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谭嗣同祠

QQ截图20160924093744.png

谭嗣同祠亦称谭嗣同烈士纪念馆,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谭嗣同祠亦称谭嗣同烈士纪念馆,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谭嗣同的故居,位于浏阳市城内北正街90号。建于明朝末年,因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官阶显赫,奉旨命名为“第官邸”,简称“大夫第”。

谭嗣同曾在这里居住多年,被害后,其夫人李闰居“大夫第”,在谭继洵的鼓励和支持下,用自己的部分家产,兼得公、私资产的赞助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造就了许多女性师资。“大夫第”列为浏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元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氏宗祠

QQ截图20160924093744.png

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汉族祠堂建筑,它就是远近闻名的谭氏宗祠。据介绍,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戍寅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宗谱记载:“谭计六首捐百金为合族先声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两条盘虬着的长龙,互相嬉戏着一颗红色的龙珠,四周屋朵点缀着各种水墨山水画,远远望去,整个建筑错落跌宕、浑然有致。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石门墩和1只姿态威武的石狮子,前墙上还有4个十分别致的石马栓。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遒劲有力的“谭氏宗祠”四个大字。

在10余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尊“魁星点斗”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标志,宗祠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五汪村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长来镇五汪村东南廓。为纪念紫金光禄大夫谭必而建造。谭必,字子 思,宋景德三年 (1006) 出生于长来五汪村,后迂于五汪,为五汪村潭氏始祖,授邕州推官。 谭氏宗词为长方形院落,祠内建筑面积 177平方米。分门楼、前厅、殿堂三部分,门楼为庑殿顶牌坊式建筑形制,面阔 3 间11.4 米,进深 3间14 米,始建年代失考,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谭氏家庙

11323754_980x1200_0.jpg

谭氏作为秩堂第一大姓,分祠子祠较多。座落于毗塘村塘背上谭家祠,是谭氏中丞公创建,堂曰“惇伦堂”,后多次维修,但由于时世变迁,谭氏宗祠历经劫难,特别是在“文革”中,破坏更为严重。族人于1986年维修,现已为谭氏保留最好的宗祠之一。

谭氏家庙面临雩水,耸立于宗族子嗣房屋怀抱之中,蔚为壮观,凡五进,依次为前檐机斗、戏台天井、惇伦堂、钟鼓楼、敕书阁,庭廊广阔,后栋设龛,奉祀始祖德崇公。前檐正门上书“谭氏家庙”四个金色大字,笔力遒劲。机斗坊上书“云阳世家”四字,左右两旁另设两小门,门前各有两座石象石狮,彰显宗祠的威严。谭氏宗祠左右两边还建有附祠,整个布局呈“品”字型,庄严恢宏。

谭氏分祠较多,吉川、大附、田东、上坊、晓塘等地都有子祠。谭氏子孙,承先启后,枝繁叶茂,人文蔚起;从谭氏宗祠走出了不少风云人物:古有南宋驸马谭斗南,南宋南雄司马谭朝佐,明浙江廷御史谭公望,明四川巡抚谭希思,清光绪庚辰探花谭鑫振等;今有省统战部副部长谭汤池等。二十世纪初叶,谭玉麟之妻彭福音女士,坚定个人信仰,为妇女解放运动竭尽全力,深得国民政府褒奖,先后有林森、于右任、孔祥熙、孙科等名人为她题词。

0.0970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