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 |||||
朝代 | 起讫 | 都城 | 今地 | 开国皇帝 | |
夏 | 约前2070—前1600 | 安邑 | 山西夏县 | 禹 | |
阳翟 | 河南禹县 | ||||
商 | 前1600—前1046 | 毫 | 河南商丘 | 汤 | |
殷 | 河南安阳 | ||||
商 | 西周 | 前1046—前771 | 镐京 | 陕西西安 | 周文王姬发 |
东周 | 前770—前256 | 洛邑 | 河南洛阳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前770—前476 | ||||
战国① | 前475—前221 | ||||
秦 | 前221—前206 | 咸阳 | 陕西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汉 | 西汉② | 前206—公元23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汉高祖刘邦 |
新 | 9—23 | 王莽 | |||
东汉 | 25—220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魏 | 220—265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蜀 | 221—263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吴 | 222—280 | 建业 | 江苏南京 | 吴大帝孙权 | |
晋 | 西晋 | 265—31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东晋 | 317—420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晋元帝司马睿 | |
南朝 | 十六国③ | 304—439 | |||
宋 | 420—47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宋武帝刘裕 | |
齐 | 479—502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齐高帝萧道成 | |
梁 | 502—557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梁武帝萧衍 | |
陈 | 557—58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386—534 | 平城 | 山西大同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534—550 | 邺 | 河北临漳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北齐 | 550—557 | 邺 | 河北临漳 | 齐文宣帝高洋 | |
西魏 | 535—556 | 长安 | 陕西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周 | 557—581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 | 581—618 | 大兴 | 陕西西安 | 隋文帝杨坚 | |
唐 | 618—907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907—923 | 汴 | 河南开封 | 梁太祖朱晃 |
后唐 | 923—93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936—946 | 汴 | 河南开封 | 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947—950 | 汴 | 河南开封 | 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951—960 | 汴 | 河南开封 | 周太祖郭威 | |
十国④ | 902—979 | —— | —— | ||
宋 | 北宋 | 960—1127 | 开封 | 河南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南宋 | 1127—1279 | 临安 | 浙江杭州 | 宋高宗赵构 | |
辽 | 916—1125⑤ | 皇都 | 辽宁 | 太祖耶律阿保机 | |
(上京) | 巴林右旗 | ||||
西夏 | 1038—1227 | 兴庆府 | 宁夏银川 | 景宗李元昊 | |
金 | 1115—1234 | 会宁 | 阿城(黑龙江) | 金太祖阿骨打 | |
中都 | 北京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河南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 | 1271—1368⑥ | 大都 | 北京 |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 | 1368—1644 | 北京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 | 1644—1911 | 北京 | 北京 | 清太宗皇太极 | |
中华 民国 | 1912—1949 | 南京 | 江苏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 |||||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 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 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 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 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 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人口约一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氏族人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先秦时期,纪姓活动与山东、河北一带。
到汉晋时期,纪姓足迹已抵江南。
到唐宋时期,纪姓已经分布于南方各地。
宋朝时期,纪姓大约有3万2千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为纪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纪姓总人口的40%。明朝时期,纪姓大约10万6千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三十八位。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西、江苏、山东,四省纪姓大约占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陕西、浙江、河南、安徽等。江西为纪姓第一大省,约占纪姓总人口的26%。
宋、元、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移动,全国形成了以南方江西、北方山东为中心的两块纪姓人口聚集地。
