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杨朱
杨朱.jpg

杨朱(约公元前395年—约公元前335年,一说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0年),或作阳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或说字子居,魏国人。在当时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现。他的行踪多在鲁、宋、梁一带。据《庄子》记载,他曾经见过老子。其活动的年代,比墨子稍后,而又早于孟子。有云他是老子弟子,或为道家别支。其学说在当时相当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见于《孟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书中。

《孟子·滕文公》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先秦显学。孟子说杨墨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其攻击大过于分析。

《列子·杨朱》篇云: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吕氏春秋》中《重己》、《贵生》、《本性》、《情欲》、《尽数》等篇都受到了杨朱学派的影响,探讨了爱己、利己中的智慧与包含的“道”。

杨朱曾和老子会面,所以他曾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后来有感于动乱的环境,困恼于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于是弃老子学说中的部分内容,朝着“养生”、“存性”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成以“为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杨朱的思想在战国初年一度风行,与儒、墨两家形成鼎足而三的形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震
杨震.jpg

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中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人。杨震是杨宝之子,正是杨宝在华阴山救黄雀的“衔环”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

杨震的高祖杨敞是汉昭帝的丞相,封安平侯,杨敞的长子杨忠(?-前63年)为第二代安平侯,次子杨恽(?-前54年)。杨忠的儿子、第三代安平侯杨谭在汉宣帝时获罪,免为庶人。杨谭生杨宝,杨宝生杨震。

杨震年少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直至他五十岁,大将军邓骘听说了他的贤能而力荐他为秀才。

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在东莱太守任内,曾拒收他荐举为秀才的王密的十斤黄金贿礼。当王密回应称贿赂无人知晓时,他正色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来他升任太尉。为了纪念杨震,昌邑百姓重修“四知堂”,建杨震庙和纪念塔。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彪
杨彪.png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东汉末年弘农华阴人。杨修之父,杨震之曾孙。

杨彪少年时深受家学熏陶,最初被举为孝廉,州里推举其为茂才,公府征辟,都不应命。汉灵帝熹平年间(172年-178年),因为广泛学习旧闻,被公车征拜议郎,与马日磾、蔡邕、卢植、韩说等着作东观,补续《东观汉记》,迁任侍中、京兆尹。光和二年(179年),黄门令王甫教唆宾客勒索敲诈郡国的财物共计七千余万,杨彪揭发了他的行径,并把此事告知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于是上奏灵帝并诛杀了王甫,天下人无不满意。后被征还为侍中﹑五官中郎将,又先后担任颖川﹑南阳太守、侍中、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杨彪代董卓为司空,同年冬,代黄琬为司徒。

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率兵数千人包围皇宫,想要劫持汉献帝前往李傕大营。杨彪对李暹说:“自古以来,帝王没有住在人臣家里的,诸位做事,怎能如此!”李暹说:“将军已经决定了。”于是杨彪随汉献帝出行。不久,汉献帝派杨彪及诸位公卿前往郭汜营劝和,不料郭汜将杨彪和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等人扣留为人质。郭汜又大会公卿,议论责备李傕。杨彪说道:“群臣共斗,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为人质,这可以吗!”郭汜恼怒,想要动手杀之。杨彪说:“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么能独自求生呢!”经中郎将杨密力劝,郭汜才没有加害他。同年,汉献帝东迁,杨彪尽节护主,在最危急的关头,几乎遇害。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杨彪代理尚书令。

建安四年(198年),再拜为太常。建安十年(205年),被罢免。次年,杨彪的爵位被剥夺。杨彪见汉室将衰,于是诈称脚抽筋退居不出。后来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曹操见杨彪问道:“您为什么这么瘦?”杨彪说:“我很惭愧没有金日磾杀子的先见之明,但还怀有老牛舐犊般的关爱。”曹操为之改容。曹丕称帝后,想要让杨彪出任太尉,先让使者告诉杨彪。杨彪说:“我杨彪担任过汉朝的三公,遭到乱世而不能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再去新朝任职?”因而坚决推辞。曹丕拜杨彪为光禄大夫、特进,待以宾客之礼。又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曹丕又在杨府设置行马,安排吏卒,来表示对他的优遇。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寿八十四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修
杨修.jpg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其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连曹操亦曾自叹不如。曹植、曹丕等王子以下都愿意与他交友,例如他曾赠曹丕王髦剑,曹丕对此剑甚感珍惜;而曹植更屡次写信给他。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证(《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每当就植,虑事有缺,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随所问答之,于是教裁出,答已入;操怪其捷,推问,始泄。),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杨修又在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的汉中之战,从暗语“鸡肋”推测曹操有意撤兵,而曹操的确于建安二十四年的夏五月下令放弃汉中,回师长安。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曹植与杨修醉酒擅闯司马门并诽谤曹彰遭人举报,于是曹操借此机会,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而收之,欲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杨修死后,曹操后来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所以曹操赠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杨彪亦万分悲哀痛惜。《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杨修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小说《三国演义》中将杨修描写成恃才傲物,有诗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孚

