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谭绍光

谭绍光(1835年—1863年),广西象州人。太平天国慕王,壮族。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隶忠王李秀成部。1858年参加摧毁江北大营。1860年在击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州等地时建有战功。1862年封慕王,领军围攻上海。1863年率所部坚守苏州,奋勇作战,12月4日在苏州慕王府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时被叛徒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刺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鑫培

1.jpg

谭鑫培(1847.4.23—1917.5.10),著名京剧演员,主攻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 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为其拍摄了《定军山》,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嗣同

1.jpg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人凤

1.jpg

谭人凤(1860年—1920年),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谭人凤是老同盟会员和重要骨干,曾多次参加起义,出生入死。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仿照“泰西教法”,创办福田小学堂,接触新学,眼界渐开,对时局日益关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前后,他与会党秘密联络,进行反清活动。

三十年,得知黄兴、宋教仁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长沙发难,便在会党中加紧活动,先后奔走湘西和广西,伺机响应。后闻宝庆会党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宝庆事败,为避免官府追捕,于三十二年(1906年)春离开县境,赴长沙,任新化驻省中学监督。同年冬,逃亡日本东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

民国2年(1913年)年7月,孙中山等发动以讨伐袁世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坚决主张联络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谭人凤等9人,将谭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隐居在九州福冈县,更名为林泉逸。在这里,写有带自传性质的《石叟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虽远在异国,仍关心讨袁大计。民国4年,致电蔡锷“直抵燕云,以诛元凶”。并往返于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款和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反袁斗争。民国5年6月回沪养病。6年8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他积极联络党人,坚持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约法》。

民国9年农历三月初六(1920年4月24日),在沪病逝,终年60岁,孙中山为其治丧,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题其遗像“青霞奇御”,归葬于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延闿

1.jpg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

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组庵诗集》等,其精于美食,为组庵湘菜创始人 。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平山

1.jpg

谭平山(1886年—1956年),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广东中共支部。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著名的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不屈不挠,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特别是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道源

1.jpg

谭道源(1887年—1946年),又名谭逸如,湖南湘乡人,因无钱升学,经伯父谭椿年引荐,1903年春(16岁)考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他身材高大。1905年夏,经蔡锷挑选,即与同学岳森、雷飚等20余人去广西桂林筹办陆军学堂,并任教官。

1946年8月2日,病逝于长沙市。2005年,荣获中央颁发的“抗日战争60周年纪念”金章及慰问金,定为推翻清朝功臣、北伐名将、抗日英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植棠

1.jpg

谭植棠,曾用名昌泰,1893年出生于高明区明城镇濠基坊(村),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谭植棠年青时,爱读《大同书》、《天演论》等著作,接受进化论观点,渴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1917年,谭植棠偕广东高等师范的同学谭平山、陈公博一起考进了北京大学。在学期间,谭植棠如饥似渴地博览进步书刊,寻求革命真理。他从《新青年》看到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茅塞顿开,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光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玉龄

1.jpg

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仪的祥贵人,满族贵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后,改姓谭。

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谭玉龄入宫后与溥仪的关系很好,深受宠爱,溥仪经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谭玉龄聪明能干,温顺贤惠,待人接物十分稳妥。但与溥仪过了5年如漆似胶的日子后,22岁的谭玉龄却一命呜呼。关于谭玉龄的死,至今还是个谜。

0.0785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