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之回生桥的传说
古时候,扁鹊从鄚州(今任邱)来到了蓬山(今内邱)脚下,住在襄河北岸。出门就是襄水,河上没桥天天都要爬下爬上,翻过襄河。他是医生,上山采药,出门行医,来回走动又挺多,所以受尽了襄河的苦。
前来求扁鹊治病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从几千里之外赶来。人们看到他没日没夜地繁忙,不是上蓬山采药就是出去给人看病,终年辛辛苦苦,尤其看到他倍受过河之苦,非常不安。有一个人说:“我们应当为扁鹊神医架座桥,谁没有接受过他的恩德?”于是,东家一把米,西家一瓢面,南家一块石,北家一文钱,那可真是一呼百应,千家出力,万户出工,挥汗成雨,举袖遮天,不到两天便在襄河上架起了一座并行两人的小桥来,这便是最早的越桥。
扁鹊站在桥上,感慨万千,热泪纵横。尽管人们生活的那样贫苦,还要为我集财架桥,再想起前些日子焦子村(今神头村)的人们为自己上山采药开凿了山道,如何能不激动呢?为了回报人们的一片爱心,扁鹊暗下决心: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遍学医治百病的方法哪怕攀再险的峰,爬再陡的崖,也要采来百药治万民的疾病。从此扁鹊更加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越桥上。
后来,扁鹊治好晋国赵简子的病,赵简子把蓬山赐给了他。再后来,扁鹊又游历到虢国,治好了虢太子的尸蹶症,把虢太子从死里救活了,一时被传为天下奇谈。在齐国,扁鹊三见齐桓公指出他有病,且病在何处,不治将深。齐桓公骄横放纵,不讲道理,认为没病不让治,最终遗误了自己的性命,可笑之余更叫人佩服扁鹊医术。
扁鹊每次出游归来,都要把心得和收获整理记录下来。当时,他已经有了好几个徒弟,传授他们各科医术,让他们分头出去给人治病,完全都是为了减少病人前来治病的奔跑之苦。虽然这样,毕竟他的名声太大了,赶来看病的还是非常多,多的越桥实在有点过不下了,几乎要把越桥压塌。
一来二去,扁鹊的名声惊动了上天,王母娘娘亲自下来验看,果然越桥上拥拥挤挤 ,只见扁鹊不厌其烦地把脉,针石刺穴,药剂熨治。王母娘娘见此便也化作一行乞病人昏倒在了越桥南头,扁鹊闻知马上派了徒弟子阳、子豹把“病人”小心翼翼地抬了进来,扁鹊亲自把脉诊治,说:“此人肠胃不裹五谷之食,昏饿之疾。”王母娘娘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扁鹊一语言中。扁鹊叫子阳端来一碗参汤,灌喂了“病人”。“病人”醒来,再馈其食,千谢而去。 王母娘娘这一试,确见扁鹊善心一片,名副其实。
得人一食,馈人一桥,王母娘娘便把袍袖一甩,襄河上立即现出了一条彩虹,紧接着万千鸟鹊衔石云集而来,越积越多,都来筑桥。到第二天一早,鸟儿不见了,原来的越桥也不见了,一座巍然壮观,宽大坚固的雕栏汉白玉石拱桥飞架在了襄河之上,两头还有四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人们都说越桥是彩虹变的。从此,来求扁鹊治病的再多也不挤了,因为越桥很宽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莫须有
莫须有。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起源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概述
在《宋史·岳飞传》里面有如下文字: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秦琼卖马典故
“秦琼卖马”意思是秦琼卖掉自己的坐骑,指英雄到了困境。出自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36回:“秦琼卖马,子胥吹箫,自古英雄,也曾困乏。”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
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秦观轶事典故
被贬雷州
北宋哲宗时期,因为新旧党争,秦观被贬杭州通判,旋贬处州酒监税 、后又移至郴州、横州编管,不断南迁,元符元年(1098年)秋,贬到海康。这是秦观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也就在雷州,秦观走过了他人生最后三年时间。宋哲宗元符元年初冬(1098年),秦观的恩师苏东坡在海南岛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中和镇),遇赦北归途经雷州,两人相见,恍如梦寐。看了秦观的诗,苏东坡感慨万千。苏东坡走后,秦观的心境也放松了不少,他多次到乡民中体察他们的疾苦,观摩当地的风俗。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不久,秦观也奉命北还,死在路上。
梦中题诗
秦观在雷州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已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观的笔迹。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
洞房三难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聪慧机敏、不让须眉的小妹决定在入洞房时和少游一比才智高下。一来可以与心上人切磋切磋,二来也想看看情郎的窘态。于是小妹一进洞房便命丫鬟嫣红将门关上,吟出一下联请少游对出上联:
“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少游接对深为小妹对自己一往情深所感动,不禁脱口而道:
“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闻听少游吟出的上联,知道没有难住情郎,便亲自开门,招呼少游坐在桌前,嫣红上好酒菜便关上房门悄然离去。少游端起酒杯欲与小妹交杯,小妹轻启朱唇:“秦郎若要交杯,仍须对我一联,不知愿否?”