杨孚.jpg

杨孚,生卒年待考,字孝元,东汉时南海郡番禺漱珠岗下渡头村(今广州市海珠区赤岗街道下渡村)人。

早年致力攻读经史,东汉章帝(76—88)时,参加朝廷的“贤良对策”,获授为议郎。汉和帝时,杨孚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文治;反对贪污,主张廉政,反对破坏儒家的丧礼,主张“三年通丧”。汉和帝曾采纳其“孝治天下”的建议,下诏恢复旧礼,命令“臣民均行三年通丧”。学术方面也颇有成就,着有《异物志》,是中国第一部地区的物产专着,记载了当时岭南物产及风俗。晚年从河南洛阳退休回乡定居,相传其移种到宅前的松树在冬天竟有积雪,百姓认为是其品行感动了上天,尊称他为“南雪先生”,把他的居住地称为“河南”,并沿用至今。现时新港路下渡村有一口杨孚井,纯阳观内有杨孚祠。

相传杨孚曾任“临海太守”,着《临海水土志》。经考证,源自唐代徐坚《初学记》谓杨孚着有《临海水土志》。然浙江临海设郡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已是在杨孚身后百余年的事,如何出任太守?所谓杨孚曾任“临海太守”,“着《临海水土志》”之说,乃是误将东吴沈莹所着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张冠李戴,以讹传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俊

杨俊(?—222年),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

杨俊受学于边让,边让对他十分欣赏和器重。后来战事开始,杨俊认为河内必定会成为战场,于是带老弱及同行百余家到洛阳、密县的山野间避战。后来转到并州避战。

曹操先后任命杨俊为曲梁长、丞相掾属、安陵令、南阳太守等职,又举杨俊茂才,在职期间宣扬道德教化,又建立学校,人人都称赞他。后来又转任征南将军军师。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国后迁中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趁曹操出征而在邺城谋反,杨俊因而弹劾自己,向东汉太子告辞,但他不欲杨俊离开,只贬他为平原太守。后来曹丕代汉称帝,杨俊再任南阳太守。此时散骑常侍王象向曹丕推荐杨俊,但杨俊没有得到重用。

起初,曹操还未决定继任人,而杨俊与曹植交好,曹操询问杨俊意见时,杨俊虽然称曹丕和曹植都各有所长,不相伯仲,但还是称颂曹植。言论被曹丕知道后,曹丕经常因而怨恨杨俊。黄初三年(222年),曹丕车驾驾临宛城,以城中不繁盛为由大怒,将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收监。即使尚书仆射司马懿、散骑常侍王象和荀纬都为杨俊说情,叩头叩至流血,但曹丕十分坚定,不饶恕杨俊,杨俊知道后说:“吾知罪矣。”于是自杀。人们都为他的下场感到痛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艳

杨艳(238年—274年),字琼芝,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太尉杨震幼子杨奉的后裔,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的曾孙女,曹魏通事郎杨炳(杨文宗)之女,母赵氏,为晋武帝司马炎元后,谥号武元皇后。

杨艳姿色美丽、聪慧善书又擅长女红,又曾被善相人貌者预言将来极富贵,因此魏国晋王司马昭闻言后,替王世子司马炎聘娶杨艳为王世子妃。265年(魏元帝咸熙二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称晋武帝,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正月二十七日,册封杨艳为皇后,相当宠爱,她十分专宠,无人能及。杨艳生了三男三女,长子早夭逝,次子司马衷性痴呆,晋武帝欲废之,但杨皇后认为立嗣应该立嫡立长,终使这个痴傻的长子保持太子之位。次子秦王柬有贤名。

