团的遥相声援,还加上汪精卫等一批国民党中央委员搞出扩大会议这样的招牌,另立了中央政府与南京对抗。可以说几乎包罗了绝大部分的地方军阀势力和在野政客,结果这一联合反蒋仍不免一败涂地。除此之外,地方势力中还颇具实力的只有张学良了。
但可以推论,今天的张学良也绝不是蒋介石的对手。等而之下,就不值一提了。 阎、冯反蒋的失败,证明蒋介石绝不是中国的其他军阀可以打垮的,纵使几个军阀联合起来像阎、冯、桂那样,结局仍会被蒋收买、分化而各个击破。我们作为一个军事团体,比之阎、冯、张、桂、陈济棠、唐生智都差得很多。以我们的军事力量和蒋斗争,根本不够条件;又有什么人有联合的条件?因此,他的结论是:和蒋斗争,首先必须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做法。蒋在政治上弱点很多,我们必须抓住这一点,方可站住脚。如果需要取得外力的合作,只有中国共产党。对其他的地方军事反蒋力量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1月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同年6月,所部与川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签署《汉中密约》。
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令调兵在陕南阻截红25军,遭到痛击(旅长唐嗣桐被杀害,并命人将唐嗣桐葬于蒲城。亲自为唐嗣桐提碑文,碑文落款为杨虎城,现保存于蒲城文庙。唐嗣桐后人每年都会祭拜)。同年4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逼东北军和第17路军“剿共”时,在与张学良多次向蒋进谏无效后,于12日同张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以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通电全国。经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与蒋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六项协议。
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6月被迫出国“考察”,游历美、英、法、德等国,宣传抗日主张。“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要求回国抗日,遭拒绝。
1937年11月底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随后被诱至南昌囚禁。先后关押于湘、黔、川等地。
虎城被害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失去了对西北军控制,被迫去欧洲“出国考察”,继续批评国民政府。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致电要求回国参加抗战。1937年12月他偷偷回国,和秘书、家人一起在南昌被逮捕软禁。此后一直被关押12年。其间,杨虎城小女儿出生,妻谢葆贞病死。1949年,转向亲共之李宗仁下令释放他,但是命令并未被施行。1949年9月6日,国军弃守重庆前夕,毛人凤受蒋介石指示,在其直接命令下,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其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共8人在重庆戴公祠被杨进兴、熊祥、王少山、林永昌等4名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之“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内。
人物评价
毛泽东: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中国共产党:杨虎城为“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为促进国共合作、推动抗日而献身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张学良:自台北传真亲书贺词“敬念杨虎城先生百岁诞辰”,说杨虎城不过陪衬,后悔搭了杨虎城,西北军没用,令其伤心极。但张学良亦表示杨虎城是一个好人,也很愿意做一个大家认为爱国的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袁荫盛:纵观杨虎城将军一生,他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决捍卫者,他通过亲身实践走上了“联共救国”的道路,他是国民党左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因为抗日的问题和蒋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发动了“西安事变”。史家对这些问题不尽然,不过从过去的历史看来,至少后来国共携手抗日,不能不说和“西安事变”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至少“西安事变”也有助于后来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抗日本这样的历史事实。
台湾学者郭冠英:国民党应抚平历史伤痕,正确看待“西安事变”。遭囚禁12年后,却被杀害,杨虎城受到了很大的冤屈。“西安事变”是一个爱国行为,国民党应积极抚平历史伤痕。
主要成就
杨虎城参与了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呼吁抗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与壮大的机会。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人物生平
少经磨难
1823年,杨秀清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杨亚齐,母亲古氏。他5岁丧父,9岁丧母,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杨秀清成年后,由于没有田地耕种,他只能以种山烧炭为业,经常要翻山越岭去卖煤炭,承受着商人的剥削,换回一升半斗米,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样的出身环境让杨秀清成为一个深谙世故、善于交游的人,未曾上过学、识字也不多的他,在家乡紫荆山一带颇有人缘。
闻教入会
1843年,广东花县的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了拜上帝会,开始在广东、广西两省传播教义。1845年,冯云山在寻找一处秘密活动基地过程中,看中了紫荆山区,他以塾师的身份融入这里,开始宣传教义。1846年,在冯云山的影响下,杨秀清加入拜上帝会。
起初,杨秀清只是普通成员,还未站到反清斗争的前列。1847年2月底,冯云山在桂平因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在这当口,拜上帝会突然受到地主势力的迫害,会中又陷於没有首脑主持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这时,杨秀清站了出来,通过利用当地迷信的降童巫术,他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冯云山出狱后,与洪秀全返回广西。虽然他们知道杨秀清伪装天父下凡是左道巫术,但看见在群众中起了这样大的作用,认为正可以利用。于是,杨秀清在拜上帝会内部,正式取得了代天父传旨的特殊地位,并一跃成为拜上帝会的领导者之一。
金田起义
