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墓
老子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五华里之大陵山,是我国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又称西楼观台。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距周至县城13公里,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陵而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老子墓”。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春秋末年,老子为周守藏史,周弱,弃周入秦,函谷关令尹喜接迎老子到楼观台,老子讲授了道德之意五千言,即《道德经》后隐居西楼观台大陵山,坐化于吾老洞,洞侧现有老子祠、尹喜祠等遗址。
楼观台是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圣地,老子墓地大陵山,经过近三千年的风雨苍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史话轶闻。唐时玄宗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在此拜谒留诗;宋时苏东坡在此踏雪赏景,王禹、薛周在此寻古抒怀;明时康海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其饮水山泉至今仍叫状元泉;清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亲题“周老子墓碑”。
大陵山山顶“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多年来探险者甚多,均为洞中阴风所阻。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吾老洞侧有老子祠遗址,始建唐初,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宋时火灾,明代重建,清时复修,文革时被毁。后虽有修复,但规模较小,是历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祭祀活动的场所。大陵山峰顶有玉皇楼遗址,陵北有王母宫遗址,王母宫北坡下有百亩水田,世称传说中的瑶池,为王母的起居之地。大陵山东坡下有遇仙桥遗址,相传为鲁班所建,建桥时巧遇八仙之张果老而得名,是通过就水进入大陵山必经之地,唐、宋时为竹桥,明时为木桥,后屡毁屡建,现明代桥墩还在。
此外,还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和徐甲墓址;宋苏轼“赏雪亭”遗址;明状元康海读书台遗址;康海汲水状元泉遗址;传说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斗琵琶精的琵琶洞遗址等。大陵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秀岭飞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经地质勘探,温泉资源丰富,是凭吊怀古、游山赏景,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海内外群众云集此地,以古老的民间特有的传统形式祭祀老子,年均10万之众。其供奉的大蜡、纸火队伍连绵十数里,不时有港台、东南亚游客前来膜拜圣哲老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献陵
唐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为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的陵寝。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3.昭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公里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2.827公里,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4.庄陵
唐敬宗庄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窑村东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庄陵平地起冢,陵台底方形,边长57米、高17米。
陵园东西490米、南北480米。陵台在陵园内东西居中,陵南较陵北宽47米,陵园神墙墙基宽3米,四角阙址除西南角阙被平掉外,其余均在。东南角阙址高1.5米、底呈方形,边长6米;东北角阙址高3.5米,底呈曲尺形,长16米、宽14米;西北角阙址高3.2米、底长8米、宽6米。下宫离陵4公里,坐北向南。陵区现残存四门石狮,大小不尽相同,如南神门西列石狮,身高1.80米、身宽0.85米;而北神门石狮则身高1.15米、身宽0.95米,石狮造形肥硕,比例向横宽方面发展。
神道石刻由南向北计有华表、翼马和鸵鸟各一对,石人6个。石刻东西列间距67.5米。
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70米,形制同崇陵。华表高5.6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
翼马位于石望柱北24米。翼马颈较瘦长、头短、腿高。东者垂尾,西者缚尾。
鸵鸟位于翼马北24米。形制同景陵鸵鸟。鸵鸟身高1.10米、身长1.50米。
石人东列南数第一个石人在鸵鸟北142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40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41米;西列南数第一个石人在翼马北168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16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80米。石人身高2.77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5.简陵
简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春乡紫金山上(又名虎头山),懿宗的陵寝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咸通十四年(875年)七月戊寅病死,乾符元年(874年)二月,葬于简陵。庙号:懿宗,谥号:昭圣恭孝皇帝。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陵依山为陵,东西二神门外阙址筑于山上,其所在山峰海拔分别为814和883米;北神门外阙址所在的石马岭地势较平坦、开阔,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北二神门和东西二神门的直线距离均为2100米左右。
简陵的门狮形制同庄陵。南门西列石狮身高140、身宽120厘米。
神道石刻现存翼马、石马和石人各2。
翼马位于乳台阙址北90米,东西列间距90米。西列翼马头上独角突出,而东列翼马头上独角甚微小。形制同贞陵。(现移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
石马现存仅存西列,南数第一仗马在翼马北45米,第二仗马在第一仗马北20米。形制同贞陵。
石人也仅存西列,南数第一石人在仗马北21.8米,第二石人在第一石人北45米。形制同贞陵。
在南神门外东阙址南10.5米,有南北向一排础石,共5个,与神道东列翼马在南北一条线上。础石旁各有2个小石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6.定陵
唐定陵为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陵寝,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定陵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墓前原有石莲原有石莲托桃一对,天马一对,石马三对,巨型无字碑一通,另有清代毕沅所竖石碑一通,北门有蹲狮一对,石马三对。东西门各有蹲狮一对。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样,是中国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可惜多已无存,现仅存蹲狮三件,石人二件,石马一件。唐定陵于1956年8月6日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陵也有一通无字碑,其高大不亚于乾陵,但遭到了破坏,被镌作72个碾地滚子,虽然没有留下尺寸记录,但从改镌的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它高大的程度。它与当时的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只能看作是旌饰陵墓之物,而后代帝陵又没有沿用,就只能看作是陵制中的一点差异。
定陵亦有陪葬墓,陵园周围20公里,有节闵太子重俊,五位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定定、王同皎及永寿韦锣。八个陪葬墓皆为皇族,反映了唐室的衰微,统治阶级皇族内部不稳,君臣之间离心离德而激起的天怒人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7.桥陵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61米,这里是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15公里的金炽山坡头镇安王村一带。唐开元四年(716年)睿宗葬于此,陵内合葬的有肃明刘皇后、昭成窦皇后,陪葬的有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凉国公主、金仙公主和彭国公李思训等。
桥陵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871米,南北长2836米,总面积852万平方米。四面开辟有门,四角有楼。陵园遗迹清晰可见。陵前及各门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鸵鸟、石独角兽、华表等石刻五十多件,虽不及乾、顺二陵石刻的体型巨大,但雕刻技法娴熟,以写实为其突出的特征,也是唐代石刻中的精品。此外还存有凉国公主、金仙公主、云麾将军李思训的墓碑,都是唐玄宗撰文、李邕撰书的。天宝年间安禄山反叛,杜甫曾避乱蒲城,留有《咏桥陵》长诗三十韵,可以窥见当日桥陵寝殿建筑宏丽辉煌的壮观景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8.李白墓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于与龙山相对的青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位置东经118.30‘52”,北纬31.29’35.4”,墓葬海拔12.8米。墓葬附近地貌为江南丘陵,东高西低,东面为当涂县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处于青山西麓陇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9.李时珍陵园
李时珍陵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州镇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李时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 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分医中之圣、科学之光、功业长存、伟人永生四个部分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
李时珍陵园自198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