泰始十年(274年)杨皇后病危,因此担心晋武帝立胡贵嫔为皇后,便将堂妹杨芷推荐给武帝,希望在自己死后立杨芷为后。杨芷姿色美丽,博得武帝欢心。同年七月六日,杨艳逝世(史称绝于帝膝),葬峻阳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大眼

杨大眼(?—518年),武都(今属甘肃)人,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北魏时期名将。

北魏孝文帝准备南伐,命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杨大眼前往求职,李冲予以拒绝。杨大眼说:“尚书不了解我,让我显示一种技能。”杨大眼便拿出三丈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奔走,绳子被扯得直如箭矢,马匹都赶不上他的速度,看到的人无不惊叹。李冲说:“自一千年以来,没有像这样的超群人才。”于是任命杨大眼为军主。杨大眼环顾同僚们说:“我现在好比是蛟龙得水之时,就此一举使得我以后再难与诸君处同一行列了。”没多久,杨大眼升迁为统军,跟随魏孝文帝征讨于宛、叶、穰、邓、九江、钟离之间,所经历的战斗,无不勇冠六军。

魏宣武帝初年,裴叔业以寿春(今安徽寿县)归降北魏,杨大眼与奚康生等率军马先入寿春接管,因此功被朝廷封为安成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升任直阁将军,很快又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之后,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适逢蛮人首领樊秀安等起兵反抗北魏,宣武帝诏令杨大眼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平。

杨大眼擅骑马,穿着戎装,雄伟挺拔,穿上盔甲,腾挪跳跃,灵活自如,被世人称道。抚巡士兵,称呼如子,看到士兵伤病,时常为之落泪伤心。身为将帅,经常身先士卒,冲突坚固阵地,出入英勇无畏,敌兵碰上他的刀刃者,无不立即身亡。南方敌人前后所派遣的督军将帅,听说对手是杨大眼,军队未渡长江,个个都害怕不已。甚至传闻,淮泗、荆沔一带民间有孩子啼哭的,父母一说“杨大眼至”,全都吓得不敢哭泣。

龙门四品之一《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间(500年—508年),楷书,位于洛阳龙门古阳洞,高126厘米,宽42厘米,所刻文字歌颂杨大眼军功显赫的一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坚
杨坚.jpg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代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公元581年3月4日-公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杨坚是汉族,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已经分裂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国。

杨坚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1日)生于冯翊般若寺,其父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生母吕氏。其妻独孤皇后为北周时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其长女嫁北周宣帝为后,地位显赫。杨坚在北周时曾官拜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后袭父爵柱国,北周武帝时任随州刺史,参加过北周灭北齐之战。

杨坚壮年时曾随北周武帝伐灭北齐统一华北,不久后武帝于宣政元年(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即位。北周宣帝行为乖戾,诛杀元老重臣,将国政交给东宫的旧僚郑译,引起朝野恐慌。579年,传位仅7岁的太子北周静帝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580年)5月11乙未日(6月8日),北周宣帝病逝。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隋文帝在北防突厥(隋与突厥之战)成功后,603年,隋朝击败占据漠北的达头可汗,次年,启民可汗称隋朝皇帝为圣人可汗,南迁的突厥部众成为隋朝的属国。隋文帝为归附的启民可汗率领的突厥人筑金河、定襄二城于河套。

隋文帝代周之后,废除了北周的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了一些州县,裁减冗员,消除了过去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以前选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即分科举士之意。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延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其家属也随营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

北周时的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颎等人在北齐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更定法律,在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这就是《开皇律》。《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简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人人皆有田地耕种,男丁100亩,女子40亩。其中男子会获得20亩永业田和80亩露田。死后要归还八成的土地,两成留给家人。那时侯所有农民 都有经济支柱,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日趋繁盛。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论》中描述隋文帝说:“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

《隋书·帝纪二》评:“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广
杨广.jpg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 一名英,小字阿𡡉,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

隋炀帝在位的十三年间,起初为提升经济发展和民生便利的层次,曾推动各种建筑包括南北隋唐大运河等艰钜工程。一方面这些巨大的工程促进了经济,另一方面也给民生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大运河的修建使百万计的中国劳工伤亡,甚至出现了“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的情况,为隋朝带来不稳定因素。另外,在执行政策的同时,隋炀帝也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珍材异石来犒赏自己。又为求完美,令各地献上特产、奇禽异兽至京,动用了大量的劳役。隋炀帝还遣大军远征高句丽。连年的征战,使百万隋军丧命异国他乡并间接引发隋末民变。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继位之初,征发河南、淮北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宋称汴河),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遣淮南十几万人开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南)入江,又称“山阳渎”。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全长四千多里。运河的两旁开辟了大道,为美化环境和鼓励人民亲近利用,皆种有榆树和柳树,可谓当代良策。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通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自大业元年(605年)起,以六年时间开凿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

