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姓来源有二:
1、出自颛顼帝的后裔,其始祖为彭祖。据《元和姓纂》及《姓氏五书》等所载,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吴回的6个孙子中第3个孙子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800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其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命氏”,称彭氏。彭姓也就是彭祖的后代。是为江苏彭氏。
2、汉代以后,彭姓也有他族加入。彭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据《晋书》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古代的时候,匈奴,南蛮,西羌等少数民族都有彭姓,后来有一些就融入了汉族。
关于彭姓的起源,历来的考据十分翔实,彭姓的来龙去脉,各种古籍的有关记载很多,其内容则不外以下数种:
《姓纂》:“大彭为商诸侯,以国为姓,盖陆终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张澍所著《姓氏五书》:“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子六人,其三曰,为彭祖,封于大彭。”;《郑语》:“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姓氏考略》:“望出宜春,又,安定胡永胡有彭氏,见《晋书》,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由此可见,彭姓是颛顼帝的嬴姓之后,颛顼是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的后代,是汉族的主要组成分子。传到其曾孙辈的时候,有重黎和吴回两兄弟先后当了“祝融”,也就是专门掌管祭火及用火的官,对于整个民族的演进极有贡献。吴回的一个叫做陆终的儿子,总共生了6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名为篯铿,就是活到800岁高龄的彭祖,算起来是颛顼的第五世孙,由于他的封地是在大彭,所以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命氏”,而中国也开始有了“彭”这个姓氏。如此看来,彭姓的历史悠久,是不容置疑的。
福建彭氏源流
自大彭国于殷武丁43年已亥(公元前1282年)为殷武丁并吞大彭后,彭姓后裔四散他乡,开始了漫长曲折的迁徙之路。第一支从彭城(今徐州)南下,经历阳(今安徽和县),又渡长江,进入江西鄱阳湖(古称彭蟸)及赣江上游桃江(古称彭水)一带。其中一支彭族又向东南迁移到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融入闽越族中。在历阳有彭祖石室、彭祖宅;在彭蟸,汉于泽东岸建彭泽县,县境长江南岸有彭郎玑;在武夷山,幔亭峰下有彭祖旧庐,且流传彭祖及彭武、彭夷隐居于此,山以人名名之的许多典故。第二支从历阳(今和县)迁到浙江临安东南大涤山天柱峰下,其中又有向西南辗转,后到达河南西部鲁山县东南,先为申国、后成楚国的臣民。《水经注》彭水,水出鲁阳县南彭山义坞东麓,北流经山西,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殷末大彭氏失国后子孙居申。迁居于陇西的望族,皆以“陇西堂”为堂号。这是彭姓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支。第三支向西经河南渑池县,到达陕西白水县东北的彭衙堡。其中部分彭族与羌戎族、戏原族混合,形成彭戏族。又有再迁往甘肃庆阳县西南的彭原。汉朝曾于此置彭原郡,隋改彭原县,唐武德元年置彭州,也因彭人居此得名。彭祖83世彭宣公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彭姓许多族亲也随迁淮阳,在淮阳发展为望族,形成由陇西迁淮阳的重要过程,宣公是为彭姓淮阳始祖。西晋永嘉之乱后,彭姓开始第二次重要的南迁,活动区域更加广泛。南迁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宜春派、华阳派、会稽毗陵派。
