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马援轶事典故

老当益壮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马援知书识礼,精通武艺,为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马援就行丧礼,侍奉寡嫂,恭敬尽礼。后来,马援当了扶风郡的督邮,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长安。沿途他见囚犯们痛苦哀嚎,不忍动了恻隐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

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乱和匈奴的骚乱上,马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有人劝他说:“您已经很辛苦了,应该在家里休养休养了。”马援说:“男子汉大丈夫,死也应该死在战场上,让别人用马皮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马革裹尸),怎么能够老待在家中,守着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光武帝派兵征讨,因山泽瘴气熏人,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禀,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年虽六二尚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威风凛凛,十分自豪,率领浩浩荡荡的汉军驰骋沙场去了。光武帝称赞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

虮虱无依

有一次,马援在寻阳平定山林乱者,曾上表给皇帝,其中有这样的话:“破贼须灭巢,除掉山林竹木,敌人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头上生了虮虱,剃一个光头,虮虱也就无所依附了。”据说,光武帝览书后,觉得马援这办法、这比喻,都堪称绝妙,赞叹之余,来了个当场运用,下令把宫中小黄门头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头。

善鉴名马

马援好骑马,也善于鉴别名马。他在交趾时,获得了骆越地方的铜鼓,便把它铸成骏马的模型,回朝后献给皇帝。他在表章中说:“在天上走莫如龙,在地上走莫如马。马是兵甲战争的根本,国家的大用。国家太平时可用以识别尊卑顺序,国家有变乱时可以克服远近的患难。过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里,伯乐见了,明白不疑。近代有西河子舆,也明相法。子舆传给了西河仪长孺,长孺传给了茂陵丁君都,君都传给了成纪杨子阿,我曾经拜子阿为师,接受了相马骨法。在事实上考验,时见功效。我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今想以活马为形,则骨法难备于一马之身,又不可传于后世。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上,皇帝下诏把此马立于鲁班门外,并把鲁班门改名为金马门。我现在严谨地依据仪氏的马络头,中帛氏的口齿,谢氏的嘴唇马鬣,丁氏的身中,把这数家骨相集中在一个模型上以为法度。”马高三尺四寸,围四尺五寸。皇帝下诏,命将此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为名马的标准。

马革裹尸

起初,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快到的时候,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马援说:“我希望你有好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呢?我立了小功就接受了一个大县,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有什么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智力低下,不知如何回答。”

马援说:“如今匈奴和乌桓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孟冀:“你确实是烈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啊”。

马援铜柱

马援在平定“二征起义”后,立铜柱以为汉南边疆界的标志,其柱铭文为:“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

马伏波射潮

据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廉州的海中经常有海浪三波连珠而起,声响如打雷一般,名为三口浪。相传旧时有九口,马援将其中六口射灭。

画虎不成反类犬

马援在劝诫侄儿马严、马敦的信中说:“我想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啊。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的。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讲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时施衿结褵一样,申明父母的训诫,要使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爱他敬重他,愿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现在为止杜季良还不可知,郡里的将领们一下车就切齿恨他,州郡都说他,我常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们学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马周典故轶事

四请马周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贞观政要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翻译: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到了觐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迁官中书令,兼职太子左庶子,马周已经兼职两官,处理事情平静合理,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后又因为本分升官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迅速,天性谨慎。至于评价他人,直言不讳,比之我所派遣之人,还是他比较合乎我的意思。既然已经表现出他的忠诚,亲附于我,也实在只有他,能够与我共同使社稷安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马皇后轶闻故事

露出马脚

传说元朝、明朝初期妇女均是小脚,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未经缠裹的大脚。原因是马皇后在幼时深得养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长了一双天足,人称“马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皇后深居皇宫,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皇后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当前,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怀饼救夫

