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谭延闿墓

1.jpg

谭延闿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紫金山东峰下。墓园由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等人设计,占地300余亩,1932年12月建成。其设计一改通常陵墓讲求对称、程式化的布局常规。充分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倚山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园林风格的墓园,在陵园建筑史上很有特色。

南京市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钟山东峰下。有一碑池,池中赑屃驮一石碑,上书“灵谷深松”。其实,这块碑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阎之墓”字样,1949年后才被改写的。

绕过这座碑池,就是通向谭延闿墓地的甬道。谭延闿墓的工程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关颂声、朱彬、杨廷宝于1931年设计,建造者是申泰兴记及蔡春记营造厂。 1933年落成,历时一年半,耗资约20多万元。谭墓的设计是煞费苦心的,为了有别于中山陵的严谨对称的格局,设计者们利用原有山水地势,因地制宜运用园林设计手法,将谭墓构筑成曲折幽深,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墓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纶墓

53871419893690194.jpg

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乡帘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七年,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墓址原貌损毁严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毁弃,后经当地政府筹资修建,谭纶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复,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成三层,每层高1.2米,有红石阶梯至墓顶。墓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刻着“奉天诰命”御制碑。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上层为一球形,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延闿墓

4c4cf81112656442779a5.jpg

谭延闿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紫金山东峰下。

墓园由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等人设计,占地300余亩,1932年12月建成。其设计一改通常陵墓讲求对称、程式化的布局常规。充分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倚山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园林风格的墓园,在陵园建筑史上很有特色。

谭延闿墓共分龙池、广场、祭堂、墓室(宝顶)4个部分。在“灵谷深松”碑前的路南是龙池,约5米见方,围以石栏。池壁镶龙头2个,1个出水,1个进水。龙池原是历史名泉。据说这泉水有八大功效: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磕、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经过“灵谷深松”碑,向墓地方向行约 20米,为谭延闿墓第一道南湖石牌坊;400米长的甬道尽头,有一小石桥,过桥便是墓前广场。广场呈椭圆形,广场四周古木参天,树荫蔽日,清静幽雅,极具山野之趣,其中央有一椭圆形花台,植松、竹、梅。广场东北角有四楹三开间汉白玉石牌坊一座,牌坊柱上刻有楹联一副:凤翙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

谭延闿墓山坡上还有一通青石国葬命令碑,碑的正中刻有“功在党国”四字,碑额刻有国民党的党徽,现字迹与图案了无。过牌坊,沿水泥墓道拾级而上,可达祭堂。祭堂坐北面南,重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祭堂内的天花、梁、椽、檐、墙壁均贴金粉绘,工笔画彩,富丽堂煌。从祭堂再顺墓道往上行,就是墓室。墓室坐落于水泥平台中央,直径9.5米,高3.5米,原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覆花岗石。原墓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国家拨款按历史原貌重新修葺,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墓包前的汉白玉石祭桌,也是当年谭墓的原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继洵墓

885801751808694246.jpg

谭继洵墓位于浏阳市集里乡筱水村。墓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60平方米,花岗石墓围,三合土墓冢,高0.9米,底径3.8米。冢首立祁阳石墓碑五通,中间主碑高1.9米,宽0.7米,阴刻楷书碑文“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兼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谭敬甫君诰封一品夫人谭母徐太夫人之墓”“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仲冬月”,两侧附碑阴刻龙纹。1991年,谭继洵墓被列为浏阳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谭继洵墓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嗣同墓

5cfc6ff2t61f0003c8f0c&690.jpg

谭嗣同墓位于浏阳县城南约8公里处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现改为嗣同村)。谭嗣同墓1904年6月,自县城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前有拜台,两侧护围,成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高2米,宽0.7米。墓地前方有石马、石虎各一,华表一对,镌刻联语:"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1958年兴修水利,华表及石围板全部被撬走。1983年9月,墓地复原并整修,拜台的下方增筑护坡,并修85级水泥砖石踏步的山径,方便上山凭吊。

进村前,要在一条旧的路口左转。沿较旧的路走到老小水区的另一端,可看见石阶,但不是很显眼。

从长沙汽车东站,坐去浏阳的车,在浏阳汽车东站附近乘1路汽车,到浏阳汽车南站转15路,到牛石镇的嗣同村下车。找到进村的路口,步行或请路口小店掌柜用摩托车带至墓地。

0.1045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