大业七年(611年),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随后于大业八年(612年),募集30万人的作战军队攻打高句丽。高句丽全国亦撼动,隋军都认为易如反掌,结果在辽东城和平壤城伤亡惨重,大败而归。次年再度发兵围攻辽东城,但国内杨玄感叛变,隋炀帝不得不中返平乱。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高句丽王高元不敌,只有投降,隋炀帝便班师回朝,耗尽国力,民间烽火遍地,不久灭亡。

隋炀帝除了以帝王身份的从政生涯饱受争议之外,他还是隋唐两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广阔,既有千军万马出征时的雄伟,又能描写夕阳下长江宁静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后,彷佛意识到自己帝王运尽,诗风转变为寂寥多感,主以抒情诗为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国忠
杨国忠.png

杨国忠(?—756年),本名杨钊,蒲州永乐县(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和芮城县)人,唐玄宗时期的权臣。

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同一个曾祖父(另一说同一个祖父)的堂兄。父杨珣,武则天的幸臣张易之,即是杨国忠的舅舅。

天宝初年,其族妹杨氏得宠于唐玄宗,获封贵妃。杨国忠由杨贵妃的显贵而任官,天宝九载(750年)请求改名,玄宗赐名“国忠”,以樗蒲为供奉官,被拔擢为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累迁京兆尹兼兵部侍郎。自请领剑南节度使,俄加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

杨国忠最早与李林甫联手打击旧世族,玄宗如此信任杨国忠,主要是为了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后拜御史大夫,领吏部。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代李林甫为右相兼文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崇元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并身兼四十余职,封魏国公,徙封卫,册拜司空。执政期间,曾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天宝十载(751年)阵亡六万人,结果被打败,南诏投附吐蕃,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杨国忠又命令李宓攻打南诏,结果又遭惨败。两度出兵折损近20万人。

杨国忠不断凭借杨贵妃扩张自己的权力,搜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也不断打击安禄山,他认为安禄山必反,并剥夺其权力,导致安禄山决定提前叛变。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讨伐。潼关本来天险足恃,而杨国忠趣守将哥舒翰出战,进退失措。同年六月,潼关遂陷,哥舒被俘,长安危殆。唐玄宗欲禅让太子,杨国忠大恐,又游说玄宗逃往四川;在逃往四川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途中,将士疲惫饥饿,拒绝继续前进,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鼓动士兵,大将军陈玄礼说:“今日天下崩离、皇上震荡,难道不是杨国忠侵害、剥削民众,导致朝野怨恨,才这样子的吗?如果不杀他以谢天下,怎么塞阻四海人心的怨愤呢?”于是请杀杨家兄弟,杨国忠逃进西门内,诸军士蜂拥而入,争相乱刀砍死。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儿子杨曦等试图逃跑,也被斩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玉环

杨贵妃(719年—756年),号太真,小字玉环,另说小字玉奴。先世唐朝弘农杨氏(出自华阴,或称灵宝),籍贯蒲州永乐(治所在今山西永济),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氏以“杨玄璬长女”的身份受封为寿王妃,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寿王妃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七月(745年),李瑁新娶韦氏。一个月后,杨太真还俗受册封为贵妃。此时杨氏二十六岁,而唐玄宗已六十岁了,这时杨氏反成为李瑁的庶母。宫中呼杨氏为“娘子”,杨贵妃受到的礼数实际上等同于皇后。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宗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爵或赏赐。其堂兄杨国忠为人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义中

三平义中禅师(781年—872年),唐朝佛教禅宗高僧,俗姓杨,咸阳高陵(今陕西西安高陵)人,修道于闽南漳州三平山,人称三平祖师,或作三坪祖师,封号广济大师。

年少聪明好学,“多穷经史,长于周易,博览儒、释诸典,过目不忘。”年十四时,旅经宋州(今河南商丘),投玄用和尚,出家。后参谒百岩怀晖、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和石巩慧藏等名师学法;后在大颠禅师处学禅,并结识韩愈,并与韩愈成为知己。

