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蔡国故城

2017011914848142843553327.jpg

蔡国故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上蔡县。蔡国故城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作为蔡国都城长达500年。今存蔡国故城遗址,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总长约1049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小夯窝圜底。城墙缺口较多,疑是城门遗址。南城墙三处,西城墙一处,保存较好。城内中部有一土台,称二郎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还有许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当时这里有庞大的建筑。城内西南隅翟村一带,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古城西北有九个土冢,相传为蔡侯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氏古民居

2017021514871228336512083.jpg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距泉州市约20公里,距厦门市约80公里。村中现存汉式古修建16座,有序地漫衍于3公顷的长方形地块中。蔡氏古古民居与闽西的永安土楼被誉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同治乙丑年春,侨居菲律宾的巨贾蔡启昌回到宫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叫“漳州寥”风水宝池,于是他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开始兴建蔡氏华宅。其子孙连续建筑,逐渐形成了范围宏壮,构造严整的民居群。此中许多修建装修质料从南洋海运过来,加上闽南独具魅力的镌刻艺术、装修品格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修建图画。至宣统辛亥年(1911年)方竣工,历时46年。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占面积1.53万平方米,建筑群包括15座宅第和1座宗祠,计大小房间近400间,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行二至四座不等,坐北朝南,每座三进五开间,旁有护厝,或东西各附一组,或单附一组,东面还附建书轩、梳妆阁、醉经堂,最大一座地处西端,建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是群体中唯一东西向布局的一座。

光绪癸卯年(1903年)一座为蔡浅晚年自用宅第。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砌以石埕相连,左右两侧又各铺2米宽石路作防火通道,规模颇为庞大。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配以燕尾形屋脊,而且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灰雕、砖雕、花岗岩和辉绿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游鱼、山水人物、戏剧故事和博古图案,并有清未泉州籍状元吴鲁和陆润庠等名人的书画作品。整个古民居群气派恢宏,富丽堂皇,是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个中又体现中外建筑艺术的交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麻沙九峰书院

九峰书院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永忠里麻沙,崇祀文正公,素轩公觉轩公久轩公静轩公配享。麻沙是建阳蔡氏梓里,蔡氏九儒发祥之地。唐乾宁四年,入闽始祖凤翔节度使建阳县长官蔡炉,率领中原五十三姓入闽,天复二年,择居麻沙开基。

唐天祐二年,二世祖建阳县尉、中议大夫、少保蔡銮,在麻沙兴建蔡氏家祠。元朝至大元年,十四世孙观文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蔡希清,将家祠扩大规模,前堂为讲道堂,中堂祀九峰公,配格、模、杭、权,后堂为崇儒长官祠,改名为“梓里书院”。

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崇儒重道,御书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金匾,悬挂后山庐峰书院。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金匾,悬挂麻沙“梓里书院”。钦命福建学政沈涵,以沉公号九峰定书院名,将“梓里书院”改为“九峰书院”。

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始有家祠,继而为“梓里书院”,又继“九峰书院”。1000余年,积厚流光,地方官员多次捐银修葺,赠匾立联。

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个中又体现中外建筑艺术的交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家大院

2017021014867061693715238.jpg

“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大院,位于琼海市博鳌镇莫村村委会留客村里,一座中西合璧青砖彩墙的大宅院,极是气派而且别具一格。

蔡家大院建于1934年,是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共同建造的一个建筑群落。四座建筑风格相似,外观酷似城堡,坐东南、向西北,其中以蔡家森住宅规模最大。

宅院为砖、瓦、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组成的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该宅院厅堂三进,天井两个,两侧有横廊楼阁多间,四周有厨房、柴房、卫生间、浴室、猪舍等。天井之中设有花木墀,全宅院是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东西式楼房建筑。

蔡家森宅院占地600多平方米,宅院共开大小门户35个,大小窗户104个,宅院四通八达,上下连通,堂屋、横屋以及前后井庭相互环抱,结构紧凑牢固。整幢建筑高大森严,气势非凡。

上下大屋的前檐既有中国古钱币和古代宫灯雕塑,又有西方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头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翘头,又大胆使用西方的方、圆、弧变化图案,使整个屋顶别具一格,美观大方。是海南民居的突出代表。

院内前、后庭和上、下楼都有走廊楼梯相连,遇到下雨天,足不湿鞋可以走遍宅院内的每一个角落。紧密衔接的环廊具有挡风遮光蔽雨的功能,因此一年四季,大宅内清爽宜人,和煦如春。此外,蔡家宅还是个固若金汤的安全建筑。大门外侧的楼梯间暗藏着射击孔,可有效地防止盗匪侵袭,屋内的人无后顾之忧。

蔡家宅每幢宅院的厅堂都设置了供奉祖先牌位的“公阁”。蔡家宅的“公阁”很高,每次烧香祭祖时要用梯子上下。

蔡家宅的建筑装饰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融入了东南亚的艺术元素,同时兼具西方设计理念,是海南侨乡中西建筑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更是中国近现代华人华侨创业的重要史迹之一。2006年5月,蔡家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氏书香古宅

2017021014867061068193678.jpg

蔡氏书香古宅位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蔡村,距南宁市约80公里。蔡氏书香古宅由蔡氏书院、蔡氏书香古宅群、小金洋楼、洋房等组成,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有500多年历史,清代举人蔡凌霄于咸丰九年劫后重修。

