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西安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侯宁彬(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自古素有“ 帝王之州” 的美称,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一千零六十余年之久。作为周、秦、汉、唐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周围分布有相当数量的古文化遗存,尤其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墓葬分布更为密集。本文拟对历年来长安城周围发现或发掘的汉代墓葬进行简单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找出其分布的某些特点。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主要围绕长安城周围的黄土台原分布。历年来,在北至渭河以北的五陵原、奉政原;南至长安县韦曲镇之南的神禾原、少陵原;东至灞河以东的白鹿原、铜人原、洪庆原;西至长安县西北的高阳原、细柳原等广大范围内,均有大量的墓葬被发现。尤其地处汉长安城东以及东南近郊的龙首原,远郊的白鹿原、铜人原( 或称洪庆原) ,之南的凤栖原、少陵原( 或称杜陵原) 、毕原( 实为凤栖原的一部分) 等地,分布更为密集。龙首原汉时称作龙首山,位于今西安城北1.5公里,作西北一东南走向。“ 头( 北) 至渭水,尾( 南) 连樊川” ,东起泸河西岸的广大门,西至汉长安城之西的三桥车站附近,长约15公里。在今西安市东南的等驾坡、田家湾一带与少陵原相接,连绵“ 六、七十里” 。辛氏《三秦记》谓:“ 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2产河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安古城” 。潘岳《关中记》和张衡《西京赋》也有汉长安城和宫阙的一部分· 50·“ 疏龙首原而筑” 的记载。宋《长安志》也记述隋唐宫室“ 东临i 产灞,西枕龙首原” 。根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资料,龙首原汉墓的分布主要在汉长安城以东及东南。北至今西安市辛家寨、徐家湾一带,南至自强路以北,东南至泸河西岸的田家湾、等驾坡周围。解放后,在联志村、铁一村、龙首村、龙首北路、范南村、范北村、肖家村、方新村、枣园、二府庄( 长安城东南) 、大白杨、小白杨、红庙坡、青门、新华( 北关正街西) 、白家口、大兴路、马滹沱、张家堡、青西、北玉丰、郭家村( 汉城东墙下) 、贾村、王前、刘家村、翁家庄、尤家庄、南康村、岗家寨、徐家湾、北十里铺、魏家湾、曹家庙、北余家寨、马旗寨、白花村、永利新村、八府庄、含元殿、二马路、自强东路、铁东村、胡家庙、长缨路、三府湾、张家庄( 长缨路东侧) 、万寿路东、万寿路西、万寿路北、王家坟、幸福北路、高楼村( 秦川厂附近) 、韩森寨东、幸福路、( 陕西钢厂附近) 、金花路( 动物园附近) 、互助路、郑王、三家庄、坑底寨、徐家堡、联合、井上村( 井南) 、滹沱寨、广大门、辛家庙( 重光路、刘北堡) 、赵村等地曾发现过数千座汉代墓葬,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也有近2000座㈣( 图一) 。目前龙首原一带的西汉早期墓葬,主要分布于地处北坡偏上缘的龙首村、范南村、肖家村、马滹沱、方家村、枣园、大白杨、小白杨以及清明门之东的尤家庄、北十里铺等地( 图一) 。1955、1985、1989至2001年,在西北医疗器械设备厂家属区( 共发掘汉代墓葬192座,其中西汉早期墓葬36座,占总数的近20%) 、龙首村军干所( 1991年发掘墓葬10座,其中西汉早期 万方数据 。乡镇所在地比例:1:26700▲ 申鲁\\,。觥马兴图一西安地区汉代墓葬分布图北十里铺、北康村、谭家庄( 位于汉长安城的清明f-l ;' b,汉高祖、汉文帝及吕后时期的太尉夏侯英墓就位于这一地区④) 一带,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所占比例又明显增多,而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则数量相对较少。龙首原南坡因有唐长安城,大部分墓葬在筑城时已遭到毁灭性破坏。从联志村、铁一村、龙首村、红庙坡、白家口一带发现的墓葬来看,西汉中晚期墓葬所占比例相对稍大⑨。另外,相对龙首原西部来说,东部地区的墓葬时代整体较晚,在今西安北郊的迎宾大道以东,西汉晚期以后墓葬所占比例要明显大于大道以西,尤其是在大明宫以北地区几乎很少发现西汉早、中期墓葬。