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1.jpg

蔡元培《行书七言联》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释文:得句旋题新竹上,寄书多向远山中。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教育家。浙江绍兴人。 二十三岁中举,戊戌政变后,告假返里,决心委身教育,与黄宗仰等人发起创立爱国女校。历任绍兴中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经理、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中国教育会会长,及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等。民国元年,不满袁世凯专断,辞职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并在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返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揭示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又持思想自由宗旨,在北大创立学术自由学风。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思想。民国十六年,试行大学区制,中央设大学院,总揽全国教育与学术,任大学院院长。十七年十月辞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使中国科学研究进入新纪元。

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11

  1.jpg   

清人《文姬归汉图》卷 纵32.2厘米、横245厘米


蔡文姬,名琰,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好文辞,精音律,汉末天下大乱,蔡文姬为南匈奴所虏,嫁与南匈奴左贤王,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曹操惜其才,特命使臣持金璧将其赎回,此图为文姬离夫别子,毅然归汉时的感人场景。文姬头戴暖帽,肩披绒裘,穿窄袖短衣,着百褶长裙,是胡汉一体的打扮。她虽然骑马欲行,但对两个幼子却怀抱手牵,迟迟不肯放开,母子深情跃然绢素。左贤王拨马一旁,默默远看文姬母子,神色黯然,周围的侍女,保姆以及胡汉送迎随从姿态不同,表情各异。此图笔法细腻,设色雅丽,是一幅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佳作。


1.jpg      

蔡毓荣南征图卷局部  全卷长1102.6厘米、宽52.7厘米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反映平定吴三桂叛乱的画卷。蔡毓荣(?~1699年),字仁庵,汉军正白旗人,官至湖广总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底吴三桂叛乱,战事席卷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南等地。康熙皇帝调兵平叛,以蔡毓荣专督湖广,守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进而率水军浩浩荡荡驶入洞庭湖,与吴三桂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的激战。洞庭战后,清军分兵四路,首尾夹击,吴军败退镇远,蔡毓荣乘胜追击,直至云南平定。《蔡毓荣南征图卷》从描绘守荆州、战洞庭开始至平定云南结束。

 

1.jpg

蔡元培《行书七言联》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释文:得句旋题新竹上,寄书多向远山中。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教育家。浙江绍兴人。 二十三岁中举,戊戌政变后,告假返里,决心委身教育,与黄宗仰等人发起创立爱国女校。历任绍兴中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经理、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中国教育会会长,及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等。民国元年,不满袁世凯专断,辞职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并在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返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揭示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又持思想自由宗旨,在北大创立学术自由学风。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思想。民国十六年,试行大学区制,中央设大学院,总揽全国教育与学术,任大学院院长。十七年十月辞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使中国科学研究进入新纪元。

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墓志.png

蔡有邻《尉迟迥庙碑》(局部)

蔡有邻,唐代书法家。济阳(今属山东)人。官至胄曹参军。活动于开元、天宝(713年—755年)间。擅长隶书,严劲 而有情致。窦蒙《述书赋·注》称:“有邻善八分,始拙弱,至天宝间,遂至精妙。”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称:“唐世以八分名家者四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也。 韩、史二家传于世者多矣;李潮仅有存者;有邻之书,亦颇难得,而小字尤佳。”明代王世贞则谓其书法趣味不高古,但严劲中有情意。

代表作有《尉迟迥庙碑》和《卢舍那佛象记》。



2681211_14.jpg

拾葚异器为《二十四孝》中记录的汉代孝子蔡顺的故事。


典故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施行暴政,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琅琊人樊崇率领一百多名饥民起义。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不久,赤眉军打到汝南地区,为了避战祸,老百姓都外出逃难。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又遇灾荒,许多百姓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背井离乡、出外求生。有个叫蔡顺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为命。为了养育他长大成人,母亲一直守寡,为此吃了很多苦头。所以蔡顺对母亲特别孝顺,眼下遇上了荒年,母亲经不起逃荒之苦,蔡顺便陪伴母亲留在了乡间。由于家中无粮,无奈之下,蔡顺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

这一天,蔡顺拿起篓子,对母亲说要出去拾些桑葚。母亲看着瘦弱的儿子,忙叮嘱道:“孩子,外面兵荒马乱的,不要跑远了让娘牵挂。”蔡顺恭恭敬敬地对母亲说:“母亲,您的身体要紧,不要顾念孩儿。您就安心在家中等我吧!”