福建彭姓多由不同地域辗转迁徙而来,支系繁多,各有不同宗祖,溯源可分为几个不同世系。
第一节 彭姓入闽
1、彭姓入闽第一世祖、武夷山作邑始祖
彭祖曾居住在武夷山,后裔绵延至今,成为崇安古老的望族。武夷山早就称为彭姓的三大圣地之一。在《崇安县志》卷四《氏族》中,彭姓列为第一,是开发武夷山之祖,
彭祖之后,彭姓入闽第一祖是彭迁公。迁公,字紫乔,润州丹阳人,隋大业二年丙寅(606年)出生,唐贞观初年曾辅佐李世民平治隋末之乱,初授官前八部都尉,擢升中郎将,拜襄武太守。在封为左迁牛卫上将军、提节建州(今建瓯市)诸军事后,就由润州丹阳举家迁闽。年老辞官后偃武修文,隐居建平北乡,因钦慕彭祖故庐,爱九曲山水,便雇募乡民万余人,上括信州,下折建平,斩草锄蒿,凿湖筑陂,引水溉田三千余顷,创立九十余村,聚族而居,取名“新丰乡”。卒赠上柱国、河间郡公,葬武夷当源中乳,被尊为丹阳迁崇彭姓始祖。迁公次子彭汉,宇云宵,唐永徽二年生于建州官舍,居住建州温岭。幼年博学力行,经监试部使推荐,授为洪县令,后擢升台州判官。汉公在台州任职二年后因母病离任回乡,侍奉汤药,并拓荒造田,从事桑梓开发事业。因德才兼备,深受民众拥戴,后补判南剑军(治署南平市)州厅事,颇具政绩。武后垂拱三年继父遗志,奏准将新丰乡立为“温岭镇”,北面立街,设官守土。唐开元四年病逝于建阳界墩,享年63岁,被尊为作邑彭氏初祖。汉公曾孙彭珰,字武仲,生于唐贞元二十年,自幼聪颖,精通经史,勇武过人。唐开成元年荫袭建州兵马殿中监兼摄郡政。当时温岭镇已日趋繁荣,人丁兴旺,赋税充足,珰公也在唐会昌五年奏请获准将温岭镇升为“崇安场”。崇安场迁立彭城街中,并设立官署。北宋淳化五年崇安场晋升为崇安县。
《崇安县志》记载,因迁公、汉公和珰公三代开疆辟土,建功作邑,崇安“先有彭,而后有崇”,故称彭姓为作邑彭姓。崇安民众于南唐时在营岭县署义门旁建造“作邑彭氏三丈祠”,又称“崇德报功祠”,每年春秋两次祭祀。迁公子孙蕃衍于岚谷、五夫,大将、吴屯、温岭、崇岭等处,成为崇安最古的望族。作邑彭姓出自三国彭羕。其先祖迈公,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南渡,首居京口丹阳。东晋元帝建武丁丑(317年)即位,被封为西都郡王,子孙散居江南一带。迈公十数传至迁公,入闽已1400多年。迁公后裔分天、地、乾、坤四房。
2、枨公——泉州虹山彭姓一世祖
虹山彭姓一世祖枨公,祖籍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宣公淮阳派的后裔,先祖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战事中随军过江,光启元年(885年)参与攻克泉州城厢,被留守遂卜居泉州,后迁南安,至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枨公迁晋江中山(虹山),在瑁峰山下定居。肇泉先祖因族谱被焚名讳失考,虹山彭姓以枨公为一世祖,其子孙蕃衍,人才踵接。自16世源有、济有公起,虹山彭姓开始分为东、西两大房祧,从此一脉遁下,形成虹山人口发展的鼎盛时期。
现在,虹山乡下设虹山、松角山、白凤、苏山、前坂等五个村,全乡彭姓约有一万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聚居地。
3、思邈公——闽东彭姓入闽始祖
