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李氏源流

一、远祖

《新唐书·宗室世系》载:“李氏出自赢姓,帝颛顼高阳氏之裔也。”

《史记·五帝本纪》述:“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上述可为李氏的远祖。

传世示意:伏羲—轩辕—昌意—颛顼—大业—女华——皋陶。

二、始祖

皋陶为颛顼三代孙,字庭坚,为尧大理,执掌天下司法的官员,正直贤明,为尧、舜所器重,以官命族为理氏。唐天宝二年,唐玄宗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为李氏始祖。其后裔世为理官。皋陶三十代孙,殷末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谏议大夫,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遗腹子,出生后名叫利贞。

传世示意:皋陶——益——恩承……利贞(皋陶30代孙)。

三、李姓之始

利贞,其父被杀后,随母逃难于伊侯那个地方,以李树果实充饥、得以活命,为感李果活命之意,指树为姓,改理为李,成为李姓之始。利贞子昌祖,周初为陈大夫,家住苦县。昌祖十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卿御史大夫,娶婴敷。唐玄宗天宝二年,追尊大祖父同上卿御史大夫,号先天太皇。光宅二年,追尊婴敷为先天太后,号玄妙女王,生子耳。

传世示意:李利贞——昌祖——彤德——○——○——○——硕宗——○——○——○——○——乾——耳。

四、陇西李氏先祖—李耳

四川成都龙泉驿《李氏源流族谱序》中说:“李公,讳耳,字伯阳,谥聃,生二子。长居陇西郡,即陇西本支祖。次居赵郡,故赵郡李,自此分矣。以上二宗祖,讳今莫能考。”“太上玄元皇帝(李耳)生二子,吾祖行一居住陇西郡,叔祖行二居赵郡,故吾李姓后来有陇西而赵郡,此乃二郡之分,盖其本源由乎。”

传世示意:李耳——宗——同——兑——跻——,咯——洪——兴族——昙——崇——瑶——信——超——仲翔——伯考——尚——广——敢——禹——承公——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弁——昶——暠。

五、大唐宗室世系至赣三田李氏

《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

传世示意:暠(兴盛皇帝,唐七庙祖)—歆(唐六代祖)—重耳(唐五代祖)—熙(献祖宣皇帝)—天赐(懿祖光皇帝) —虎(太祖景皇帝)—昺(世祖光皇帝) —渊(唐高祖)—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李旦(唐睿宗)—隆基(唐玄宗)—李亨(唐肅宗)—李豫(唐代宗)—李适(唐德宗)—李诵(唐顺宗)—李纯(唐宪宗)—李忱(唐宣宗)—李汭 (昭王)—汭生三子—长僼、次佑、幼佯(改名京三田李氏始祖)

六、三田之界田——鄱阳大源坑——高源前山——古县蔡家

三田李氏先祖李佯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公元861)年,母元妃陶氏。至广明庚子(880)年,李佯年仅十九岁,因为战乱,流离无所,又闻黄巢杀长安宗族无遗类,便断了北归之意,后择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卜,遂卜迁江西饶州浮梁之界田。娶方氏,生子仲皋、仲安、仲亨。“仲皋补江西寨将,生子三:长子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次子德鸾迁婺源之严田,三子德鸿守旧土不迁,仍居界田。“三田之析,一人之遗也。”,后世称之为“三田李氏”。即安徽祁门新田,原安徽婺源严田,江西浮梁界田。

鄱阳大源坑李氏,由五世天符公自界田迁此肇基。

鄱阳高源前山李氏,由十世仲颉公自大源坑迁棲下又至十四世宗公自棲下迁此肇基。

古县渡蔡家李氏,由三十一世讳圭字在明公自高源前山随母迁居故县渡蔡家,其孙有五,兄弟同居,三世同堂,积累颇丰,筑花屋五栋,肯构书屋兼蔡李祠堂,曰“并善堂”。乃膺五公位前房裔孙。

1.9460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