1996年至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墓葬4座,占近40%) 、陕西省冷库、肖家村、枣园村( 2003年曾发掘西汉早期带有“ 外藏椁”的斜坡墓道木椁墓一座,出土有铜鼎、铜锺等礼器及50余公斤果酒②) 、西安电信局北郊分部、长庆油田西安基地( 1996年一1997年先后发掘约400余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占有绝大多数) 、陕西省交通学校( 2000---2001年前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共发掘近600座,绝大多数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其中后者所占比例接近30%) 、西部石油管道局( 发掘80余座) 、明珠花园等地先后发掘西汉早期墓葬数百座@ 。而由此往南的灞城门东北一带的郭家村、董家村等地东汉时期墓葬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几乎占到一半;再向北至尤家庄、·51· 万方数据 铁路分局大明宫住宅小区( 曹家庙村南) 发掘的150余座墓葬,几乎不见西汉早期或中期墓葬,时代均在西汉晚期以后,尤其东汉时期墓葬占有绝大多数@ 。龙首原北坡除发现大批汉代墓葬外,还在尤家庄一带发现数以千计的战国时期墓葬,说明远在秦都咸阳向渭河以南扩张以前,汉长安城所在地就已经有人居住,他们或许应该为秦长安乡的居民。长安城北部及西部或因地势低洼( 有渭水、沉水、滴水等古河道) ,不宜丧葬;或因地处皇‘室禁苑( 有建章宫及上林苑内主要建筑) ④,不能丧葬,所以极少发现汉代墓葬。到目前为止仅在城北的曹家堡、张道口;城西的高堡、低堡等处有少量发现。其中曹家堡汉墓出土有“ 陶鼎、罐、锺( 壶) 、熏炉、盘、仓、铜带钩、五铢钱、及铁釜等” ⑧;高堡、低堡出土有“ 陶鼎、罐、仓、灶、铜镜、带钩、玉冶等” ⑨。从两处均出土陶鼎、铜带钩等遗物看,其时代大致均应在西汉中晚期。龙首原周围发现的汉代墓葬,其主人除居住在汉长安城东北隅的市民以外,应该还有当时长安县的庶民。汉初高祖刘邦五年( 公元前202年) 曾在长安城所在地置长安县( 今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 ,“ 辖今西安市未央区西部、雁塔区北部、新城、莲湖、碑林三区及长安县北部” ⑩。今西安市城区一带汉时也应该有大量的墓葬分布,只是在隋、唐大兴城、长安城的建设过程中多数已被破坏殆尽。龙首山南麓在隋唐时期尚有六条余脉隐起,由东北向西南,分布于今西安城北红庙坡与南郊的大雁塔之间,称作六坡。隋文帝曾“ 包据六坡以为都城” 。其中第二坡大致应在今天的西安市新城广场附近,第五坡在今天的小寨一带。隋大兴城总设计师宇文恺曾以六坡附会《周易》中的乾卦之象,把六条高坡看做“ 乾之六爻” ,从北往南分别名之为“ 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 高地,以周易之八卦学说作为都城设计的理论根据。“ 以九二置宫殿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位贵,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 。由此,这一带在两汉时期也应呈坡隰相间的状态,而那些高高隆起的原坡自然成为理想的丧葬之地。今西安市环城北路、潘家村、劳· 52·动村、西稍门、草阳、环城南路、西北大学、友谊东路、和平门、尚德路、团结路、陈家寨、周家围墙、净家围墙、小土门( 距汉长安城避雍遗址较近) 、太白路、西桃园( 原西安机场南,1956年曾发掘汉墓数十座) ⑩、马军寨( 1956年曾发掘东汉时代土洞、砖室墓12座@ ) 等地发现的汉代墓葬大致应该是这些原坡上的遗存。西安城区西部及西郊玉祥门、潘家村、劳动村、环城西路、包括西北大学等地发现的汉代墓葬的主人,除少数可能为长安城内或长安县居民外,绝大多数可能是汉时奉明县居民。公元前65年,汉宣帝曾在长安城南奉明园置奉明县,以陪护其父史皇孙刘进及其夫人孝武卫皇后之陵墓。据历史记载,当时奉明县共有人口一千六百户,县下设有乡、里等行政单位,目前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广明成乡、善居里等@ 。汉长安城之东及东南远郊,与龙首原隔泸河相望的白鹿原、铜人原、及洪庆原等处,汉时也是理想的丧葬之地。这些地区解放以来都曾发现过数以千计的汉代墓葬。白鹿原位于西安东南,属i 产河与灞河之间的黄土台原。东北稍高向西南倾斜。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6—10公里。海拔俨780米,最高803.9米,高出西安200--300米。有鲸鱼沟自东南向西北流,注入泸河。原面分割为二,东北半部比西南半部高出近百米。《三秦记》载:周平王时原上出现白鹿,故名白鹿原。又因汉文帝死后葬于原上,坟名霸陵,故名霸陵原。白鹿原的汉代墓葬主要分布于今西安市东郊的纺织城、狄寨等地区,包括联盟村、国棉三、四、五、六厂家属区、水沟、向阳沟、马家沟、枣园村( 包括枣园苏、枣园刘) 及冶金坊、友爱坊、堡子村、卞家庄、郭家滩、三店村、半坡、狄寨、张洪寨、新华、神鹿坊、席王、永丰、新市等地。