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我叫王裕虎,属虎,我的名字是我爷爷起的,“裕
”字在古语中有“宽容”“富贵”之意。现今编纂家谱,特在此记下我的故事。

  说起“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这个故事会与别人的有些相似,但那始终都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属于我的“故事”呢?嘿嘿,想必大家都不知道吧!想知道吗?(应该没人会想知道吧。)别着急,我来慢慢讲给大家听。


  从出生那刻起,我的故事便开始了。


  快一岁时,和妈妈一起住在姑姑家。


  那时候,刚学会走路,便整天摇摇晃晃地跟在哥哥身后,哥哥做什么,我变跟着做什么。


  一岁多时,哥哥上了小学,每每哥哥放学后,我都会跟在他身后,看他读书、写作业。那是哥哥刚学拼音,嘴里每天都念着于是,我听着听着,便“学会”了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妈妈的笑声了。


  再大一点,和妈妈一起住在姨姥姥家。那时,我又整天缠着爷爷。有一次,跟爷爷一起回家,便让爷爷抱着我。旁边的婶婶怕累着爷爷,便决定他来抱我。我立刻不干了,哭着喊着要爷爷抱。那时,我使出吃奶得劲儿想要喊出“爷爷”二字,出口的却是逗笑了身旁的所有人。于是,我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就这样,在数不清的日子里,伴着这数不清的趣事,我七岁了。我在家附近的一所小学升入了一年级。这时,我开始了这既漫长又短暂的小学生涯。


  八岁,姨姥姥的孙子(我称他作哥哥)到我们学校上六年级。哥哥本应有做哥哥的样子,他应该让着我才对。(至少在我当时的认知里是这样的。)可他却不是这样的。他有着一股子调皮劲儿,很快便与弟弟打成了一片。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八岁人生在“凄惨”的哭声中度过了。

  时间一晃便又过了四年,我升入了六年级。在六年级里,我从“乖乖女”变成了“淘气包”。我学会了骂人,学会了打架。那时,我有点儿理解那个哥哥的感受了。但我却又懂得了友谊,懂得了离别,懂得了忧愁。


  今年,我十四岁,我升入了八年级。我,长大了。在我们这个青春飞扬的八(4)班,我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体会到了更多的快乐和温暖!


  目前我的故事在这里停止了,但却并没有结束。我相信,往后我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
(下图是我的照片)mmexport1520407430500.jpg

溪头三槐堂.jpg

简介

溪头三槐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南8公里处的秀阳乡溪头村,建于明代,系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乡举王经天的故宅,也是当时王氏族人聚族议事和举办喜事庆典之所。因《宋史·王旦传》内有“旦父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必有为三公者”一说,王氏后人即以三槐为典故,堂名取“三槐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溪头三槐堂建在溪头村中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900多平方米,背靠群山,面临溪水,选址讲究,环境幽雅。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呈高墙封护式,白墙黑瓦,庄重大方,由门前广场、门屋、享堂、寝殿组成,后进寝殿已毁,现仅存门屋和享堂。

大门后退,建门廊三间,大门包以铁皮、门钉,铺着皆为铁制。门屋中三间为过厅,东西两侧各有一厢,每厢各三间,过厅与厢之间为塾,各一间,这样总面阔达11间。享堂面阔9间,中三间为朝堂,贴梢间的次间为夹室,东西屋间之外为过道,东西梢间、尽间为厢,并设有夹层,向外出挑。整个祠堂内部雕刻工艺精湛,技法细腻,尤以木雕著称。

溪头三槐堂的梁架结构比较复杂,多处采用草架。梁架的柱大多为梭柱,柱下础石除门廊础为圆形复盆外,其余均呈八边形,简洁大方。整体结构规矩严谨,以大门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室内遍布“满堂柱”,以柱、梁、坊之间的榫卯契合支撑起整座建筑,在视觉上拓宽了内部空间。它将各种不同功能的房屋组合在一组建筑之中,但主次分明,均衡有序,每个单元都以天井通风采光,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其平面布局之复杂,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见,故在当地又被称作“金銮殿”。该建筑在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徽派建筑风格、三雕工艺以及当地宗法制度的重要实物史料,堪称徽州祠堂建筑瑰宝。

0.0776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