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浙江丽水谭宅

timg.jpg

谭宅,民居名称,在我国浙江丽水、嘉兴,以及广东省台城,都有叫做谭宅的建筑,它们都见证着整个城市的历史文明和繁荣发展,需要后人们加强保护,不断发掘其历史和文物价值。

浙江谭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酱园弄,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构造形式、工艺特征基本类同。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丽水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实例。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谭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构造形式、工艺特征基本类同。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通面宽30.30米,通进深55.27米,二层楼,七开间,总体布局为门厅、正厅、后寝、附房四进,各进设天井,两侧为厢房。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屋面,施方椽,小青瓦阴阳合铺。小谭宅建于清中后期,占地面积530平方米,通面宽20.20米,通进深24.20米,总体布局为正屋和偏房两部分,正屋二层楼、三开间,分前厅、后厅两进,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小青瓦合铺,四周砖砌封火墙垣。

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丽水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实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嘉兴谭宅

timg.jpg

谭宅坐落在郑家埭(后门通人民路),建成于清光绪五年(1879)。谭光熙以经营典当、成衣铺致富,起造饲堂、宅院,八扇黑漆大门,四进深,轿厅、天井、花厅、走马堂楼、后花园,均按清代官宦人家气派布局构筑。

北堂楼朝南的两间厢房,窗户很小,四周高大的风火墙上爬满了薛荔(这种常绿的藤蔓大多长在百年老屋的墙头上,到秋天结出一个个小皮球似的果实来,俗称“鬼馒头”),两间南厢房难得见到阳光。从堂楼到花厅,则显阴暗更甚;墨黑的书箱贴着墙壁叠到碰着楼板,祖上传下来的药书纸和纸粘结在一块,几乎成了一个个“纸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广东谭宅

谭宅是台城旧城区现存保留建筑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楼建筑。这座洋楼始建于1919年,与“五四运动”同龄,具有80多年历史,楼高三层,前后有三进。谭宅主人谭广雄称,这座洋楼由其祖父传下来,是其祖父亲自设计督造的。谭宅包括主楼和两幢侧楼,左面的侧楼出租给人用作商铺;右面侧楼的一楼,过去是大门,二楼是门卫居住用的。

第一进(两栋侧楼中间的地方)过去是一片花园,现为一片空地,向里的二层楼过去是书房,里面摆放了很多书籍和名人字画等,有李济深、胡汉民等人作品,不过这些书都已遗失。第二进就是主楼了,大厅当时是用来会客的,二楼是摆放祖宗牌位,三楼是全楼保护最完整的地方,与1919年建成时几乎保持完整,当时铺设的柚木地板仍然保持原色,墙壁、门窗基本和过去一致;第三进是储物间和一个小后院。

谭宅经过谭家人的修缮和保护,恢复了许多被破坏的建筑。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坚持保护性改造,维持原有风格,减少不协调的外装修,尽量保持建筑风貌的统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家大院

0038sD2tgy6NA7I2vZha3&690.jpg

谭家大院是古代汉族民居建筑的典范。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境内的饶村,世界级风景名胜区黄山的北麓,是当地谭氏望族的一座宅院。整个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州古式建筑,在建筑上将徽州传统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高超技艺融为一体,整个建筑群风格古朴典雅,彰显出文化底蕴丰厚的徽派建筑特点,是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大院占地近2000平方米,大门朝东。有别于坐北朝南的汉族传统建筑格式,颇为特别,传与古代风水学有关。目前该建筑已被列为黄山市“百村千幢”徽州古建筑重点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大院由正房、书苑、佣房、伙房和园林小景构成。踏入正门,庭院中假山林立,曲水流觞,红鲤游弋,花木掩映,一派江南清净私家园林景象。过石桥,既是正房。正房居北侧,坐北朝南。为五间三进式,上下两层,共420平米。穿堂两侧各设一房,应属眷属居室。穿堂与正厅有四扇木雕门相隔,为正厅营造了相对私密的空间。穿堂和正厅间设有天井,即便于采光,亦有取古徽州“四水归堂”聚财之吉祥寓意。环顾天井四侧廊柱,均雕有人物、瑞兽,虽历经岁月沧桑,依旧保存的相当完整。

正厅两侧为主人居室,有木质梯道通往二楼房间。穿正堂而过,即为内宅所在,内宅大门为较为独特的圆形门洞,三间结构,面积不大,中设客厅,两侧为卧室,想是当年本宅老太爷夫妇颐养天年之所。

出正宅西行十数米,过拱门,即入偏院,为开童蒙之书塾,一进三开,面积不大。门前有回廊、花圃相连,静雅幽致,别有洞天,古徽商贾而好儒之风可见一斑,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人凤故居