历年来经过发掘的主要有国棉五厂、四厂汉墓、三店村汉墓,郭家滩、堡子村汉墓,西康铁路沿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沿线汉墓等。其中尤以1989年一1990年发掘的国棉五厂、四厂自建村汉墓( 69座) 、1997年及2001年发掘的 万方数据 西康铁路、西安绕城高速公路( 东段) 沿线汉墓( 约50余座) 最为重要和集中∞。目前白鹿原地区汉代墓葬的发掘,多集中在原西北坡的中腰及前沿地带,时代自西汉早期至东汉晚期均有,其中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晚期墓葬所占比例较大,西汉早期墓葬多发现于中腰偏顶端( 东部及东南部) 的部分地区。相对而言,早期墓葬的规模要比中、晚期稍大,方向多为南北向或近南北向。如1988年在西北国棉五厂三分厂发掘的5、6号墓∞、1989年在西北国棉五厂自建村发掘的95号墓⑩,以及2001年配合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发掘的14、36号墓等@ 。这些墓葬从形制上看,与临潼上焦村发现的秦墓∞比较接近,出土物有铜鼎、铜壶、铜温酒炉、铜绢、铜盘、陶鼎、陶壶、陶仓、陶灶及半两铜钱等,均呈现出较多的西汉早期特征。整体来说,在白鹿原地区目前已发掘的墓葬中,原东部及东南部( 地势较高) 早期墓葬所占比例要高于西部及西北部( 地势较低) ,而其中某些规模稍大者或应与汉文帝霸陵有某种关系。白鹿原一带( 指鲸鱼沟以北地区) 在汉文帝以前,属芷阳县所辖,文帝及以后又分属霸陵( 公元前164年设) 及南陵县( 公元前155年设,东汉时归人杜陵县) 。所以,这一地区发现的墓葬主人大致应该是芷阳县、霸陵县及南陵( 或杜陵) 居民。虽然此地距汉文帝霸陵较近,但由于霸陵、南陵陪葬墓园的范围及具体位置尚不确定,所以这些墓葬是否属于霸陵的陪葬墓,目前尚难以断定。洪庆原位于I临潼县骊山西麓的洪庆山西侧,隔灞河与白鹿原相对,以位于洪庆镇东部黄土原坡而得名。东西长约10公里,呈梯状逐渐向西低落倾斜。南侧有沙河、北侧有洪庆河顺原西下汇入灞河。铜人原位于西安灞桥东北,西起西安至高陵公路东侧,东至临潼斜口,南起洪庆镇,北抵新合乡,东西长7、南北宽5公里。与西安市所在地一样,属渭河南侧的二级阶地。北俯渭河,西临灞水,东南接临潼骊山西侧的黄土原,地当要冲。秦时铸铜人十二尊,汉时董卓坏以为钱,余二尊,魏明帝欲运往洛阳,到霸城,重不可置,无法运走,留在霸城大道之南,该地因此名叫铜人原。原北最高处有汉成帝昌陵,人们称“ 八角琉璃井。”洪庆原墓葬主要分布于田王、侯村( 东候、西侯) 、庆华电器厂、路家湾、砚湾、街子、洪庆镇、向阳公司、岳家沟等地。1987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洪庆镇周围的路家湾、向阳公司家属一区、二区、三区( 砚湾村西) 、砚湾村、岳家沟村等地共勘探和发掘汉代墓葬五、六百座。根据勘探及发掘资料,洪庆原地区的汉代墓葬的分布呈现出东部( 土原高坡) 墓葬早于西部( 土原低坡) 的大致特征。具体而言,西部以西汉晚期以后墓葬为主,尤其东汉墓葬占绝大多数;东部则绝少东汉时期墓葬,而以战国晚期、秦及西汉早期墓葬为主,越往台原上端,战国或秦墓所占比例越大。2001年10月发掘的向阳公司16号基地的墓葬,多数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以后墓葬几乎不见∞。洪庆原北坡( 与铜人原相连,二者难以断然分开) 墓葬主要分布于郭李、新筑( 淮阴侯韩信墓就位于新筑乡新农村附近) 、新市、雾庄、许家庄、新合、双寨、新农村;临潼区韩峪乡朱家村、高坡、刘庄、井深沟、东岭;斜口镇的洪沟、老沟、岳家沟、高沟、地窑村、代张、窑村、董家村等地。其中,地窑村在1988年曾进行过小规模的发掘,共发掘墓葬20余座,多数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有陶罐、仓、灶、奁、盒、铜镜、铜铃、铜带钩、五铢钱等@ 。董家村地处汉成帝废昌陵之南(昌陵位于铜人原北最高处),据《汉书· 成帝记》载:汉成帝建昌陵时,曾在附近“ 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两千石冢地” 。由此,昌陵附近应该有大量墓葬分布。铜人原墓葬经过发掘者甚少,根据历年来调查、及农民取土过程中暴露的墓葬情况看,似乎其分布规律与洪庆原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地处原顶一带的墓葬多为战国时期或稍晚,越往北及西北原下,后代即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时期墓葬所占比例越大。洪庆、铜人原地区汉时分属芷阳县、霸陵县所辖,所以这一地区墓葬的主人应该属芷阳或霸陵县居民。当时在霸陵县有芷阳乡、西新里等行政单位,其中芷阳乡应该位于今临潼县境内的韩峪一带,而西新里则位于白鹿原上的霸陵附近。·53· 万方数据 西汉十一位皇帝,有九位安葬咸Ij Bzl L原,只有汉文帝、汉宣帝分葬他处。文帝选择了地处i 产、灞两河间的白鹿原,而宣帝则选择了地处东南远郊、并能登高望远、将汉长安城一览无余的杜陵一带。?