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4b706770xb77e4f962711&690.jpg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2002年,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区现拥有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尝百草塑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

炎帝神农大殿提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建筑形象。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这些均是对早期楚汉高台建筑大尺度的空间技术方法和早期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组合的运用和提炼。大殿面阔9间。

当心间10.8米高石券门直达二重檐,既是炎帝时期穴居生活和神农洞的象征,又有早期古朴自然的建筑技术风格隐喻;三重花岗岩台基体现炎帝神农的始祖地位;展现历史上荆楚地区高台建筑的地域建筑风格。

大殿两边的钟鼓楼以之简练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衬托大殿的雄伟壮阔并在立面构图上与大殿在视觉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神农大殿建筑平面柱网采用面阔九间,以反映历史上荆楚以九为尊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也隐喻炎帝神农故里九龙山的含意。

在平面布局上由内外两圈石柱围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征36天罡,在入口处四颗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一方面隐喻着四个季节及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对楚汉建筑特有建筑形式的抽象再现。

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采用整体花岗岩中间钻孔,与整体石制柱础安装定位后再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难度和施工技术确保了无缝石柱的高度整体性和雄浑效果,显示出恢宏无以伦比的气势。1.5米的坐斗拱采用整石砌筑与混凝土梁插连接,以模仿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

石门为了保证永固耐用和古朴雄厚的气势,没用采用传统的石材干挂形式,而是通过20公分厚的花岗岩砌筑而成。二三重檐之间运用传统建筑抱厅的处理方法,形成高侧窗,解决了大进深室内采光要求,也通过从屋顶头下来的光线处理,为大殿平添了神秘浪漫的气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姜氏庄园

4b706770xb77e4f962711&690.jpg

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15公里桥河岔乡刘家峁村,是陕北大财主姜耀祖于清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的私宅。姜氏庄园砖、木、石三雕艺术十分讲究,整座庄园无处不雕,无处不琢,大至整个建筑设计,小到各个微小装置,都有数不尽的“雕”艺术,这些都充分说明庄主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独到匠心的建筑科技和历史艺术价值。

姜氏庄园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姜维城

4b706770xb77e4f962711&690.jpg

姜维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

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传说蜀汉大将军曾在汶川一带驻防,现存有古城墙,有人为之命名为姜维城。

姜维(202年—264年) 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经到汶川平定边乱。姜维本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摆脱司马懿追兵,从容撤回汉中。费袆死后,他掌蜀汉兵权,并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年),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于成都,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或许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平襄楼

QQ截图20170105101357.jpg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芦阳镇南街汉姜侯祠内,始建于北宋,为纪念三国蜀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2006年,平襄楼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芦山在蜀汉时为汉嘉郡首府为蜀之边郡。传为姜维屯兵守边御羌、封荫食邑和肝胆归葬之地,有姜城,姜维墓等诸多遗迹。县民历代崇祀姜维,据明代《请建屠侯祠碑记》等的记载,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农历八月中秋,传为姜维殉难之日,全城高搭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于诸彩楼,歌舞竞胜,娱神娱人,成为当地千古民俗一景:“八月彩楼”,所谓“四十八台竞胜罢,满城歌舞乐中秋!”(清胡联云《八月彩楼》诗)此项纪念姜维的地方民俗活动,在北宋时即已十分隆重热闹,达到“彩包凌霄汉,鼓声震寰区”,以致“扶观塞道途”(宋杨巽《彩楼诗》)的盛况。平襄楼便是地方官员主持这项祭祀姜维的场所和观赏演出活动的中心。

至明代,以平襄楼为中心,逐渐增建临街的牌坊,仪门和平襄楼后的有姜维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楼成为祭祀姜维的享殿,整体形成“汉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楼内成为祭祀姜维的娱神演出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

平襄楼是研究古建筑、三国姜维民俗和芦山庆坛、花灯等傩戏和民间小戏形成史的重要实物。《蜀中名胜记·雅州·芦山》条云:“按: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徐闳中,据清《芦山县志》等参证,应为李闳中,南宋绍兴间卢山县令,所记当即此楼。楼虽经历代维修,但内部结构仍保持着始建时的部分时代和地方特色。

0.1177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