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墓
杨士奇墓,位于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山上矗立着一座古塔,这座古塔就是著名的一代名宦杨士奇仁明惠帝、成祖、仁宗、英宗诸朝,当国四十一年。
在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矗立着一座泥石堆积而成的古墓,时常可见有人到此驻足追思。墓主即是明代赫赫有名的内阁重臣杨士奇。35岁时,他从泰和到京城当国史馆编修,再到官至内阁首辅,历事四帝,辅佐君王40多年。有生之年他没有回乡建造威风八面的府第,只是在死后留下了一座坟墓。
寒士拜相的他慧眼识人推荐能臣,一生清明,却因晚年溺爱其子,被横行乡里的儿子蒙蔽英名受污。然而他所处的明王朝过去了500多年,明仁宗朱高炽为杨士奇墓所题“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在牌坊上仍然清晰可见,这也代表着当年一个王朝对他的终极评价。
时至今日,明仁宗朱高炽为杨士奇墓所题“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在牌坊上仍然清晰可见。
因其勤于国事、政绩卓著而名扬天下。卒赠太师,谥文贞,归葬故里,极为显赫。其墓坐落在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它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坐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7.5米,占地7.5米,有短墙环护,气势非凡。
1957年,杨士奇墓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杨士奇墓即开放,供人们游览凭吊。同年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杨子荣烈士陵园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1970年7月,为纪念在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战斗中牺牲的侦察英雄杨子荣等烈士而建。杨子荣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原型。1981年4月5日正式开放。
烈士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生平事迹的图片及遗物等。纪念馆的后山坡是烈士陵园,园中耸立着烈士纪念碑,碑高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纪念碑正面是书法家邹文秀书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后镌刻着杨子荣、马路天、高波及杨子荣的165位战友的英名。碑为花岗岩砌成,石廊铁索环绕,庄严肃穆,碑后20米处是杨子荣烈士陵墓,墓前碑石用花岗岩凿制而成,高3.1米,象征着杨子荣烈士牺牲时31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杨靖宇烈士陵园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靖宇山,建于1954年,占地2万平方米,是伟大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英灵安息地。园内松柏苍翠,四季常青,陵园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组成,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
杨靖宇陵园先后被国家、省、市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国家民政部、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国家评为4A级旅游景区并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杨粲墓
杨粲墓即中国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的墓,位于贵州遵义龙坪区永安乡,1957年发掘。播州杨氏自唐末至明万历年杨粲墓间,统治播州长达755年,是西南地区著名大土司。杨粲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袭播州安抚使职,官终武翼大夫。其墓建于淳祐年间。
1982年国务院公布杨粲墓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杨博墓
永济杨博墓为第一批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墓葬,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王庄村东北300米,距其父杨瞻墓不远。
杨博(1509年—1574年)蒲州新乐庄人,字惟约,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隆庆、万历两朝,累迁蓟辽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兵部事等职,谥襄毅。墓地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据说原有十三冢,巨碑24通,地面建筑原有内墙,为砖石结构,外墙为夯上修筑。墙内前有山门,中有石象生、献殿、左右配殿,历史上多次被盗,兵燹中建筑物被毁。墓室大部分遭严重破坏。比其父杨瞻墓更惨,现地面建筑无存。仅留部分残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嵬办西500米处,距西安63公里。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砖包砌,墓后有一座高约6米的杨贵妃大理石塑像。历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使杨贵妃墓闻名于世,墓冢周围雕刻有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隋文帝(杨坚)陵
隋文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西75公里处三畤原上,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杨陵埋葬的是隋代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的陵,杨陵由此而得名)。
隋文帝陵原名为太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满清时发现并修缮,改为现名“泰陵”。帝陵又名泰陵、杨陵,营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外的五泉镇王上村。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
陵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看,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
陵园外还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的帝陵益显古老沧桑,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隋炀帝(杨广)陵
隋炀帝陵,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