产河西岸的汉长安城东南远郊,汉时也是非常理想的丧葬之地,自东往西,分别有少陵原、凤栖原、毕原、高阳原等黄土台原分布其间。两汉400年间,这里曾接纳了无数亡灵游魂j 他们中间有的陪伴皇帝长眠杜陵脚下;有的仰卧乐游古原,倾听后代文人学士赋诗吟词;有的则因他人的大兴土木而不得不“ 游” 走他乡。乐游原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北,曲江池北面。呈西南一东北走向的长梁状。长约3500、宽2(X)----300米,中部高出两侧1卜20米,最高处在铁炉庙北侧,海拔467米。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这一带就是宜春苑游览圣地。汉宣帝至此曾“ 乐不思归” ,后置“ 乐游庙” 以祀,乐游原便由此得名。汉唐时期,因其地势高耸,周围景色宜人,文人学士登原借兴抒怀。唐代诗人杜甫“ 乐游古原芜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 《乐游原歌》)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自居易“ 独上乐游原,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霜,宫阙人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斩清旷,怀抱郁不伸。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登乐游原望》) 以及李白“ 萧声咽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思秋》)等诗词,都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乐游原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乐游原发现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西安交通大学、等驾坡、青龙寺东北、沙坡、西影路中段、延兴门( 门村) 、北池头村、观音庙村、西影路西段等地。50年代以来在这一地区发掘了大量墓葬,多数为西汉中晚期以后墓葬( 如1964年在西影路西段发掘的一座积沙墓出土有陶鼎、陶罐、陶奁、博山炉、仓、灶及五铢钱等物) @ 应为西汉中期或晚期墓,有少数规模稍大者时代早秦娥梦断霸陵伤别乐游原· 54·至西汉早期( 如1987年发掘的西汉“ 利成家丞”积炭墓∞等)。少陵原位于西安之南,当泸河与沉河之间。北起黄梁、春临、里王等村,南达韦兆、引镇,长约20公里,宽6一l O 公里,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海拔47卜630米,高出西安100一200米,最高处在三兆之南,汉时称鸿固原,因宣帝杜陵位于此,故又名杜陵原。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其陵较小,称少陵。原近西安南郊,居高临下,俯视全西安城。可扼控入南山的通道,北部逐渐低落。少陵原发现的墓葬主要分布于少陵原的南部,也就是今西安东南部的三兆村、及长安县东北部一带,其上多为西汉中晚期墓葬,尤其在杜陵之北的三兆村南、马腾空村东南一代更是“ 乱冢百余,自是以北直至城南东西延亘,高原之上,垒垒皆是” 锄。少陵原中部( 宣帝杜陵之南)的四府井、五府井、栲栳村、二府井、旧寨子、兆寨村等地也分布有大量墓葬,其中有一部分或应该是杜陵或少陵的陪葬墓。杜陵是京城上层官僚们的聚居之地,宣帝元康元年( 公元前65年) 春,“ 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徒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 o于杜陵,并赐葬少数有功之臣。如大司马卫将军、富平侯张安死后,就曾被“ 赐茔杜东,将作穿覆土,起冢祠堂” ④。西汉中晚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三辅,三辅的中心在诸陵邑;而诸陵邑的中心又在杜陵。由此,杜陵周围分布的墓葬当为数不少。马头原位于西安市东南的等驾坡、马腾空村一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扼于i 产河西岸,据《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纪》载:“ 姚登自曲劳至繁川,军于马头原。” 《晋书· 姚苌载记》:“ 苌(姚苌) 与登( 姚登) 战,败于马头原。” 马腾空地区墓葬多数为西汉中晚期,因其距汉宣帝杜陵较近,所以大多数也应该为杜陵的陪葬墓。2001年6、7月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配合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在马腾空村东南一带发掘汉代墓葬40余座,出土有贴金牌饰、斩花银龙、双鹿银饰及木简等随葬品。