下山后,其云游福建漳州,在紫芝山半云峰创建寺院,称“三平真院”,宣弘佛法,不但教导乡民佛理,亦亲授医药、农耕之法,甚至传授乡民武艺拳法,以强身健体,故广得乡民爱戴。

845年唐武宗灭佛,禅师为避此法劫,率僧徒居士至三平山九层岩下,创“三平寺”。仍赓续宣扬教义,广度众生。唐宣宗复佛时,敕封为“广济大师”。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旧历十一月初六日,禅师在三平寺圆寂,寿九十二岁。

故涅槃之后,广受漳州民众的奉祀,在福建、台湾等地域都有香火、庙宇。在台湾,南投、竹山、彰化、嘉义等地有主奉禅师的庙宇。禅师也是台南永华宫、屏东慈凤宫屏东市天后宫等庙宇的配祀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行密
杨行密.png

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唐朝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吴国奠基人。

杨行愍原为庐州牙将,中和三年(883)拜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886年,因高骈要求,改名杨行密。

中和五年(885)毕师铎反高骈,召宣歙观察使秦彦助战,高骈向行密求救,未等行密赶到,毕师铎已俘高骈。

杨行密大败毕师铎,毕师铎一气之下杀高骈,行密占领扬州,毕师铎投奔秦宗权部下孙儒,孙儒杀毕师铎并吞并其军队,发兵围攻扬州,欲一举消灭杨行密,将扬州收归己有。行密采谋士袁袭建议,放弃扬州,先退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攻克宣州(今安徽宣城)。龙纪元年(889)拜宣州观察使。

行密据有宣州后,趁势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展,占领苏州、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势力急剧扩大,领地包括了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部分地区。

景福元年(892)取楚州(今江苏淮安)、杨行密的发展,使占有扬州的孙儒受到三面包围,孙儒杀向宣州。行密击溃孙儒,并当众将之斩杀。复入扬州,进淮南节度使。

此后行密又出兵扩大地盘,将淮河以南和长江以东大片领土都纳入自己势力范围,为后来杨吴疆土基本上定型。乾宁二年(895)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

行密为扩大势力范围,乘蔡州四面行营都统朱温忙于对兖州、郓州(治今山东郓城)用兵之机,主动出击作战。攻取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寿州(治今安徽寿县),袭占涟水。又通过对依附于朱温的州县主动出击作战,拓展地盘,阻遏朱温插足淮南,为稳定和发展自己势力创造条件。

乾宁四年(897)宣武节度使朱温大举南侵,行密亲战,先集中自己的精锐主力攻击东边庞师古,朱瑾掘开淮河河堤用水大淹庞师古军队,同时遣朱瑾、张训领兵击败庞师古于清口(今江苏淮安),汴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庞师古阵亡,葛从周逃回。朱温此后即无力南下,此后数十年间,南北遂成分裂之局。

吴越王钱镠派兵攻打行密,兵进苏州。行密命周本御敌,却作战失利,失苏州。行密经过充分准备,派李神福进攻钱镠,于杭州大败钱镠军队并活捉其大将顾全武。经过长期混战,行密在江淮一带立足。

天复二年(902)进中书令、封吴王。天复三年(903年),行密遣李神福击破武昌节度使杜洪于君山(今湖南岳阳)。朱温败于行密后,向东进攻王师范,王师范求救于行密。行密于是年四月遣王茂章领兵出征,六月王茂章击破朱温军队,朱温再不敢对江淮用兵。八月至十二月,宁国节度使田頵与润州团练使安仁义起兵反行密,行密令李神福、台蒙、王茂章等将击溃田頵部于芜湖,广德、黄池(今安徽当涂)、宣州(治今安徽宣城)等地,田頵亡于宣州战场。令王茂章击破安仁义于润州并斩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后行密诈瞎诛杀朱延寿叛逆势力。

天佑二年(905)十一月庚辰(二十六)日(12月24日)吴王杨行密病逝,其子杨渥继立。唐朝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杨行密为政颇能选拔贤才,招集流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在战争的间隙有较大恢复。

大唐衰变后,藩镇割据,诸侯并起。行密在江淮地区举起割据大旗,强力遏止中原军阀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经略淮南过程中,其政治方略、经济措施和军事思想,对五代十国及其后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奠基之吴国,初步实现由藩镇向王国转型,继而,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局面得以实现。