从明朝中叶开始,蔡氏家族便成立蔡氏书院,供奉孔子,以儒家思想教育后代;蔡氏子弟秉承家训,发奋读书,家族代有人才辈出而领尽风骚,成为广西闻名的书香世家。

古宅群占地75亩约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大小房间189间,共有一系列完整的防御系统和排给水系统。主体建筑分为正厅、二厅、三厅。正厅最高,二厅,三厅渐次之,体现正殿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厅之间左右均有首廊连接,中间有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房屋雕梁画栋、飞檐走檩,门窗饰以“福禄寿”等篆文图案,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气派,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被称为南方的“乔家大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桂峰古村

2017021514871229442833722.jpg

桂峰古民居位于福建尤溪县桂峰村,历史上曾名桂岭、又叫蔡岭、岭头,距京福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仅10公里,海拔550米,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传说是地处凤窝,母猪穴,人杰地灵,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桂峰村历史悠久,宋淳祐七年(1247年),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在此肇基,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几个世纪以来,桂峰蔡氏子孙在这繁衍发展,创造文明,使桂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素有“小福州”之美称。融汇了蔡襄文化和蔡元定九儒文化的精华,是小小村庄保留有人一大批的书斋和一个书院。清代太子太师蔡新曾经下榻桂峰,并未祠堂题写了柱联、赠送了宫灯。

桂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朱子文化渊源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占地面积13公倾,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现存明清两代古民居39幢。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曾经是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地,素有“小福州”之美称。村中古民居虽建设年代已久,但古风犹存,是都市居民了解历史(明代后期、清代建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002年,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京市长蔡奇为其村史《中国.桂峰》题写了书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伦纪念园

2016101914768476112243619.jpg

蔡伦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城区人民路蔡子池畔,占地116亩,是纪念伟大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重要场所。为更好地宣传蔡伦造纸文化,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弘扬科学,传承文明,耒阳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筹办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之际,围绕蔡侯祠、蔡伦墓、蔡子池等文物遗迹,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共投资1.4亿元人民币扩建而成,于2001年8月28日重新对外开放。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潇湘八景之一,国家3A级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0万人次以上。

蔡伦纪念园的前身是蔡侯祠,原为蔡伦故宅,又名“蔡侯庙”。何时建庙已不可考,但公元1338年时耒阳知州陈宗义的《重修龙亭蔡侯庙记》里已有了记载,为纪念蔡伦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后人就蔡伦故宅建祠,设蔡伦像于内,并在祠后百米处建造蔡伦衣冠冢,以表凭吊。园内现由主大门、蔡伦青铜塑像、照壁、蔡子池、怀圣台、碑廊、香炉宝鼎、蔡伦造纸作坊、思侯亭、蔡侯祠、蔡伦墓、谷朗碑苑等景点组成,整体上体现了“弘扬蔡伦文化,缅怀蔡伦功德”的主题思想,极具古典雅致的江南园林特色,是国内外游人“寻访蔡伦故里,领略纸史文化”的绝好佳所,是弘扬科学、传承文明的重要基地。

建国以来,蔡伦纪念园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郭沫若、周谷城、胡绳、周光召、毛致用等先后为蔡伦墓、蔡伦纪念馆、蔡伦纪念园题字。1959年,蔡侯祠、蔡伦墓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六部委将蔡伦纪念馆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蔡侯祠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锷公馆

2017012314851527234139860.jpg

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地处黄泥江北岸,秀云山西麓。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21年(1682年)。蔡锷青少年时代大都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蔡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

蔡锷公馆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

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

牌楼分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戏楼于1945年烧毁。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1997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蔡锷公馆管委会投入100多万元,对公馆内外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收集了一批蔡锷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同时蔡锷小时候就读的私塾(现为松坡小学)、蔡锷父母墓也得到了修缮。

2006年05月25日,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和森纪念馆

2016101914768474871677411.jpg

蔡和森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与蔡畅图书馆对面。1987年7月1日建成开馆,1988年4月开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馆前为蔡和森广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

馆内陈列有蔡和森同志从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到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设有六个展厅。门厅陈列着蔡和森半身铜像,铜像是1988年由其孙女蔡予(蔡博之女)、女婿徐龙森捐赠。铜像高1.15米,通高2.68米,以邓小平1979年9月27日题词作背景。馆外有"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人物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群塑。

蔡和森生平事迹陈列馆分立志“创造新环境”(1895年—1918年)、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1919年)、系统提出建党思想、引领工农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1925年)、坚持党的正确路线(1926年—1930年)、人民永远记着他六个部分。

宽阔的蔡和森广场正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群雕塑像。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的衬映下,熠熠生辉。屹立在中间的蔡和森,深邃的目光仿佛在洞察着世界的风云,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羸弱的身躯上留着西式的发型,穿着修长的西服,扎着整齐的领带,充分反映出了他要用先进的思想冲击和改变旧中国的个性和信念。《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九个金黄色大字,临摹于毛泽东的行书手迹,既寓意着被杨昌济先生称誉为“救国二子”的两位中国革命领袖的深厚感情,更凸现了毛泽东对蔡和森高度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蔡和森同志纪念馆已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娄底市委、市政府以及双峰县委、县政府的廉政建设基地,湖南省红色旅游五条精品线路中的重要景点,娄底市红色旅游的龙头。通过把蔡和森同志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双峰的自然人文资源、与陈列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蔡和森同志纪念馆成为了湖南省的红色旅游经典。

0.1761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