据发掘者称,墓区绝大多数应该为西汉中、晚期@ 。其中墓葬的形制与建造方法与西安地区以往发掘的西汉墓葬有较大区别,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周边地 万方数据 区的权臣富豪徒居关中、以充陵邑的历史事实。风栖原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南界,东连少陵原,西至勋阴坡,南起韦曲镇,北接三爻村。系少陵原向西北延伸的一个分支部分。《咸宁县志》云:“ 总为鸿固原,南日少陵原,北日凤栖原。”并引旧志:“ 汉神爵四年凤凰集杜陵,故名。”凤栖原汉墓主要分布于今三爻村、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政法大学、陕西省广播电视中心、长延堡、吴家坟、杨家村、瓦胡同、东八里、坟南、净水厂、射击厂、杜陵、南里王、北里王、067基地、风雷仪表厂、地质七队、武警黄金十四支队等地。另外,在毛坡以西地段,还曾发现有少数西汉早期墓葬。如长安县荆四村汉墓( 西安一户县公路建设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发掘)。凤栖原汉墓经过发掘的也为数不少,50年代以来,主要有长安县三里村、地质七队、航天总公司067基地、风雷仪表厂、曲江净水厂@ 等地。根据发掘资料,墓葬多数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绝少发现有西汉早期或中期墓葬,这或许与这一地区在西汉早期和中期属皇室禁苑有关。从1987年净水厂汉墓的发掘情况看,位于原东部的墓葬时代较之西部要稍早,多数为西汉晚期或东汉早中期,而西部墓葬则多为东汉中晚期。1987年在长安县南里王村( 067基地) 发掘的墓葬大多数时代都在东汉晚期。凤栖原汉墓的分布虽然在整体上缺乏规律,但数座墓葬成组分布的现象却时有发现,这种成组排列的墓葬,便是东汉及其以后流行的家族墓。1987年在净水厂发现的M 18等一组家族墓∞及067基地( 长安县南里王村) 发现的张氏家族墓∞等便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家族墓的流行,充分再现了东汉时期家族式庄园经济的历史事实。毕原实际上应属凤栖原的一部分,位于凤栖原西部,按照长安县志的记载,其东起第五桥、西至宫张村,北接凤栖原,南连神禾原,在今天长安县韦曲镇以西的郭杜镇一带( 包括陕西师范大学、邮电学院、政法学院新征地、长安酒厂、胶鞋厂等地) ,但根据近年来出土的唐代墓志来看,似乎毕原已包括了韦曲、里( 李) 王村、塔坡、三爻村一带④,这一点大致与《史记· 正义》引《括地志》“ 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的记载基本相符。毕原墓葬主要分布在韦曲镇西北部、上塔坡村、下塔坡、西五桥、手帕张等地。就目前的考古勘探与发掘资料观察,其时代以战国时期为主,另有少数西汉早期及东汉时期墓葬∞。高阳原位于今西安市西南10公里的长安县与西安市交界处,东南与毕原相连。据《水经注》载:“ 沉水又西北枝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经河池陂东而北注演水。” 沉水即濡水,河池陂在今河池村附近,高阳原即今河池村东南一带高地,是汉唐时期长安城西南的一个墓葬区。今天丈八沟乡即今电子城一带( 包括石油学院、618研究所、210研究所、39研究所、西京公司、205研究所等单位) 应属高阳原北坡之余脉,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多有发现,汉时这一带应属高阳原的一部分。高阳原周围墓葬经正式发掘的有陕西省大学生公寓( 30余座) 、丈八沟、电子城西京公司、205研究所、618研究等地@ 。根据勘探及发掘资料,这一地区80%以上为战国时期墓葬,其余多为东汉时期墓葬,西汉时期墓葬发现极少。这或许与汉时这一带属上林皇家禁苑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描绘八川缭绕的情形时写到:上林苑“ 终始灞i 产,出入泾渭,丰镐潦满,纡徐逶迤,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汉初,因经济困难,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尽快使人民恢复生产,便建议皇室开放皇室禁苑,进而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汉高祖刘邦时期丞相萧何就曾为民请日:“ 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后被上大怒日:“ 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 。汉武帝以后,上林苑开始衰落。汉元帝曾令在“ 水衡禁囿” 中假与贫民种地,上林苑归水衡管理,可能部分辟为农田。汉成帝元年罢“ 上林诏狱” ,后来又罢“ 上林宫馆希幸者二十五所” 。西汉末年的战乱,使上林苑遭到严重破坏。