少游深知小妹脾性,既有此意,不对不休。遂站起一揖:
“请小妹出联。”
“酒过三巡,交杯换杯干杯,杯杯尽在不言中。”
这下可把少游难住了。此联意在说酒,实为喻情,妙在意会。若对此联,不仅要工,还要符合此景此意。少游沉思良久,不得而对。小妹见他不语,也不去打搅他,只是五指在桌上点了一下。少游回过神来,看看满桌的佳肴,恍然大悟,立时对道:
“菜过五味,形美色美鲜美,美美都在心中留。”
少游以菜喻人,赞不露形,已羞得小妹伸过手臂,以袖遮面,喝下了这杯沁透心脾的交杯酒。
待嫣红撤下酒席,已月上中天。少游执手小妹,四目相对,喜不自胜。小妹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
少游知道事不过三,何况已对出二联,一股豪气顿生:“有劳小妹赐联”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小妹一口气吐出八个“小”字,机警赞己,傲性微露,少游不由蹙起了眉头。他来回踱步,苦吟不出,不禁暗自焦急。小妹见三更鼓罢,月移西楼,也心生悔意,只是不住地用温情的目光看着少游。少游将小妹不住偷瞧自己,顾盼含情,粉面娇羞,不由心动,随口对道: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后经考证,苏轼仅有三个姐姐,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秦宓轶事典故
秦宓论天
吴蜀联盟后,东吴派张温出使蜀国,让其前来和解。在张温将要返回时,文武百官都为他送行。众人到齐后,唯独秦宓未到,诸葛亮多次派人催他,张温见状后问:“他是什么人?”诸葛亮说:“益州的文人学者。”
秦宓到后,张温问他:“您学习吗?”秦宓说:“五尺高的孩子都学习,您又为何小看人呢!”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诗经》有言‘于是眷恋西望’。由此推论,头在西方。”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说,‘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天如果没有耳朵,用什么来听?”
张温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天没有脚,用什么行走呢?”张温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张温问:“姓什么?”秦宓说:“姓刘。”张温问:“您怎么知道?”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从而知道天姓刘。”张温问:“太阳在东方诞生吧?”秦宓说:“虽然它诞生在东方,但最终还是归宿在西方。”一问一答,对答如流,张温对秦宓的才能十分佩服。秦宓的口辩才能,一直都是如此厉害。
秦宓屈张温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少年时就十分有情操,守本分,身躯凛凛,相貌堂堂。黄武三年,也就是224年,任命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被孙权遣派出使蜀汉。对此孙权原本担心诸葛亮会故意为难张温,但张温表示丝毫不担心。张温在上书蜀汉朝廷的文书时故意称赞蜀汉,以表达和解的诚意,蜀国君臣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两国的关系便更加紧密相连。他在蜀汉的突出表现,被受到蜀汉朝廷器重。回东吴不久,其职务就被提升,但孙权害怕张温叛变,于是在事业上不再重用他,从此张温在事业上再也没有发展的机会。经过六年,张温病逝。
三国时,东吴派张温出使蜀国。回访结束后,蜀国的文武百官都为张温送行,唯独秦宓还没有到,诸葛亮多次派人催他。张温便问:“他是什么人?”诸葛亮回答说:“是学士秦宓。”秦宓到后,张温就想为难秦宓,于是就问:“你有学习吗?”秦宓回答说:“在我们蜀国,小孩子都在学习,我怎么能不学习呢?”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答:“当然有,在西方。《诗经》中就有说到‘乃眷西顾’。”
张温再问:“天有耳朵吗?”秦宓回答:“有啊,天处于那么高,如果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到地上的声音。《诗经》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张温还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中写道:"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步行呢?”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姓刘。这是从天子姓刘得知的。”对于秦宓应答如流,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叹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秦开却胡
历史资料有二: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
“后子孙稍骄虐,国人离志,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
历史回顾
史料没有指出具体年代,从苏秦跟燕文侯说燕国的国土时,可大致推出,是燕文侯的时期。深悉东胡虚实的秦开回国,燕文侯乃以秦开统大军北击东胡,大获全胜,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秦开之功,堪与由余媲美。
秦开就是在东胡的一次掠夺中被强势的胡人作为人质走进东胡的。也许是北方游牧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果腹,更没有中原精细的衣饰可以安逸,他们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白云和地上奔走无常的牛羊。为了生存,他们南下。依仗着自己强壮的体魄,骚扰中原,横行乡里,烧杀抢掠,燕地边城的居民只能背井离乡,丢下身后曾经的故乡。秦开就这样背景下走进东胡的。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脱离了队伍,恰巧燕国的队伍巡防经过。
回国后,秦开被任命为大将,开始了他训练兵士生涯。此时燕国国君为历史上有名的燕文侯,随着昭王励精图志,燕国国力已经逐渐强盛,眼看东北边境人民遭难,他下定决心彻底平定边患。对于带兵打仗的人选,他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将率军驱胡重任交给在东胡做过人质的秦开。
秦开是燕国名将,非常富于作战经验,久经沙场,百战百胜,并对东胡的情况十分熟悉,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连连胜利之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抵抗无用,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
此时的秦开站在燕北边地,谋划安定策略。效法赵国,动员军民大修障塞,于是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现在依旧存于今天的建平北部,不过只是其中的一段,不过只是如今风雨的侵蚀,残存破败,却也依稀可辨燕为巩固新区,也效赵之所为,动员军民大修障塞,是为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后来,燕又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了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燕在幅员上一跃超过赵齐越三国,仅次于秦楚,在列国中位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