宋元符元年戊寅岁次入闽十一世孙魏 作的源流序认为:“究其入闽(东)之祖乃思邈公之子蘭胤公是也。溯胤公以前,有裕公,字伯温,生于隋开皇壬子年,卒于唐龙朔壬戌年,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官唐兵部尚书。唐高祖武德戊寅年自刊州江陽徙居於靖州宜豊,復移居於温州平阳家焉,生二子,长令全,次令莊,全生子曰源,源生二子,长曰纯,次曰绍,绍生二子,长曰逹,次曰遂,逹生二子,长敬恩,次敬叔,敬恩生四子,长曰瑰,次曰瑛,三曰瑕,四曰琠,瑰生二子,长曰芝,次曰傑,芝生闵,傑生晔,晔生五子,长景贤,次景圣,三景哲,四景直,五景聪,景贤生三子,长思邈,次思听,三思恭。”传至11世思邈公,字有阙,生于唐太和丁未年,卒于唐同光甲申年,曾任开州司马(今四川开县)。思邈生三子,长蘭胤,次蘭居,三蘭膺,胤唐僖宗广明元年入闽任侯官令,仝父与弟流寓於闽之西湖家焉。厥后云初散处所居不一,而原其始则皆自河南固始之发源也。
思邈公2世兰胤公,字永祚,号芳谷,官任闽省侯官令,生唐太和丁未年卒后唐同光甲申年(828-926),妣郑氏,生男二寶勝、寶振,公与父乔居福州西湖。兰居公迁往建宁府。兰膺公官任宁远统军使,生二男:长仲修,次仲辅。
思邈公3世寶振公(864—938),乃兰胤公次子,字瑞符,
思邈公4世文姜公(883—960),乃寶振次子,字章美任千牛卫上将军,晋天福二年封 闽王上将军,妣 薛州府赵氏。生一男金。
思邈公5世金公(908—975年)字品南,于后唐清泰二年因闽王审知之子互相争斗,与长子官公发兵入闽,先寓福州西湖。四年后,即后晋天福三年,金公、官公父子因往宁德,路经古田县杉洋,因爱其佳山秀水,就决心定居枫湾。金公被尊为古田杉洋始祖。生五男:官,安,宏(宠),泰,密。
思邈公6世官公(923—994年)字公信,有饱学之才、过人之志,官任行军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枫湾建造屋宇,成为杉洋开基祖,生三男:沐,游,润。宋徽宗政和间敕封彭大真人;6世安公,迁居浯际;三曰宏(宠),迁回温州平阳;四曰泰,於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迁居虎贝福源塘边;五曰密,迁居宁德飞鸾渡头后复迁石后室头。
思邈公7世沐公,字居泗,迁居虎贝彭家村(凉伞树),派系分布最广。7世游公,派迁长溪、霍童。7世润公,在迁张际居住数载后,复回杉洋菴前,披荆斩棘,择地而居。传至32世兰老公(太封君,赠儒林郎)择居登瀛,为登瀛开基祖。并选择吉地,创建金公总祠。7世渥公,子孙支派迁莆田,又迁寿宁南山,福鼎、泰顺、流江等。
思邈公8世泰公,乃沭公长子,迁居福源塘边。8世寿公(968—1048年)乃沭公四子,字朝奉,号松亭,迁居玉湖(又名常熟洋彭家墩)。
思邈公9世稷公,寿公三子,其长孙季五公,历4世至得英公,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自熟洋彭家墩返回古田灵黾彭洋,遂使彭氏得传灵黾。得英公为灵黾开基祖。历8世至河公从灵黾迁到45都吉巷寮里。历12世至真荣公,又迁居古田前坪村。真荣公为前坪开基祖。
闽东彭姓自思邈公入闽已有1100多年,早期迁平阳,隶常州,徙西湖,籍杉城,播分熟洋、长溪、张际、东洋等派,厥后肇基灵黾,拓址寮里,创业前坪,使闽东彭姓思邈公后裔遍布古田、蕉城、福安、周宁、屏南、福鼎、霞浦、柘荣以及罗源县碧里乡等。
4、莆田彭姓入闽始祖
莆田彭姓入闽始祖主要有二支:第一支入闽先祖在港内世德祠手抄本记载中,莆田开基始祖为彭汝砺(1041—1094年),春湖公。彭汝砺,鄱阳(今江西上饶阳县)人,字器质,号春湖,官至监察御史、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谥文政,被誉为宋朝一代直谏名臣。汝砺公系允颙公(亦名德颙公)长子文吉公五世孙。莆田港内彭姓世祖“宋文学宗伯(宇伯)公”,系汝励公长孙,是莆田彭姓第一支入闽先祖。
