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曲同丰

曲同丰.jpg

曲同丰(1873年—1929年),字伟卿,山东福山人,早年参加过北洋水师及中日甲午战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曾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教官、陆军速成学堂提调、监督、保定军官学堂监督,参加过云南辛亥起义,任38协协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总统府军事参议官、参战军师长、北京政府航空署长、直鲁联军士官学校校长、陆军上将。

1915年5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了蛮横无理的《二十一条》 ,保定士官学校得悉后全校立即罢课游行以示强烈抗议。有学生咬破手指写血书与日帝抗争到底。段祺瑞来电训斥学生军人干政,要曲同丰上报首从。曲同丰回电称学生系爱国行动,无首从之分。此电招致段祺瑞的不满,不久,曲同丰调至北京。1928年春,直鲁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溃,曲同丰隐居天津。1929年3月9日,曲同丰在天津寓所遭暴徒枪击身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曲松龄

曲松龄(1884年—1958年),字明三,今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红布村人,民族实业家。

曲松龄14岁随父去青岛橡胶厂做学徒,19岁就远涉重洋乘船赴海参崴,渐成当地商界名流,1919年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他关心新技术,主张实业救国,招聘各国技术人才,成立驾驶和机械修理的培训中心,为今后他在哈尔滨市创办工厂和开拓轮船航运建立了一支技术骨干力量。

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下,海参崴的中国商人、工人、郊区农民和城市居民被无理地驱赶,只保留少数有技术的人员。此时,曲松龄挺身而出,积极地安排中国商人和中国居民生活用品的供给,巧妙地调动中国商业的流动资金和货物运回中国内地,减少了在海参崴的中国人民的经济损失。1920年,曲松龄在家乡红布村修建了两座二层四合院,完整之时多达62间,现为烟台市重点保护单位。

1921年,曲松龄携带妻子和两个幼女来到哈尔滨,创办了“永和盛”油坊,有300多位工人。曲松龄采用当时世界先进的德国榨豆油的机械设备,还改变了旧时榨油工人的“油滑子”的形象,设立浴室,工人先洗澡后进车间,高温操作后再洗干净下工。厂区是道外区的桃花巷,修了一条通向道外江沿码头的专用铁路,运输线负责运输原料、豆油和豆饼等。当时哈尔滨的最大磨面厂是“双合盛火磨”、最大榨油厂是“永和盛”油坊。“永和盛”油坊创利丰厚,所产豆油价格调剂着中国东北地区豆油市价的平衡,对促进哈尔滨市的经济繁荣有着较大的贡献。

曲松龄崇尚欧洲工业新技术,率先从德国引进哈尔滨市的第一辆汽油内燃机的“道奇牌”最新型轿车。为便利哈尔滨市的水道运输,曲松龄运用“永和盛”油坊股东集团的资本购买轮船十几艘,在松花江流域载客、载货,进行沿岸地区物资交流。

曲松龄拥有一艘名为“吉林号”的客货两用轮,船的前半部载客50余人,后半部拖动几条大拖船载货约70余吨,用于经营油坊和松花江上的水道运输业。“永和盛”油坊在日军侵略东北后被迫倒闭,“吉林号”与商家的10余艘客货轮也于1938年被日本侵略者征收。被掠夺了资产的12家船东推举他做代表,与伪满哈尔滨市政府交涉,获准在道外区北三道街的鱼市旷地建楼开办文化交流场所。1941年,购买电影机械设备,开办“大国光电影院”,并出任总经理。后影院被解放军工作组接收,被公私合营为“松光电影院”。1958年,曲松龄病逝于北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曲焕章

曲焕章.jpg

曲焕章(1880年—1938年),字星阶,汉族,其父为汉族母为彝族,曲焕章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

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后自己配制百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

1922年,曲焕章迁居昆明南祥街开设伤科诊所。次年,唐继尧赠“药冠南滇”匾额。1927年,成功研制了“一药三丹一子”(普通白药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和保险子)的精制白药。1928年,瓶装白药上市,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

1933年至1935年,随着白药声誉的不断扩大,继唐继尧题赠匾额之后,龙云题“针膏起废”,胡汉民题“白药如神”,杨杰题“百宝丹系百药之王”,蒋介石题“功效十全”等匾额。

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接往重庆,因拒绝献白药秘方,同年8月被害,终年58岁。

1956年2月,全国解放后,曲焕章遗孀缪兰英把白药秘方献给了新中国,由昆明制药厂生产,并且将曲氏白药更名为“云南白药”。

0.0933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