东汉迁都洛阳后,上林苑逐渐辟为农田。据《后汉书· 马援传》记载,“ 援以三辅地旷土沃……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 光武帝刘秀) 许之” 。《后汉书· 冯异传》也说“ 建武三年,异屯军上林苑中” 。上林苑虽然几度开放开发,但仅限于建筑较少的东部地区( 曲江池一带) ,而作为上林苑主·55· 万方数据 体建筑( 牛首池、镐池、建章宫附属建筑等) 聚集的地区,即便开放,其程度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到了东汉初年上林苑才“ 无复存在” ∞。汉长安城东南远郊除以上地区分布有汉代墓葬外,地处韦曲之南、淀水与皂河之间的神禾原上也有汉墓分布。1999年一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对神禾原一带的贾里村等地进行勘探过程中,也曾发现有不少东汉时期砖筑墓葬。另外,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资料,地处神禾原北部的樊村、皇甫、贾里等地,也曾有汉代砖室墓被发现∞。以上地区发现的墓葬,其主人应为汉初杜城县、宣帝置杜陵县及东汉时期长安县居民。据《汉书· 宣帝纪》载:“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以杜东原为初陵置杜陵县,徒丞相、列侯、吏两千石、赀百万者于杜陵县” 。从此建立了杜曲、韦曲等居民地,上林苑逐步开放。到元帝时“ 乃始捐下苑以予贫民” 。东汉初,马援将上林苑土地卖给农民,上林苑无复存在而逐渐被全面开发。四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除以上分布区以外,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也是主要分布区之一。咸阳原上的汉代墓葬绝大多数为皇帝陵墓的陪葬墓,其地理位置多数在帝陵之东( 陵园正门) 的司马道两侧,以效仿汉长安城的布局。其中尤以南侧的陪葬墓数量较多。这从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杜陵的陪葬墓分布情况可窥一斑。汉长安城和未央宫均以东门为正门( 或国门) ,皇帝举行朝议,百官要候于殿门之外,文武分列两旁。帝陵陪葬墓在司马道南北两侧,颇似这种朝议的场面。陪葬墓安排在帝陵东门附近颇似诸候王朝谒天子的布置@ 。陪葬者多为统治集团中的权势之人,他们中间有助汉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 如萧何、曹参及周勃父子) 、有屡立战功的达官显贵( 如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卫青等) 、有坐享其成的皇亲国戚( 如汉宣帝之子中山哀王刘竞、汉惠帝刘盈的胞姐鲁元公主) 、有既享荣华却又不失寂寞的后宫妃嫔( 如汉景帝宠妃栗姬等) 、有排斥异己的外戚佞臣( 如汉元帝王皇后之兄王风、冯婕妤之父冯奉世等) 、还有·56·权财俱备的富豪名流( 如惠帝安陵的袁盗、武帝茂陵的原涉、昭帝平陵的朱云等) 。另外,当时作为守护陵墓的陵邑内的百姓恐怕也都葬于陪葬墓园内。目前,陪葬墓园的勘探与发掘仅有汉景帝阳陵进行过,据勘探及发掘资料,陪葬墓园内的排列都非常整齐,墓园多呈正方形,有少数长方形,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陪葬墓或陪葬坑,墓园与墓园之间以壕沟分开。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墓园内墓葬的时代上限与所陪葬的帝陵相同或稍晚,下限则一直延续到东汉中期或晚期∞。西安地区汉代墓葬历年来虽然发现不少,但要完全理出其分布的规律来,还需要从资料上不断补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安市北郊、东郊、南郊及周边地区曾发掘过数千座汉代墓葬,其中不乏规模大、分布集中,延续时间长且特征明显的墓群。这些墓葬资料的陆续整理发表,相信会对西安乃至关中地区汉代墓葬的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释①据《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 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近年来的发掘资料( 西北医疗器械厂福利区近200座、龙首村军于所60余座、枣园100余座、长庆油田西安基地500余座、明珠花园、西安电信局200余座、西部石油管道局80余座、陕西省交通学校300余座、西安铁路分局大明宫住宅小区150余座,目前除部分墓葬资料已发表外,其它墓葬的资料正在整理当中) 。②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郊枣园大型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12期。