第二支入闽先祖是“世祖宋太学士、旌表孝行卓异,讳受公”。受公事父母至孝,亲殁,其庐居于墓侧,孝心感动天地,时有白鹊翔于墓旁,世称孝子公,朝廷在莆田城郡建“孝行卓异坊”予以表彰。亦说受公即国子监祭酒彭椿年,是侍郎彭思永玄孙,奭公之10世孙,乃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进士,历国子监主簿、编修官。淳熙未年提举福建(泉州)市舶司,其裔逐卜居兴化军所城。后擢知处州、太常丞吏部郎中、国子监司业、江东转运副使,终右文殿修撰。
受公生应承公,应承公生泽公,泽公生启伯公,启伯公生念五公。念五公生直夫公,讳百福。百福公传二子:长子足翁公,讳奉,由港内徙横塘肇基,为横塘始祖;次子以忠公,讳泗。泗公传二子:长庆公,世居后彭;次积公,传一子济公徙居清江,为清江始祖。足翁公派下兆一、兆二、兆三、兆四为二世祖,分仁义礼智四房。10世孙彭鹏在顺治十七年中举后,历官广西左参政、赠兵部左侍郎,官至广东巡抚。因为官清廉,业绩昭著,康熙帝褒奖其为“天下廉能第一”。
莆田彭姓先祖入闽已有950多年。另有几支莆田彭姓世祖:一是南宋淳佑七年特奏名进士第一人、官温州府教授彭彝甫迁莆的支派;二是崇安始祖彭迁公后裔、乾房思温公同其弟思傅公在元至正年间迁莆的支派;三是闽东始祖思邈公6世官公之四子渥公约在北宋太宗年间迁莆的支派;四是《虹山彭氏族谱》载,始祖枨公6世孙天禄公在南宋绍兴年间移居“莆田北头,即今小横塘,裔孙乡进土模谨识”的支派。以上支系因无谱牒查证,至今不明后裔支派,须进一步探寻。
5、天禄公——同安彭姓入闽始祖
同安彭姓,又称松山彭姓。远祖天禄公,别号念五,乃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西门内第三巷人登宋仁宗宝元戊寅科进士,特授福州府推官,升任大理寺评事,后迁大理寺少卿。元丰七年他致仕,肇居潮州揭阳浦口村。
二世祖子安公,讳绍祖,先随任兴化路宣差的其兄伯福公。兄嫂去世后,又跟随在浯州(金门)盐司任职的母舅马氏生活。时值元末兵乱,子安公便长期客居在金门翔风里十七都,有三子。后裔人丁兴旺,自3世用乾公、用斌公起,分东、西两派。而用吉公,则迁往绍安县径口乡(今属东山县)。
东派:四世孔道公创业骏发后,就长居在彭厝,与其五子敬瓒公、敬源公、敬懋公、敬厚公、敬森公一同在1383年起兴建祠堂,而后在祠堂背后种植百株松树,因树得名松山,俗称“松山衍派”。孔道公成为彭厝开基祖。
西派:3世用斌公由浯州迁居同安之西。生三子:长孔敬公,次孔仕公,三孔学公。孔敬公亦生三子:长敬宏公,先居竹甫,为竹甫开基祖。传一房克坚公,后裔中有迁台湾竹堑属康垅庄,现是台北的彭氏支派之一。次敬亮公传一房克诛公,仍居同安后肖村。敬亮公为后肖开基祖。三敬肃公传一房克裕公,迁居西溪四口圳,后又迁他处。有一支迁出择居安溪县依仁里观山后宅(今龙门镇观山村)。孔仕公生一子敬明公和孔学公生一子敬初公,同为胡坵沙美开基祖。
同安彭姓先祖入闽已有七百多年,聚居彭厝、沙美、后肖。
6、福祥公—长汀彭姓入闽始祖
长汀彭姓始祖福祥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宁都州钟鼓乡白鹭树下。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合同里龙湖寨(今宁化县治平乡)。定居,并将为彭坊(又称彭屋),于是绵绵衍衍,派繁支分,不断扩展。嫡孙福祥公南迁福建汀州,延年公因官落居广东,两系应是同宗共祖。
福祥公9世德诚公,于南宋淳熙年间(约1180年)复迁宁化县曹坊乡彭家庄。嘉熙年间(约1238年)。德诚公与父进仪公携子十郎公又迁到长汀县南山乡朱坊彭屋。福祥公10世、即德诚公第四子仕满公,讳振范,是长汀县童场乡彭坊开基祖,历七百多余年,发二十八世。
长汀县古城镇的彭姓,奉新祖公为一世祖。师范公是彦昭公后裔,彦昭公妾孔氏生二子:师范公、师俊公。师范公17世孙新祖公在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宁都黄坑迁居福建汀州,被奉为一世祖。传至6世孙日赞公,号森宁,生于明嘉靖辛卯年,又迁居古城镇横街。日赞公为古城开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