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1.jpg

笔是文房四宝之首,毛笔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工具,毛笔制作素有“北有汝阳刘,南有湖笔”之说,河南省项城汝阳刘村是中国毛笔的发源地,浏阳刘毛笔更是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记述了中国的时代变幻,被称为“中国毛笔文化活化石”,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毛笔制作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毛笔之迹,但是当时毛笔制作工艺比较简陋。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为方便书信书写,研制出新的毛笔制作工艺,后世制笔人皆尊称蒙恬为“毛笔鼻祖”。后来,蒙恬制作毛笔的工艺经帐下文书、汝阳刘先人刘寅改进并传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如今,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已有67代。 

汝阳刘毛笔的制作工序相当繁杂,要经过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切毛、梳毛、修毛、成头等128道工艺而成。就其选毛来说,汝阳刘毛笔选料考究,仅兔毫的选择标准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就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汝阳刘毛笔生产技艺考究,可谓一枝独秀,兼具毛笔“尖、圆、齐、健”四德,宜书宜画,用之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工艺特征

皖香汝阳刘传统工艺制笔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三义”“四德”的追求。“三义”是指笔要达到“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材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与之相配的笔杆、刻字、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四德”为“尖、齐、圆、健”。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划一,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婉转自如;“健”是指笔毛健挺,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笔毛经久耐用。


工艺流程

分毛:把原材料分为高、中、低档。

脱脂:在石灰水中进行泡制,把毛料本身油脂脱下,以便起到吸墨的作用。

去绒:把原材料本身的绒脂去净,以便保证毛笔质量。

齐毛:在齐板上缓慢均匀的分散羊毛,使毛峰根根上顶、整齐,羊毛平板如纸。

垫毛:毛笔是由长、中、短不同的毫毛组成,垫笔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犹如排兵布阵一般,一支笔头的组成也分为主毫、副毫、衬毫等,如将、帅、兵、后勤一样,环环相扣,对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付方法,才能达到造型美观同时灵活自如。

切毛:把垫好的毛料用东北松树皮压住,然后用刀切去多余的毛料,在中间配以野猪鬃、尼龙毛、毛料,以便使毛笔呈饱满之态,并增加其含墨量。

梳毛:在清水里,用狭长锋利的牛骨梳,对毛料进行七至八遍的梳理,务使每根毫毛尖是尖、根是根,把凌乱的毛料梳理的根根分明。

修笔:保证笔峰整齐,拢抱不散,无虚尖,无秃峰,无弯毛,弹性适宜,笔身不膨胀。

圆笔:笔头成型要逐个按口径要求手工进行修圆,务使大小均匀一致。

装杆:检查笔头是否平顺,盖毛均匀,圆直光亮;检查笔杆是否不劈口,不裂斗,不劈杆,光亮无擦皮,各连接部位牢固严紧,正直平伏;然后把笔头装入笔杆。

成装:定要添加防虫剂,标明产品名称、数量、商标、单位名称,贮存通风干燥处,严防潮湿,不得和酸碱及有毒气体一起贮存。


起源

毛笔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之,但是工艺粗造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历时多年,与西安秦朝首都千里遥远,长年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就改用原始粗造的毛笔。但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偶出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焊紧,用之大为顺手耐久。至今已两千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汉朝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近汉宫,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来毛笔制作就做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其子刘演、刘秀,长孙刘彦等家人,无不精通毛笔工艺制作。刘钦和刘演先后在南顿做县令,也把毛笔制作带到了南顿(今项城南顿镇)刘演的儿子刘彦专司其事。后,王莽篡权,追杀刘氏后裔,此时刘钦已经去世,刘演携带全家逃往湖北,路过汝阳郡境内(今项城孙店镇汝阳刘村)时,其子刘彦突病,不能随行,刘演就把刘彦托付到一个农家保护起来,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刘彦病好后,和救治、保护他生命的这家女子成婚,专司制笔,过起了平民生活。

为不使王莽政权发现,就隐瞒身份,以汝阳的刘氏外称。生儿育女,买笔糊口,生活平静,乐在其中。刘演和刘秀在湖北春凌起兵。刘演智勇超人,带领大军所向披靡,昆阳大战战功卓著,始帝刘玄怕刘演功高盖世篡夺权位,借故将其杀害。刘秀接替刘演的事业,终于击败王莽,恢复汉室,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后派人从项城南顿到湖北顺着当年被王莽追杀的逃跑路线,寻找其侄子刘彦的下落。终于在汝阳郡北的一个无名小村(今项城孙店乡汝阳刘村)找到,后接回宫中,善加宽慰和款待,封为御笔官。专门管毛笔的制作和宫廷的供应。刘彦过贯了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对出入有规、生活奢侈的生活极不适应,经常疏于宫廷礼仪,屡受到排挤,心情郁闷。多次要求回乡生活。光武帝刘秀不好强留,就顺从了侄子的心愿,将刘彦一家送回其当年避难的农村,并将该村封为汝阳刘氏村,毛笔也叫汝阳刘毛笔,继续专为宫廷做笔。自此,刘彦遂带祖孙继承、精研、发展毛笔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又六十五代,经历了多少战争风云、朝代更替,两千多年,汝阳刘毛笔始终流传有续、未尝间断,且工艺质量更加炉火纯青。


0.0902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