据《明史·后妃列传》和《明史演义》说:马氏的义父郭子兴有两个儿子,忌恨朱元璋,于是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图谋反叛。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郭子兴的儿子想从此除了朱元璋,就告诉人不给朱元璋饭吃。马氏知道以后,在厨房偷了刚烙好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给丈夫送去。刚出厨房,恰巧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撞个满怀,马氏害怕义母张氏瞧透机关,忙将烧饼放在自己怀中,一面向张氏请安。张氏看见马氏神情慌张,就故意与她说长论短,马氏勉强应答,言语支吾;后来疼的流泪说不出话来,张氏把马氏扶进屋里,叫奴婢都出去,仔细询问马氏。马氏才伏地大哭,说明苦衷。张氏赶忙叫马氏解开衣服拿出烧饼,那烧饼还热气腾腾,粘着乳头,好容易将烧饼除下,肉差点焦烂了。张氏也不禁泪下,一面命马氏敷药,一面叫入厨子,速送食物给朱元璋。当晚,张氏便进谏郭子兴,劝他不要听信儿子的话。郭子兴立即命令将朱元璋释放。

背朱元璋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父亲朱元璋政见不合,朱元璋追打他,朱标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马殷轶事典故

三羊五马

容州刺史庞巨昭善于利用星象占定人事吉凶祸福。后来投奔长沙,有人问他湖南与淮南的国祚长短。庞巨昭道:“我来长沙时,听到有童谣在唱:‘‘三羊五马,马自离群,羊子无舍。’从此之后,马氏还有五位君主,杨氏还有三位君主。”后来,马殷死后,楚国历经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五位君主,被南唐大将边镐所灭;而吴国自杨行密死后,历经杨渥、杨隆演、杨溥三位君主,被权臣徐知诰(李昪)篡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马超轶事典故

锦马超

关于马超的容貌,史书《三国志》、《后汉书》等皆未提及,只有《典略》中记载马超父亲马腾“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的堂堂相貌,马超相貌最早见载元曲《射鹿记 》、《靑钢啸》:“马超挂孝,着白袍银甲,眉清目秀。” 以及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类似《封神演义》中太鸾、魔礼青:“面如活蟹,目若朗星”的天神威严容貌记载。

到了罗贯中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后,锦马超的美名得以广为流传,原书中有三次马超形象叙述:

①这个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扶风茂陵人也,马腾之子,名超,字孟起,时年一十七岁。手执长枪,坐下骏马,跑出阵前。

②一人手执长枪,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

③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玄德叹曰:“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114] 

之后更有大量明清后代小说,引用美貌类比马超,如《清平山堂话本》:“眉疏目秀,气爽神清,如三国内马超,似淮句内关索,似西川活观音,岳殿上炳灵公。”《禅真逸史》:"束发金冠耀日,雕鞍神骏腾云。锦袍细甲放光明,画戟蛇矛辉映。左首马超再世,右边吕布重生。"《唐朝开国演义》:"银甲银盔着锦袍,团丝绣带束熊腰。荆王素有万人敌,惯使铜挝赛马超。"马超俨然已经成为古典名著、小说、评书、戏曲中的“美男子”。

封神名号

①马圣帝君、马超元帅:台湾桃园八德慧苍慈惠堂、昭烈帝庙等皆有供奉,其弟马休、马铁为护将。

②阴雷副将、五虎神将、征西大将军:明代时期官方修编道藏《正统道藏》,记载雷君马超为七十二阴雷部神将之一 。

③门神:清末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马超为门神的做法。

④其他:民间工艺里,绵竹、扶风、兴平、昭化等地区,逢年过节亦有做年画、剪纸等以马超为神明的做法。马超本身也有供奉庙祠,马超墓全国各个地也有不少供奉马超神像,如万荣后土祠、涿州三义宫(图见各墓祠马超雕像集),部分人称之为“羌族守护神”。

