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齐.png

宋朝时期,齐姓大约有近8万人,主要分布于安徽、河北、江西、山东、河南、甘肃等,此六省大约占全国齐姓人口的90% , 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后。

明朝时期,齐姓大约仍有近8万人,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之后。宋、元、明600年中人口基本没有増加。当时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省是齐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齐姓总人口的76%。其次在浙江和江西。齐姓的聚集中心基本在北部偏东。

当代齐姓的人口约140万,为全国第一百二十三位姓氐,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自宋朝以来1000年中,齐姓人口増加率呈V形的态势。齐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北,大约占 全国齐姓人口的16.6%。齐姓目前分布主要在河北、辽宁、河南、吉林四省,大约占全国齐姓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山东、安徽、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冀辽为中心,经中原,西联晋陕,北挺东北的齐姓分布带。

齐姓的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黑吉辽、山东大部、内蒙古东部、山西东北端、陕甘宁交界区、川甘青连接地,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为0.21% ,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 以上,以上区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8% ,居住了齐姓人口的53%。在河南、山东南段、内蒙古中部、晋陕甘宁大部、新疆西北、鄂皖苏北部,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为 0.14%-0.21%之间,以上区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3% ,居住了齐姓人口的24%。

齐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齐姓子孙大多仍留居齐国。

春秋后期,有史料表明,齐姓开始向河南、河北等地播迁。秦汉之际,齐姓在北方的分布之地更多,并在高阳郡、中山郡、汝南郡等地形成大的聚落,后经繁衍,逐渐形成了齐姓高阳郡望、中山郡望、汝南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纷争,夷族入侵,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因高阳、中山二郡远离中原,而汝南郡地处中原腹地,汝南齐姓跟中原其他姓氏一样饱受战争之乱,无奈只得举族逃难。此际到唐初,汝南齐姓几遭灭顶之灾,迁徙于南方势在必行,本渴望战争一结束,即回归故里,无奈战火连绵,和平之境遥遥无期,只得安家定居,子孙留籍异乡。

唐代,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高阳、中山二郡的齐姓繁衍的尤为昌盛,可谓枝繁叶茂,高官不断。而前期播迁到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齐姓也发展起来。

宋元之际,由于赵构偏安江南,齐姓在南方分布更广,而北方之齐姓在外族统治后,反而战争较少,故此际北方齐姓依旧繁衍的很盛。明初,山西齐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明清之际,有少数齐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清乾隆以后,河北、河南、山东之齐姓闯关东者甚众。如今,齐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为多,上述五省之齐姓约占全国汉族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现山东省邹城市齐姓人分布:北齐村、白石铺(齐岭)、东小刘、纪王城、严庄、纪沟、郭庄等;现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齐姓人分布:张营村一组(齐界口)、袁庄、吕庄等等。现河南省辉县市有齐庄村,齐姓之人群居,另有齐氏宗祠,年代久远。河北昌黎县, 齐姓, 明朝万历年间, 由山东,兖州府,迁入,现为昌黎县一大姓。耕读世家,先祖:齐大勇,为清朝,雍正八年,状元。

0.0705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