W020100830422920238040.jpg

谭人凤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鸭田乡南湾村,小地名塘湾里,南距县城85公里,北与新化县水库乡毗邻,。这里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小盆地,故居背后及左右皆山,山上苍松翠竹,柳绿桃红,屋前有池塘数亩,碧波荡漾;远处有小溪环绕,流水潺潺,景政优美,气象万千。

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木结构建筑,有两排正房和两栋厢房,总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正房皆为两座并排的五开间平房,单檐双坡小青瓦盖顶,中间有一条小巷隔开,作为后院的出入口;厢房位于前排正房的两端,系重檐歇山顶二层楼房,亦盖小青瓦。正房的挑檐枋上刻有龙头兽面等纹饰,厢房筑有飞檐翘角,保留了晚清时期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

谭人凤在故居居住的时间较长,从出生到前往日本的44年时间里,这所故居一直是谭人凤的栖身之所。与此同时,谭人凤在鸭田创办福田中学以及组织洪门会党从事反清斗争,都没有离开过故居。可以说,谭人凤故居见证了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

土改时,谭人凤故居分给了当地贫下中农居住。到目前为止,故居内住户多达25户,88人。随着故居内住户和人口的增加,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正在加剧,故居亟待进行维修并陈列布置。

1991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将谭人凤故居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故居的保护和管理,成立了保护小组,配置了消防器材,保证了故居的安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谭纪念馆

67553994427758071.jpg

“三谭”纪念馆馆坐落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沧江河畔、文昌塔侧。是高明人民为缅怀中国革命史上杰出人物、明城籍的民主革命家谭平山、谭植棠和谭天度而兴建的。展览馆于1997年筹备兴建,1998年7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

“三谭”纪念馆是一座仿古建筑,分两层,它下面有回廊,廊柱铺设精致瓷片,檐顶以玻璃瓦镶嵌,外观典雅大方。展馆首层正中央摆放着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的半身玻璃钢雕塑像,正气凛然。左边是接待室,右边展挂国家和省领导人以及史学家的题词,装裱讲究,内蕴深刻。二层是70多平方米的展厅,由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几十幅颇具代表性的文字资料组成,中央设有10多平方米的展台,摆放“三谭”文物和研究书刊。整个展览图文并茂,多角度反映“三谭”各个时期的光辉业绩,折射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矢志革命,百折不挠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革命精神,让参观者受到深刻教育。

“三谭”纪念馆是我市目前内容最丰富、最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佛山市委、市政府定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的建成为我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想的硬件教材。

革命“三谭”对我国建党、建军、建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北京的原湖南浏阳会馆,另一处是位于浏阳的“大夫第”。2009年3月,浏阳河大酒店停车场擅自“侵入”浏阳谭嗣同故居的保护范围内。此后两年里,经长沙两级法院审理,长沙市文物行政部门两次败诉。

大夫第官邸

blob.png

位于浏阳县城关镇北正路。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幅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

谭嗣同故居,可以用“深三进,广五间,三栋二院一亭”来概括它的整体面貌,属硬山顶结构,上铺小青瓦,两边设置风火山墙,中堂、后堂有过亭,“大夫第”的工艺之精美,主要体现在木雕上,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雀替,均有雕饰图案,且线条流畅。正厅屏门,也是雕刻技术的杰作。每扇屏门上面部分采用双面雕刻的手法镂空而成,而且通风采光适合湖南潮湿的气候。过亭上方有长棱形六角藻井,两厢配置亭榭、阁楼。镶嵌在风火山墙上的堆塑造型,非常新颖,每朵花饰栩栩如生,故居的格门、花窗的工艺雕刻,配上布局严谨、高大宽敞的厅院,在南方地区都是罕见的。

北京故居

blob.png

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原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谭嗣同的生所与死处近在咫尺,谭嗣同的故居简单醒目的坐落在菜市口的边缘。 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远,人行道边上的一个土坡之上,便是标识了“谭嗣同故居”牌子的四合院,现在的北半截胡同41号,当年的“浏阳会馆”。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

建筑简介

浏阳会馆的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柱子上漆早没有了,看得见木头的纹路。门户紧闭的北面一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

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副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

他在菜市口的法场上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慈禧发动政变后,搜捕维新志士,国内外友人曾设法营救,劝其逃往国外,谭嗣同坚辞说:“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请自嗣同始!”决心以身殉法,唤醒国人。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浏阳会馆被捕,继而被杀害于莱市口。

浏阳会馆现已有较大的改建,但当时的建筑格局大多尚存。

0.1164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