显圣惩霸:据《四库全书》子部收录《耳谈》记载,明朝四川新都县人杨廷仪,是宰辅杨廷和的三弟,为官参议。父亲去世后,杨廷仪为他买卜墓地,挖土后,发现有块高大的墓碑写着:“汉左将军马超之墓”。杨廷仪认为这块风水宝地有了验证,于是就在那里安葬了父亲。不久,杨廷仪朦胧中梦见一人,锦袍玉带,对他说:“我是汉将军,不要侵占我的墓地。”杨廷仪醒后,没有放在心上。后又梦见马超戎装弯弓,一箭射中了他的左眼,又一箭射中了他的右眼。杨廷仪两眼先后失明,然而,他认定卜葬之地是风水宝地,因而毫不妥协,意志更坚决了。后来,又梦见马超瞋目大怒说:“我定能给你带来灾祸。”不久之后,杨家有几个人,和几个商人结伴,因垂涎商人的钱财而把他们全部杀死。事情败露后,被判凌迟重罪,杨廷仪因此而被连坐,处以弃市。

麻城端简公刘采,当时任四川参政,亲眼所见。他的家人宝昌县令刘守福说:“地因马超而贵,而不是马超因地而贵。马超家中二百余口人,都被曹操所杀,只有马超的儿子马秋侥幸逃脱,前去依附张鲁,后来马秋又被张鲁所杀。《蜀志》不说马超的后人,那么马家的灭绝就可想而知了。杨廷仪甘愿杀身取祸,而为子孙谋求不确定的风水,可以说谋划的过度了。”

关马之伦

起初,关羽听说马超投降刘备,因为马超不是故人,写信问诸葛亮,马超人才谁可以和他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不甘为人下,担心马超的勇武威名超过他。于是回信关羽说:”马超文武双全,勇武刚烈超过常人,是这个世间上难得的杰出人才,是彭越、黥布那样的人,只能和张飞并列,还达不到你那绝无仅有的超群能力。“关羽看到信后非常开心,把书信给所有宾客看。

《山阳公载记》记载:马超刚降的时候,刘备很厚待马超,马超半生诸侯礼仪不当,经常直呼刘备的表字,关羽非常愤怒,请求杀了马超,刘备劝解:”马超穷途末路还归附我,就因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杀了,以后怎么面对天下。“张飞也劝解:”这样的话,用礼仪做给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的早上大会,请马超来的时候,关羽张飞持刀直立在刘备两旁,马超环顾身边座位,不见关张,却看到关张持刀直立于刘备两旁,大惊。从此再也没有直呼刘备的表字。次日叹气:”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会失败,直呼主公的表字,差点被关张杀了。“这件事可信度被裴松之以关羽不在益州、关张直立马超就想到直呼字等不合理定义不可信,但有学者认为马超督军临沮(临沮地属荆州),加上马超入蜀前是军阀,和刘备隶属同僚,事情可信度还是有的。

虽然关羽和马超发生了不少轶事,但两人还是被诸葛亮并称为”关马“,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候,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担心黄忠的的名望,素来不及关羽、马超,让黄忠与关羽同列,恐怕关羽会不喜。

武学造诣

①出手法:马超有一套名为出手法的军阵剑术流传于世,《筹海图编》、《江南经略》、《阵纪》等载。

②西凉掌:又称曦阳掌或西阳掌,相传为汉末时期凉州名将马超,根据高人指点阴阳掌,自创西凉掌。《武术大辞典》:“曦阳掌,徒手套路,属石头拳,为清末唐殿卿续传。

军旅轶事

①军旅文书据《魏略》记载,马超联合关中诸将反抗曹操,挟持了贾洪,命令贾洪作征讨曹操的露布,从那以后,露布专用于军旅文书。

②马超军队:当时的曹军感叹:关西军精锐,习用长矛,没有精选的前锋,是挡不住关西兵。所以马超等关西军队应该是惯于使用长矛精锐军队,而并非小说、评书里的西凉铁骑与作家萨苏的杜撰罗马军团。

后世传说

马超有一支族人可能播迁至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古代著名历史学家莫夫谢斯·霍列纳齐著的《亚美尼亚史》记载,亚美尼亚的马米科尼扬家族的始祖名为马抗(也译马姆贡),公元三世纪由中国迁徙而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苏仲翔认为马抗为马超后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0.0995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