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一、郡望

(一)彭城郡

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

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氏的正宗郡望,宋朝以后更成为天下刘氏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

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彭城刘氏之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就是汉家刘氏甚至天下的代称。狭义的“彭城刘氏”仅指则仅指刘交和刘嚣的后裔。

(二)沛郡

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沛郡刘氏望族多出自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淮南王刘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居沛县。三国魏扬州刺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代名将刘毅(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丹阳令刘恢等,都出自沛郡。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刘氏在当时成为江南大族。

据《元和姓纂》记载,沛郡相县刘氏是楚元王刘交小儿子棘阳侯刘调之后。这支家族在晋代有荆州刺史刘翁叔,生子刘弘,任晋光禄卿、丹阳尹。刘弘之子刘琰,字真长。刘琰之孙刘巘,梁朝著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刘巘五代孙刘显,生二子:刘輶、刘臻。刘輶玄孙刘济,唐朝中书舍人。刘济之孙刘伯华,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刘颂、刘茎、刘衮。刘颂,唐朝左补缺;刘衮,检校郎中;刘臻,隋朝时任仪同,封铙阳公。刘臻之子刘翁彦,金部郎中。沛郡刘氏另一有支出自东汉时皇族。刘秀之子刘辅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为大族。

(三)弘农郡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

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

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弘农郡刘氏大族出西汉皇族,是汉高祖的哥哥代王刘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东汉时有刘琦,官任司徒,始迁居弘农。刘琦之子刘宽,汉恒帝时任南阳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乡侯。其后裔刘隆仕南朝宋为冯翊守,后避居汝颖。刘隆的后代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为官,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时,弘农刘氏有刘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刘钦忠,邓州刺史。他的孙子刘长卿,任工部员外郎。

(四)河间郡

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河间郡刘氏同样也出自汉皇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唐朝著名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五)中山郡

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一时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二是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三是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四是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西汉时期,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蜀汉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中山。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现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六)梁郡

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梁郡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文帝之子刘武。刘武于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河南商丘)。他的后代显贵者众多,遂衍为大族。梁郡刘氏另一支为东汉明帝次子梁节王刘畅之后。刘畅后裔刘海游,于北魏时任南兖州刺史,其后代至隋唐有多人为官,十分显赫。如刘海五代孙刘寂,任兴州刺史。

(七)顿丘郡

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据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顿丘郡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之后。

(八)南阳郡

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

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更发展为东汉皇族。

(九)东平郡

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东平郡刘氏出自汉皇族,有很多支派。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为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庆封东平侯。后汉皇子刘苍也被封为东平王。他们的后代形成东平刘氏各支,为当地豪强。汉桓帝时,东平宁阳人刘梁聚众讲学,影响很广。汉末刘桢,为建安七子之一,系东平刘氏后裔。明朝著名水利家兵部尚书刘大夏家族,也自称东平刘氏之后。

(十)高平郡

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

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高平郡刘氏出自鲁恭王刘余。刘余为汉景帝第五子,立为淮阳王,后徙封于鲁。他的儿子刘骄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刘骄九代孙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刺史。

(十一)东莞郡

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东莞郡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刘肥生城阳景王刘章,传国九代至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十二)平原郡

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平原郡刘氏支众多,都出自汉皇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汉高祖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生济北贞王刘勃。刘勃的儿子刘崇,始迁居平原高唐。其后裔至晋代有刘实,字子真,为刘崇的第十一世孙,官任太常,封循阳侯。南朝齐将领刘怀珍,为汉景帝之子胶东唐王刘寄后裔。刘寄传国五代,至后汉有刘暹,居平原,至唐而绝。平原刘氏名人还有南朝梁学者刘峻,在东阳紫岩山讲学,从学者无数。另外,后汉和帝长子刘胜曾封平原王(怀王),其后袭封者甚多,如乐安寿王之子刘得、河间孝王之子刘翼等,均封原平王。

二、堂号

(一)彭城堂

在刘氏家族的众多堂号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这是因为彭城是刘氏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刘氏,如匈奴刘氏、沙陀刘氏等,因年代久远,谱系失考,上代失叙,也对外自称为彭城刘氏,往往以“彭城堂”作为本族堂号。现今以“彭城堂”为堂号的刘氏,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都有发现。

(二)藜照堂

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氏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就是藜照堂了。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

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是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就以“藜照堂”作为堂号。缘出这一典故的刘氏堂号,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了刘氏的标志之一。

(三)中山堂

中山堂是刘氏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氏的著名郡望,也是刘氏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一百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十四个儿子、八十一个孙子,三百六十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这个堂号只实用于中山刘氏一派,但由于中山刘氏族人众多,因而“中山堂”也就成为刘氏最著名的堂号之一。

(四)蒲编堂

“蒲编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史书上说,刘备早年家居河北涿县,因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常与寡母编蒲席、贩草鞋谋生。刘邦称帝后,常思昔日母亲打鞋织席之苦,茶饭无味。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以“蒲编”作堂号,以告示族人勿忘创业艰辛,平生应以勤劳为本。“蒲编堂”主要在部分刘备后人中使用,远没有彭城堂、中山堂、藜照堂等著名。

(五)五忠堂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六)墨庄堂

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它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江西新喻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堂”为堂号,以纪念祖先恩德,激励族人发奋读书。“墨庄堂”的堂号,主要有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七)汉里堂

“汉里堂”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今江苏省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沛郡丰县中阳里。旧时丰县县衙大门两旁,都书写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的对联。这里的刘氏家族,更以自己是汉朝皇族后裔而自豪,为了对世人表明他们是汉高祖的家乡人,他们就以“汉里堂”作为家族的堂号。“汉里堂”,顾名思义,就只能由汉高祖故乡的刘氏使用,因此,在丰县以外地区的刘氏宗族,就没有人会用这个堂号。

(八)豢龙堂

“御龙堂”是一个取自祖先名号的堂号。据史书记载,当年刘氏的大显祖刘累自小跟当时的豢龙氏学习驯养成龙的技术,所被夏王孔甲派去驯养龙。刘累因驯龙技术高超,深得夏王孔甲的赏识,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氏族人为了纪念刘累,就以他的名号作宗族的堂号,对外称“御龙堂”。御龙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苏丰县、江西于都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刘氏宗族中都有发现。

0.1556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