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邀请更新 2013-11-18 最佳答案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家乘谱牒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历史名人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李 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李 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本回答由娱乐休闲分类达人 郝建宇推荐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3 0

  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

  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可是,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

  帝)子孙”,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真相”是这样的,在

  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

  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

  氏。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

  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

  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

  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因此,又称涿鹿之

  战),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

  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

  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

  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

  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

  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

  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 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

  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

  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

  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

  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

  不过,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 伟,避侯景讳改

  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

  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

  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创

  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

  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

  华文明,保持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的贡献很大。

  如果把改姓周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内,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

  

0.0898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