1850年年底,洪秀全和冯云山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义工作,下达团营令,要求各地拜上帝会员变卖田产到金田集中,并将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萧朝贵和石达开主持。当地地主势力获得情报后,联合清朝驻军对前往金田村集合的会众施加阻击,杨秀清多次借助“天父下凡”来组织队伍反击,为金田起义打开通路。12月,金田起义成功。
1851年2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基,自封天王,封杨秀清为军师,正式宣布建立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农民的散漫和自私很影响战斗,杨秀清又多次借“天父下凡”予以说教并传达必胜信念,成功地将全军的意志和力量集结起来。1851年夏,由于清军开始围剿起义军,并不断增加兵力,杨秀清决定率军突围。9月,在突围途中,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在平南官村成功伏击了前来镇压的提督向荣部清军,致使后者退避平南县城。杨秀清借机指挥太平军北上,于25日攻克永安州城,成功突出重围。
受封东王
1851年底,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诸王,杨秀清领东王封号,并担任太平军统帅,正式掌管兵权。太平军攻克永安后,清朝又调动大军来围困,并收买太平军军帅周锡能,准备里应外合攻破永安州城。获知情报的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锁拿周锡能,揭发他投敌的事实。这次谋反案的情报获知及应对处理,不仅破坏了清军打算里应外合攻破永安的计划,也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坚定了他们必胜的信念。
1852年4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从永安胜利突围,北取桂林,途中在龙寮岭大峒山谷地成功伏击并歼灭了清军四个总兵共二千余兵力。后进攻桂林受阻,杨秀清转而率军北取全州,准备进入湖南。因途中遭遇埋伏,损失惨重,加之南王冯云山牺牲,杨秀清被迫改变北上路线,转而攻取道州、江华、永明等城镇。6月,太平军进入湖南。
进军江南
1852年6月,为号召全国各地革命势力合力反抗清王朝,杨秀清与西王萧朝贵会衔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谕》共三篇檄文,声讨清王朝。这三道檄文成功地引发了各地各族的起义。
1852年7月,杨秀清率太平军围攻长沙。2个月后,因长沙久攻不下,领导集团内部对下一步战略行动产生分歧。杨秀清分析形势,提出进军江南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包括天王洪秀全在内的大多数领导人赞同。这次战略方针的制订,将太平天国起义推向了全国范围。12月,杨秀清带领太平军从水陆两路进攻武昌、汉阳,次年1月攻占两地。1853年3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沿长江东下进抵南京,并于11日后将其攻占,至此,进军江南的计划完成。
定都天京
进驻南京后,杨秀清首先整顿营规,立法安民。待洪秀全抵达后,他与洪秀全商定,正式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并定都于此,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1853年5月,杨秀清由天京分派两路精兵,分别北伐京师和西征湘赣。北伐军后因孤军深入,缺乏后援,于1855年在山东冯官屯全灭。而西征军前锋在1854年初曾抵达湘潭,遭遇曾国藩湘军后连遭重挫,从湘潭一路退守到湖口。关键时刻,杨秀清命翼王石达开前往增援,并于1854年底取得了湖口大捷,西征军借机重新攻占湖北、江西的广大地区。
1853年底,在太平军主力投入北伐和西征战场的时候,清军开始在天京外围囤积兵力,构建江北、江南两座大营,并对天京发动不间断的进攻。为改善天京处境,杨秀清决定从西征战场抽调部队,摧毁两座大营。1856年2月,燕王秦日纲破江北大营。连月征战下,这支部队十分疲劳,破江北大营后秦日纲本想率兵回天京休整,但杨秀清考虑到江南大营势孤,应一鼓作气将其攻下,于是严令秦日纲继续进攻江南大营,即使陈玉成、李秀成申述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威胁天京长达3年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终被摧毁。
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声望一时无两,集教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的他实质上已经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者。
天京事变
自1853年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大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1856年8月,在指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以此大功为由,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以此事为引,内官统领陈承瑢向洪秀全告密,说杨秀清要谋朝篡位。洪秀全得知后立刻派出密诏,让领兵在外的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人返回天京诛杀杨秀清。
1856年9月2日,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乘夜率三千兵众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几乎尽遭屠戮。
人物成就
政治
杨秀清自1851年起任太平天国正军师,总理国事。在他的管理下,太平天国高度中央集权,全国大小政务全部集权到中央政府,洪仁玕立法制宣谕中说:“即末秩微员,升降必由天廷转奏,片文双字,刊刻必自京内颁行”。
杨秀清严格维持秩序和执行纪律,据《太平天国的政治与宗教》记载:“一切人等,无有例外,各有派定的岗位与职责,而全体动作各按轨道,循规蹈距,如同钟表的机件”。
杨秀清择才用人,赏罚有度,《贼情汇纂》中记载:“其法至严,凡有失利取败,违令私财,重则立斩,轻者责降,不敢徇情,略无姑息。有功亦破格升迁,赏不逾时,而桀骜不驯之徒,遂群焉俯首,甘心服役,至身临矢石而不惴,膏涂草野而无悔矣”。
军事
杨秀清1851年开始主持军务,同年颁布了《太平军条规》,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各十条。
1855年,杨秀清组织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制订并颁发了《行军总要》,要求部队遵循。《行军总要》对水陆部队的行军扎营、警戒巡逻、指挥集合、点名查夜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
人物评价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对杨秀清评价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清朝湘军采编所主持张德坚在《贼情集要》中评论杨秀清:“于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罔知兵法,然皆谲诈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
太平天国军师洪仁玕评论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
历史学家罗尔纲评价说:“杨秀清妄逞个人威风,要夺取皇帝宝座,乃天京事变的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