政治上,行密为禅代的南唐国奠定经济文化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原因在于一仍吴旧的南唐是南方最为重要的割据政权,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初步南移实际上是在以南唐为龙头、以吴越和马楚等政权为呼应的统治区域内实现的,这个时期是唐宋之交社会分野的标点,为后来社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前瞻、新鲜的要素。杨行密经略江淮,实为十国第一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业

杨业.jpg

杨业(923年—986年),又名继业,初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人,北宋抗辽名将。以云州观察使判代州,在雍熙北伐中力尽被俘,绝食殉国,追赠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与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三代并称名将,号为“杨家将”。

杨业是麟州新秦的豪强子弟,年少时便擅长骑射,立志成为名将。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年方弱冠的杨业出仕麟州刺史刘崇,授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北京留守兼中书令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杨业效力北汉凡三十年,赐姓刘氏,改名继业,官至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领建雄军节度使,被称为“太原骁将”。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汉,素闻杨业骁勇,便遣使召见,温言抚慰,命其复姓杨氏,单名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还朝后授郑州防御使。

宋太宗认为杨业熟悉边防,不久即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临行前赏赐甚厚。次年(980年),宣徽南院使、开府仪同三司、兼三交都部署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遇辽国应州彰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侍中萧咄李率部南侵,即命杨业率麾下数百骑兵抄小路从背后夹攻,大败辽军,萧咄李死于阵中,应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生擒,缴获大量铠甲马匹。潘美以功封代国公,杨业升云州观察使,仍判代州事。杨业一介降将,未及一年便立功边境,遭到潘美嫉恨,秘密向宋太宗上书进谗。宋太宗眷遇正隆,将谗书封送杨业,以示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兵三路进行北伐,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主将),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都部署(副将),从西路连下云、应、寰、朔四州,因主力东路军战败奉命退还代州。不久,宋太宗命潘美出兵掩护四州百姓内迁,时辽国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彰国军节度使萧挞凛已越过云、应二州攻陷寰州,直逼朔州。出兵前,杨业建议说:“现在辽军锐气正盛,最好避免与之决战。朝廷目的在于取得数州百姓,我们应当从大石路出兵应州(示意切断辽军后路),出发之前派人悄悄通知云州百姓先南下(到应州),如果辽军回应州保护后路,则朔州百姓立即南下石碣谷(撤往代州),派强弩千人守住谷口,再派骑兵作为机动部队居中救援,(而我军在应州与辽军相持,辽军也不敢越过我军袭取云州、应州撤退的百姓)这是保护三州百姓的万全之策。”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云应路行营兵马都监(监军)王侁立即反对,要求从西边往朔州寻求与辽军进行主力决战,另一监军(史书未载其差遣,可能是云应路行营兵马副都监)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也赞成王侁的提议。杨业力执不可,受到王侁讥讽:“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逗留不进,莫非有他意?”杨业本是降将,最忌讳别人说他有二心,为明心志自请为先锋出战。

宋军抵达朔州陈家谷,辽军也已赶到附近。杨业敦请主将潘美在陈家谷口布阵,自己作为先锋继续前进。辽军主将山西诸路兵马都统耶律斜轸派副将山西兵马副部署萧挞凛设伏,自己与杨业交战后假装败退,杨业中伏大败。监军王侁派人在高台眺望战况,看到杨业追击辽军,便率兵前去争功,潘美不能阻止王侁,于是一起沿着河边行军二十里,得知杨业战败后又立即撤退而不救援。杨业杀出重围后且战且退,到达陈家谷口只剩淄州刺史王贵和儿子杨延玉等残部百余人,发现潘美已经撤退,伤心欲绝,对部下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俱死无益,可归报天子。”但大家都慷慨赴死,无人逃难。杨业藏匿于树林中,被右皮室(辽军精锐部队名)详稳(部队主官名)耶律奚底射中,坠马被擒。辽军主将耶律斜轸责骂杨业擅开边衅,杨业但称有死而已,又叹息说:“受皇帝厚恩,本想立功边境以报答,却受奸臣逼迫而战败,无颜苟活人世。”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宋太宗闻讯后震悼,将潘美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王侁、刘文裕除名(削去官籍),王侁配隶金州,刘文裕配隶登州;赠杨业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疋,粟千硕;以其子供奉官杨延昭(时名杨延朗)为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

