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宽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六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他的著作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均已遗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倪曙
倪曙,生卒年不详,字孟曦,闽侯县白沙汶溪光俗里后塘(今营前街道湖里村)人,又作下江人。五代南汉大臣,乡人称其“倪丞相”。唐乾符四年(877年)举进士试于京兆,试《火中寒暑退赋》、《残月如新月诗》,倪曙以“火中寒暑退,残月如新月”诗,名列第五。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再举进士及第,为太学博士。倪曙文字俊雅,当时制词有“萤雪服勤,属词清妙”之语,为唐僖宗所赞赏。黄巢起义时,避归故乡,会闽王从子延彬刺泉州,雅好宾客,曾与徐寅等以赋诗饮酒作乐。未几,出游岭表,南平王刘隐招礼之,辟置幕中。南汉高祖即位,擢为工部侍郎,进尚书右丞。乾亨元年(917年),诏同平章事。不久以疾卒。有赋一卷行世。(见李永选著《长乐六里志》)。
倪曙故居在汶溪村倪山,故居原貌无法知晓,残存二层土墙和与石基毁于上世纪50年代开山造林。在距故居约有2公里的山道上,有一条石板路,人称“倪丞相古道”,为倪曙荣归故里所铺,毁于20世纪中叶。现从断断续续有两三公里、宽约1米的石板路中,依稀可领略到当年的风采。在倪丞相古道上,还保持有一条单跨石板桥“登仙桥”,桥用两方巨石铺设。在南距登仙桥近千米的道旁岩壁上,刻有宋绍兴22年(1152年)瑞林院漫僧彦堔题写的一首诗:石铺三万尺,利便几千人。要问嵩山路,抬头上是天。”落款:“绍兴壬申三月,漫僧彦堔谨题。”诗题刻高90厘米,宽72厘米,字径11厘米。此诗道出当年修道的浩大工程及便民来往之意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倪若水
倪若水,字子泉,恒州藁城人。考中进士科,多次迁任为右台监察御史。任剑南道黜陟使,纠察荐举严格而平允,考课政绩,位居第一。开元初年,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任汴州刺史。为政清廉,在任期间扩建孔子庙,兴建州县学舍,勉励生徒,亲自教诲,境内教化盛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倪文俊
倪文俊(?-1357)。黄州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号蛮子,出身渔民,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乃是倪氏家族的先祖。1355年(至平五年)大破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水军于汉川,连克湖北许多州县,准备投降元朝,未成,1356年(太平元年)迎徐寿辉于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重建天完政权,拥徐寿辉为帝,以彭莹玉为军师,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大将军,国号“天完”,建莲台省,设六部。翌年分兵攻占鄂、浙、湘、江、皖、赣等省,一时拥兵百万,战将百员,一举撼动元朝统治。后率军入湖南,大胜。太平二年,谋杀徐寿辉未果。遂奔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徐寿辉也被陈友谅谋杀,朱元璋战败陈友谅,“天完”告终。明玉珍和陈友谅都曾为倪文俊部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倪瓒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倪元璐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书、画俱工。
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元璐自缢殉节,卒年五十二。弘光时,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文正,清廷赐谥文贞。著有《倪文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