蔡顺背着一个篓子,抱着一个篓子,来到林中。林子里的桑葚都被采光了,饥肠辘辘跑了好长时间也没看到一棵有果实的。就在他焦急的时候,忽然,隐隐约约看到远处有一片桑林。他急忙跑过去,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葚,他如获至宝。他把红色的桑葚放在一个篓子里,把黑色的桑葚放在另一个篓子里。拾了许久,蔡顺看看天色,已经很晚了,母亲恐怕早就饿了。想到这儿,便准备回家。刚走出丛林,忽然,一队人马到了跟前。一个士兵见了他,厉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什么一人在此?”蔡顺见这些人眉毛上都涂上红颜色,他曾听人说过赤眉军的事,知道遇见了起义军,就回道:“我叫蔡顺,就住在山脚下。因为战乱,家中没有粮食充饥,只好上山拾些桑葚果腹。”那个士兵见蔡顺带着两个篓子,将黑色的桑葚和红色的桑葚分开,不知搞什么名堂,就把他带到头领面前。头领看了看蔡顺,问他为什么不外出求生。见他篓子里采的桑葚并不多,却用两个篓子将黑色和红色的分开,就问他为什么。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是熟透的,比较甜,是给老娘吃的;红色的桑葚还没有熟透,是酸的,要留给我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那个头领一听,心里不由一震,一下想起了家乡的老母亲。是啊,自己加入赤眉军很久了,家里的老母现在怎样了呢?再看看眼前之人,语真心善,颗颗桑葚充满了对母亲的孝敬之心。蔡顺的孝子之心深深打动了这位头领,他令手下快去拿来两斗白米,还有一头牛。他要把米和牛送给蔡顺,要蔡顺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

谁知蔡顺却拒绝了,他说:“就是因为战乱我才拾取桑葚给母亲果腹,战乱不知让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父母挨饿受冻。你们快回家吧,白发苍苍的父母正盼望你们早日平安归来呀。”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都不想再四处征战,想尽快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那个头领对蔡顺说:“是啊,我也要回家照顾年老的双亲,以尽孝心。这头牛你就收下吧!你母亲那么大年纪了,天天吃桑葚,时间久了身体受不了!”接着,又把两斗白米给了蔡顺。想到家中的母亲,蔡顺只得收下了。



 附:

原文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赠之。

译文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对待母亲很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两斗白米,一只牛蹄子,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原文】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只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

  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後;率乃祖文王之遗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译文】

  周公位居大宰、统帅百官的时候,几个弟弟对他散布流言。周公于是到达商地,杀了管叔;囚禁了蔡叔,用车七辆把他送到郭邻;把霍叔降为庶人,三年不许录用。蔡仲能够经常重视德行,周公任用他为卿士。蔡叔死后,周公便告诉成王封蔡仲于蔡国。

  成王这样说:“年轻的姬胡!你遵循祖德改变你父亲的行为,能够谨守臣子之道,所以我任命你到东土去做诸侯。你前往你的封地,要敬慎呀!你当掩盖前人的罪过,思忠思孝。你要使自身迈步前进,能够勤劳不怠,用以留下模范给你的后代。你要遵循你祖父文王的常训,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违背天命!”

  “皇天无亲无疏,只辅助有德的人;民心没有常主,只是怀念仁爱之主。做善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走向动乱。你要警戒呀!”

  “谨慎对待事物的开初,也要考虑它的终局,终局因此不会困窘;不考虑它的终局,终将困穷。勉力做你所行的事,和睦你的四邻,以保卫周王室,以和谐兄弟之邦,而使百姓安居成业。要循用中道,不要自作聪明扰乱旧章。要审慎你的视听,不要因片面之言改变法度。这样,我就会赞美你。”

  成王说:“啊!年轻的姬胡。你去吧!不要废弃我的教导!”

  本文出自《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题解】

  蔡仲,名胡,蔡叔的儿子。命,诰命。周武王逝世,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等人散布流言,毁谤周公,甚至勾结殷商遗民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后来,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杀了管叔;囚蔡叔于郭邻,至死不赦。蔡叔死后,他的儿子蔡仲贤明有德,周公就请命成王,封他为蔡国之君,并而用策书告戒他。史官记叙这件事,写成《蔡仲之命》。

  《蔡传》认为“此篇次叙,当在《洛诰》之前。”出自梅赜《古文尚书》之二十。

  本篇前面是史官叙事的话,后面是成王对蔡仲的诰命。诰命分三段:一段希望蔡仲继续遵循祖德,迈步前进。二段劝勉蔡仲施行德政,遵守中道。三段告戒蔡仲不要废弃这一诰命。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

  【注释】

  1、既:已经。

  2、没:通“殁(mò)”,死亡。《广雅·释诂四》:“殁,终也。”

  3、王:指周成王。

  4、命:册命。

  5、蔡仲:名胡,蔡叔之子。

  6、践:帝王或诸侯即位。

  【译文】

  蔡叔死后,成王册命蔡仲为诸侯,写了《蔡仲之命》。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祇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

  【注释】

  1、位:位于,担任。

  2、冢(zhǒng)宰:周代官名,也叫大宰,是百官的首长。《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孔疏》说周公在周武王驾崩后,担任冢宰。马融说:“冢,大也。宰,治也。大治者,兼万事之名也。”

  3、正:官长,统帅,掌管。这里用作动词。见《诗经·曹风·鸤(shī)鸠(jiū)》“正是四国”、“正是国人”毛传郑笺。

  4、工:官员。

  5、乃:于是。

  6、致辟:辟,法。致辟,行法,这里指杀戮。《蔡传》说:“致辟云者,诛戮之也。”