清初纪姓进入台湾。
今山东省的济南市章丘市、淄博市小桥家庄、青岛市胶南市、城阳区大北曲村、西胶州市刘家疃村、临沂市、陵县、日照市莒县、枣庄市(东王庄社区等)、滨城区前纪、西纪村、小纪村、邹平县、阳新县、宁阳县、文登市、莘县、茌平县、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辛庄村、河西村等)、海阳县、寿光市、莱阳市、招远市,济南市商河县,德州平原县胡庄村、平原县纪庄村,德州乐陵市纪楼村。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马岭村纪庄,江苏省的涟水县义突乡桃园村、涟水县岔庙乡丁纪庄、涟水县义兴乡马金圩、涟水县高阵头圩村、涟水县梁岔乡朱圩前、金湖县金镇先进村、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新沂市炮东镇苏村、盐城市龙风镇留璜村、远湖县沿河乡逢久村、如皋市大明乡大纪庄、句容市白兔镇、句容市茅山纪家边、句容城西纪家边村、南京市栖霞区(栖霞镇)纪家边、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上峰前望陵岗、镇江市京口区谏壁镇雩山纪家村、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东彪纪陆宦村、镇江市丹徒区宝堰天士岗和茹墅村、东海湾县丰明乡纪荡、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淮阳县棉花镇西纪庄、泗阳县黄圩乡西沙村、灌南县六埤乡朱圩村、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沐阳县钱集镇阳集村、睢宁县古邳镇纪桥村、宜兴县落岭乡青龙贡、溧水县城郊乡曹家村、兴化市茅山乡西纪庄、泰兴县萱堡镇纪家汤、向水县黄圩乡大纪圩、大丰县刘王镇纪范庄。
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的静海区。
四川省的仪陇县、南充市西充县。
河北省的文安县孙氏镇纪屯村、徐水县、献县、丰润县、迁安县的杨纪庄村、范县、清河县的纪洼村、吴桥县前纪庄,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
浙江省的丽水市碧湖镇九龙村、遂昌县云峰乡丰坑村、松阳县十五里乡、苍南县五凤乡凤村、余松县临丰乡汪家山、富阳县万市镇白石村、长兴市水口乡南山村、洞头县洞头乡后岭村、温州市天雷巷七五弄六号、瓯海县永兴镇五溪村、青田县万阜乡岭头村、瑞安市马屿镇、文成县巨屿镇赤沙村、文成县三源乡西垄村、平阳县梅溪乡、平阳县凤卧乡西塔村、龙游县龙游镇、宁波市。
河南省的周口市淮阳县、沈丘县、鹤壁市淇县、开封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武乡县。
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县、福州市福清区、仙游县西苑乡仙山村、莆田县常太乡顶坑村、福清县安路镇周店村、泉州市福山腰村、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村、石狮市蚶江镇东安村、石狮市蚶江镇锦江村、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后麝村、厦门市开元镇大井村、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庄林村、安溪县官桥镇美寮村、尤溪县坂面镇闽湖村、尤溪县坂面镇永坑村、尤溪县坂面镇山岩村、尤溪县新阳镇葛竹村、尤溪县西城镇潘山村、尤溪县梅仙镇玉石村、尤溪县梅仙镇惠州村、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尤溪县溪尾乡埔宁村、尤溪县中仙乡下洋村、尤溪县台溪乡圆盘村、明溪县城头镇、闽清县金沙乡东坑村、闽清县金沙乡上滨村、闽清县池圆镇井后村、南丰市塔前镇西虎村、南丰市塔前镇虎山村、南丰市东坑乡水井窠村、南丰市南夙镇村尾村、远阳市垧瑶村、远瓯市迪口乡大市林村、德化县水口乡北山村、罗源县风南街六号、福鼎县中山街廿九号、霞浦县乐城镇西岭村。
安徽省的砀山县、绩溪县、长丰县、霍邱县、亳州市、安庆市枞阳县,吉林省德惠市万宝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同心县,陕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
江西省的宜黄县桃陂乡大港村、临川县龙溪镇龙溪村、崇仁县学陂乡吉度村、万年县梓埠镇紫下村、波阳县芦田乡玲口村、南城县沙州乡早禾田村、土饶县石狮乡黄岭村、鹰潭市西门外纪家村、广丰县河北乡埤溪村、广丰县下溪乡石埤村、铅山县英将乡。
云南省的南华县。
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
甘肃省的白银市。
湖北省的濉溪县、武汉市、郧西县、大冶市。
湖南省的衡阳市、长沙市。
贵州省的盘县、南兴县。
辽宁省的朝阳市、广永县、丹东市、台安县、大连市。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官埭头村(泰龙居委)、官埭洋边村(洋滨居委)、官埭尾村(如龙居委)、官埭新乡(新兴居委)、夏桂埔村、李厝塭墘村、坑田墘村、周厝塭(东元村)、纪厝葛南村、纪厝葛北村、合仔寮村、汫沟村、林厝塭(中元村)、塘堀墘。新津街道南片埔村(南碧埠居委)、东合村、分塭村(东新居委)、妈宫脚村(佳和居委)、东和居委、南和居委、金和居委、金港纪社村(金港居委)、吴潭村(泽湖居委)、高埕村(高埕居委)、公婆爷村、陇下村(东龙居委)、南畔寮村(珠津居委)、合仔墘村(金津居委) 、公合村(金龙居委)、苦栋寮村(金凤居委)、书斋脚村(金泰居委)。珠池街道内充公村、合仔村(内充公居委)。新溪镇十一合村、西南村。鸥汀街道鸥上居委。汕头市金平区广厦街道浮西居委纪厝村。汕头市濠江区达濠街道踏头埠村(今达埠居委)、青篮居委、珠浦居委等。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乡塘西村。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林村,文光街道双望村。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下新安村,庵埠镇乔林村纪厝,饶平县新圩镇南山纪厝村。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玉联纪厝村。揭阳市揭西县揭西县塔头镇袁厝寮村。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新乡村、河下潭村、明德里村、老寨内村、九家口村、顶乡村、缶窑村,池尾镇兰花村,池尾镇钟潭村。云落镇云落乡老圩村。洪阳镇后马山村。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横山村。东港镇百岭村。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城内东门头。惠州市惠东县盐洲镇塘甲村、博罗县杨村镇耀谭村。湛江市海康县桥家镇。雷州市杨家镇扶桥村、鲤鱼肚村、九米洋村、松柏村。龙门镇竹桥村。调风镇课堂村。吴川市振文镇下肖村。湛江市徐闻县。韶关市南雄市帽子峰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钦州市灵山县。
台湾省的台中县、台北市等地,均有纪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