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收录40余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6年一2003年发掘数百座,目前资料正在整理中。④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唐城队:《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2期;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调查队:《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2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⑥笔者参加墓葬发掘的全过程,资料待发。⑦1999年笔者曾在汉长安城北厨城门一带进行过考古勘探及发掘,距地面1米以下即为沙层,宽度达50一80米,深约2—3米。汉上林苑的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这一带,如牛首池、镐池、昆明池、建章宫等。⑧⑨⑩⑩⑦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西 万方数据 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⑩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 行政建制志》,三秦出版社,1992年。⑩( 宋) 陈大昌:《雍录-龙首原六坡》。⑩张永录主编:《汉代长安词典》奉明县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⑥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鹿原汉墓》,三秦出版社,2003年。④呼林贵、孙铁山、李恭:《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文博》1990年4期。⑩呼林贵等:《西北国棉五厂95号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碟俑考古队:《临潼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①资料待发。⑨程学华、丁保乾:《西临高速公路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6期。④郑洪春等:《陕西省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90年4期。④《咸宁县志》引《长安志》:“ 东南数千步,陪葬数十冢,环拱森列,大小不等。其北里许,乱冢百余,自是以北直城南东西延亘,高原之上,累累皆是。”④《汉书· 宣帝纪》。④《汉书· 张汤传》。⑤考古队队长王育龙先生见告。④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6期。④寅安志等:《长安县南里王村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4期。⑨近年来韦曲以北、里王村一带出土的唐代墓志中都提及死者“ 葬于毕原” 。唐代宗大历十年( 公元7年75) 如愿墓志载:“ 葬于长安城南毕原” ,出土于长安县塔坡村;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810年) 魏邈墓志载:“ 葬于万年县之毕原” ,出土于西安南郊三爻村建安砖厂;唐中宗神龙三年( 公元707年)韦顼夫人墓志载:葬于“ 长安城南毕原,出土于咸宁县李王( 里王) 村;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4年) 辩惠墓志载:葬于“ 城南毕原” ,出土于长安县韦曲东北一里砖厂。⑤据近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及长安县的考古勘探及发掘资料。④80年代后期至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曾在这一带的205研究所、618研究所、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公寓、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等基建工地发掘战国至东汉时期墓葬近百座,其中2002年发掘的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两座西汉早期大型墓葬( 并发现有墓上建筑) ,及钻探出的若干组带有围沟的早期墓葬( 或为战国晚期一西汉早期) 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