  7、郭邻:可能是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的蟾虎寺。《孔传》认为是:“中国之外地名。”

  8、庶人:平民百姓。

  9、降霍叔于庶人:《孔疏》:“若今除名为民。”

  10、三年不齿:齿,收录,录用。三年不录用。《孔传》:“三年之后乃齿录。”

  11、克:能够。

  12、祇(qí):敬。

  13、诸:“之于”的合音词。

  14、邦:封。封、邦二字古通用。

  【译文】

  当周公担任冢宰,统帅百官的时候,管叔、蔡叔等人针对周公散布流言引发叛乱。于是,周公率兵平乱,在商地杀了管叔;活捉蔡叔,用车七辆把他押解到郭邻;把霍叔降为平民,三年内不许录用。蔡叔之子蔡仲谦恭贤良,周公任用他为卿士。蔡叔死后,周公便告诉成王蔡仲有德。成王封蔡仲于蔡国。

  (以上是第一段,说明册命蔡仲为蔡国国君的原因。)

  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

  《蔡仲之命》在伏胜所撰《今文尚书》无此篇,只在梅赜所著《古文尚书》中有记载,故真实性存在争议,仅供参考。     

无        

论忠孝


原文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禄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无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五之世,忠孝多由于性,三五之后,忠孝多由于劝也。劝之尚不能,况不劝乎?


译文

悉心侍奉父母的思想行为叫作“孝道”,这是自然的本性之一;诚实侍奉君王的思想行为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它好比人的耳朵、眼睛、心腹那样,有身体就会有它,并非外在的东西。近代用表彰奖赏来劝导行孝,拿高官厚禄来诱导效忠,这么做孝就不是天然本性,忠也不是人的大义所在了。这就像人没有耳目心腹,难道还能叫人吗!这也像白鹭羽毛白而其他鸟羽毛黑,都是事物的本性;如果是染色而成,怎么可以长久呢?忠和孝如果要等别人劝导了才去实行,怎么达到极其忠孝呢?

忠孝二者,足以感动天地鬼神,所以古代有“冰鱼寒笋”“返风起禾”的忠孝感应故事。有人用美名嘉誉装饰忠幸之道,即使劝导人们这么做了,人们也可以轻易舍弃忠孝的。因而在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上古盛世,忠孝大多出于人的本性;而三王之后,忠孝大多由于劝诫才得以实行。劝诫尚且还不能遵循,何况没有劝导呢?


2017012214850720659676008.jpg

蔡氏大宗祠是一处蔡氏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蔡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水南村建阳蔡氏梓里水南路8号,占地552平方米,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古建筑,2003年进行全面翻修。

建筑结构

宗祠大门保持原有的砖砌古门,书匾“蔡氏大宗祠”,大门两边红墙上浮嵌钛金镀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书有功而御书的“西山”、“庐峰”巨字。用细石砌成的石阶直通“九贤堂”。正中建大红色的龛楼,内放蔡氏九贤雕像,两边桂木制柱联曰:“图衍九畴,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贤相继;书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递承”。

四个匾额

九贤堂的两壁高悬四个匾额曰:“紫阳羽翼”、“学阐图畴”、“闽学干城”、“家传心学”。左右还悬挂十幅挂联,内容是理宗皇帝赞“九儒”;历代各臣赞“九儒”蔡氏九儒遗言。从“可以处”砖门进入“济阳堂”,正中建大红色的大龛楼,中央放入闽始祖炉公的木雕像。两壁悬挂16幅古代名祖画像,让裔孙瞻仰祖先的功德。宗祠虽是改造而成,但内部设计都是集建阳蔡氏古代“庐峰书院”、“九峰书院”、“西山书院”的精华,突出弘扬蔡氏九儒的光辉业绩。

历史价值

蔡氏祖祠在两宋时期有西山书院、庐峰书院、启归书院、梓里书院等,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重修次数最多的就是麻沙祖祠。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民国之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时政变革,书院侵败灭迹,裔孙散居各地,无力重建祖祠。世纪之交,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多次发起兴建蔡氏大宗祠倡仪,深获海内外蔡氏宗亲的赞同和资助。终于在2003年春,向麻沙学区买回祖祠原址,翻修一新,建成现今的建阳蔡氏大宗祠。蔡氏大祠的大门首镶嵌“蔡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边楹联是“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意在表彰建阳蔡氏一门之内四世出九贤,注经卫道的贡献。大门两侧红墙上镶嵌着宋理宗皇帝御书的“西山”“ 庐峰”巨字。宗祠内部分前后两堂,三直入进,十个开间,两个亭廊,前堂为“九贤堂”,供奉着蔡氏九儒神像,前堂左右还设有两个报德厅,后堂为“济阳堂”,正中有入闽始祖炉公像,还放有历代名祖和外迁归宗的祖先灵牌,进入大宗祠令人肃然起敬。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11
0.1071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