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时
杨时.png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先生,世居福建将乐县龟山下。中国北宋洛学大家,世称“杨龟山”,以道学闻名,时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

杨时为神童,幼读佛学,少年攻儒学,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调汀州司户参军,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杨时二十九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后杨时又从师程颢之弟程颐,杨时与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宋史·杨时传》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是“程门立雪”的典故由来。

杨时继承二程思想,提倡由诚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选择在福建武夷山传播理学,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政和五年(1115年)往无锡,在东门内七箭河畔,南临清河,搭建东林书院,教学长达十八年。

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濂学”、“洛学”、“关学”,并称为“闽学”。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李纲有诗赞杨时:“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绍兴五年(1135年)病死,谥文靖,葬于将乐鸟石山麓,墓碑书:“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着有《二程粹言》、《龟山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士奇
杨士奇.png

杨士奇(1366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与杨荣、杨溥合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杨士奇自幼家贫勤学,1399年由王叔英引荐,入翰林院,充编纂官,参与修《太祖实录》。明成祖永乐初年开文渊阁,士奇与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

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帝曾问他太子为什么迟缓迎驾,他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有耽误,皆属臣等之罪。”分担太子迟缓迎驾的责任而下锦衣卫狱,太子得以保全,士奇不久获释。仁宗即位后,擢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升为少保,再升为少傅,英宗年间升为少师。从成祖至英宗年间,与杨溥、杨荣于文渊阁任事达四十年,史称“三杨入阁”。

其间力主终止交址军事,请免赋薪、减官田,史称“仁宣之治”。知人善任,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

正统九年,其子杨稷因杀人,“横虐数十事”,下狱,当时王振专权,士奇不能救,忧虑而死。葬于今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诏赠左柱国太师,卒谥文贞。

杨士奇曾经参与编撰《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三朝圣谕录》等,并着有《东里文集》。

桂萼《哈密疏》评:“杨士奇援汉弃珠厓例弃之,乃陋儒当权,上下安定,货赂公行,纪纲不振,举版图十郡之地,弃置不宁,盖若考作室乃不肯堂者也。杨士奇者,太宗皇帝罪人也,又足法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荣
杨荣.png

杨荣(1371年—1440年),原名子荣,字勉仁,号东杨,谥文敏,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共称“三杨”,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建文二年(1400),杨荣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杨荣建议朱棣先谒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后即位,朱棣欣然采纳。朱棣即位后,从翰林院中选用杨士奇、解缙等人与杨荣一起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朱棣自然对其格外宠爱,亲自将其名由杨子荣改为杨荣。朱棣不苟言笑,与大臣们讨论事情,议而不决之时,脸色更是难看,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每当此时,杨荣便大显身手,三言两语便令“龙颜”大悦了。

杨荣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在于谋划边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朱棣即位后,蒙古三部虽然处在分裂仇杀之中,却并未归附明朝。为了解决蒙古问题,朱棣一方面直接针对蒙古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着力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营,形成控制蒙古地区的一把钳子。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杨荣先后被派往甘肃和宁夏。杨荣克尽职守,详细地了解山川形势、军事配备、军民士气、城堡建设,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及对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励并加以采纳。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死,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太皇太后张氏精明能干,委政“三杨”,杨荣在老迈之年,仍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正统三年(1438)晋升少师头衔。由于王振的崛起,杨荣受到攻击。正统五年(1440),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敏。

杨荣为四朝元老,能谋善断。因进谏有方、处事大体,所以恩宠能够始终不变。其担任《明太祖实录》的重修以及《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裁官。此外,其还着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杨溥
杨溥.jpg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杨溥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元年,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中庚辰科进士二甲十八名,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

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

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同请开经筵,在选择讲官时候,必须是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并且上奏请谨慎选择宫中内臣,太皇太后见奏后大喜。

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溥晋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又因为继杨士奇、杨荣二十年后入内阁,于是三人共称“三杨”。正统六年,请求归乡省墓。当时,宦官王振尚未敢蛮横,天下清平,朝廷无失政,三杨的美名也传至朝廷内外。然而,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内阁中的新人马愉、高谷、曹鼐都为后进之人,杨溥日益被孤立,王振却更加干预朝政。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赠太子太师,谥文定。

三年后,王振诱导年幼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变中被也先俘获,明朝朝野陷入混乱。当时人们追思若三杨尚在,肯定不会走到那一地步了。

0.1489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