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草篆”先河,写出自己的面目,堪称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称为“高士”。他一改前人篆书笔画均匀的常态,结体紧密,但不求规板平整,用笔亦有轻重、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并时有出锋牵丝映带上下笔,气韵贯通,灵便而活泼,这种草篆书法艺术曾为人所讥讽,但在某种意义上讲,却是返璞归真再现简牍篆书的神态,对当时及后世篆书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傅山、八大山人、邓石如,乃至吴昌硕多多少少都受到其影响。晚明著名印学家朱简的篆刻,多采用赵宧光草篆体入印,在印章中强调草篆意趣而名闻于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由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吴县志》云:“所著书几数十种,尤精字学,《说文长笺》其所独解也。”
其篆刻直追秦汉,据《中国书法篆刻辞典》说,曾摹秦汉玺印两千余方,以王侯印、官印、私印之序而编之,辑为《赵凡夫先生印谱》,文人雅士曾赞誉说“展阅间秦汉典型灿然在目矣”。
赵宧光 草篆《李白七言诗句》轴 纸本 141×3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黄金师子承高座,白玉麈尾谈緟玄。赵宧光书。
本幅款钤“赵宧光印”、“凡夫”印2方。收藏印钤“秦穉枚家珍藏”印。
此轴书法古朴奇异,形体怪诞。按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所言:“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天玺碑》即《天发神谶碑》。此碑结体篆法,字形方正,笔画方折,垂笔尖俏修长,多杂隶书体势。赵宧光篆书体势接近此碑,但又揉进了小篆柔韧的线条,并以草书笔法写篆书,形成明代绝无仅有的“草篆”风格。( 撰稿人:傅红展)
{page}
赵宧光 草篆《杜牧七绝诗》轴 105.1×46.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释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邨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趙宧光書。
赵宧光以草篆饮誉晚明书坛,这是他吸取《天发神讖碑》的笔意而加以改造而成。
轴书唐杜牧七绝诗一首。 赵宧光精字学,著书数十种,功底扎实,经过长期努力,创草篆一体,对秦以来大小篆作了大胆的形体革新,并对单一的中锋用笔作了改革。本轴笔意浑厚雄健,枯笔苍劲遒迈,并间以草笔,故沉稳中有活泼、转折处又杂以隶笔,方圆相间,故浑厚中又有险劲,线条形态稚拙有趣,别具一格明末书家篆书中以他最有个人风格。
清·赵之谦 《菊石雁来红图》轴 纸本设色 纵139.6cm,横37.5cm
本幅款题:“载之五兄大人属画,赵之谦。”钤“赵之谦”印。
此图所绘菊花、绣球、雁来红等花卉皆为中国文人所喜爱的传统绘画题材。菊花有清净高洁之喻,绣球含淡雅脱俗之意,雁来红则具孤傲清新之风。作者将这三种花绘于一纸寓意高雅。
此画笔墨精良,画中枝条以书法出之,宽博淳厚,水墨交融,色彩艳丽脱俗。作者以擅长的北碑行书题字,与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
{page}
赵之谦 牡丹图轴《牡丹图》轴 纸本 设色 纵174.5cm,横90.5cm
本幅自题:“蓴卿仁兄屬畫。撝叔趙之謙。”图中画大石一块,旁生牡丹一株,花开灿烂,华丽富贵。赵之谦为海派著名画家,以花卉见长,初学恽南田,后去其秀媚并将书法的用笔以及金石的铿锵意味带入画中,形成气势恢弘、格局博大的个人风格。此幅作品堪称体现赵之谦典型风格的代表之作,花朵或用没骨,或用双勾,行笔快捷活泼,强调“写”而非“描”。设色浓丽,水、墨、色相交融,石块墨色浓重,质感强烈。鲜艳的色彩配合放逸的笔法,于富丽中见粗犷豪放之气。画面整体布局上密下疏,相互对比衬托,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