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第一节 郡 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原指郡中显贵的氏族,后来泛指郡中有声望的氏族。

郡望形成后因氏族迁徙无常,即使远离祖居地,但仍以祖居地郡名自称,以示祖籍和所属宗支。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二节 堂 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郑武公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郑氏总堂号为,荥阳堂


郑氏各地分支堂号:

山东高密郑氏著经堂、通德堂、书带堂、带草堂均系郑玄后裔

江南郑氏夹祭均堂均系郑樵后裔

无锡郑氏书带草堂

鄞县郑氏树德堂

溧水郑氏启仕堂

章溪郑氏宏德堂

丹阳郑氏孝义堂

殷湾郑氏继序堂

兰陵郑氏敦睦堂

勤县郑工庆袭槐堂

古瑶郑氏孔安堂

韩岭郑氏崇德堂

扶风郑氏仁本堂

慈溪郑氏礼本堂

鲁东郑氏济美堂

灌浦郑氏复训堂

萧山郑氏永思堂

绍兴郑氏立本堂

蛟川郑氏通德堂

五房郑氏贻清堂

天封里郑氏承志堂

上虞郑氏孝义堂

桐城郑氏治端堂

前绪郑氏南湖堂

桐西郑氏松茂堂

怀宁郑氏笃庆堂

桐城里郑氏清松茂堂

东莞郑金工青云堂

怀宁西郑氏礼义堂

广州市郑氏德善堂

贵池郑氏正德堂

陆丰郑氏世德堂

霍丘郑氏书带堂

陆丰乡郑氏郑君堂

怀宁郑氏崇让堂

洪洞郑氏菊园堂

歙县郑氏惟德依堂

广西郑氏仁和堂

金寨郑氏尚庆堂

金寨山里郑氏东里堂

邯郸郑氏德安堂

鹿邑郑氏桓兴堂

永春郑氏仁德堂

新密郑氏务本堂

东山郑氏祥瑞堂

新密乡郑氏奠邑堂

上杭郑氏荥阳堂

山西郑氏馀庆堂谱存美国为雍睦堂

漳州郑氏四乳堂

莆田郑氏夹祭堂

象湖郑氏思故堂

鹤浦郑氏书带草堂

缙云郑氏怀念堂分支名为樵脐堂去美国分支为来禄堂

德化郑氏光裕堂

闽粤郑氏明德堂

沙市郑氏三秀堂

甘肃郑氏正义堂

通山郑氏翼经堂

陕西郑氏受封堂号另一支名为赐禄堂

中山郑氏荣远堂

衡山郑氏荥阳堂

荔城郑氏夹祭草堂

潜江郑氏纪念堂

天津郑氏广惠堂

岭南郑氏延庆堂

阜阳郑氏通德堂

沐川郑氏夹祭堂

颍上郑氏书带草堂

金厢郑氏德兴堂

阜南郑氏书带草堂

德化郑氏大兴堂

五河郑氏书带草堂

济南郑氏念儒堂

金鼓郑氏崇让堂

华县郑氏立国堂

合肥南郑氏东里堂

开封郑氏元兴堂

江南古民居郑氏垂裕堂

深圳郑氏有七支是为:胜举堂、约礼堂、观稼堂、留耕堂、注释堂、裕昆堂、荣荣堂

台北市郑氏飘海堂

台南市郑氏木帆堂

另外山东泰安有青年郑系郑国门下,山西洪洞有犁面郑系郑德门下,湖北有八块铁锅郑氏生活经验郑斗公门下

还有郑侠公字介夫后裔名为上下郑。

广西北流郑氏禄田堂

明谟堂世家

常岗郑氏忠厚堂

天柱山白云堂

商城会议堂

开顺闻氏忠德堂

义门堂世家

陈淋郑氏清廉堂

书香堂世家

大桥郑氏五福堂

以上资料在清朝中期有郑氏分支堂号77支,此次所统计资料为95支。

   

注:1.青牛郑系战国时期孙膑从齐国被庞涓所骗到魏国致残后,多方得救,又回齐国因布阵取胜后赠郑氏青牛一头故而青年郑。

2.犁西郑是兄弟二人分居两地,故将犁面各分一半,因无文化节故用实物纪念依据。

3.八块锅郑是因徙民分故将烧饭锅分成八块兄弟八人每人一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三节 堂 联


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号为司农。(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系出荥阳。(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朝经学大师。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声响蓬莱。(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乞巧采娘。(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

尚书世禄;通德名门。(上联典自东汉郑均,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

鄢陵世泽;心史家声。(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司农家声。(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上联典出唐朝郑虔,诗书画,号称“三绝”。下联典出南宋郑樵,著《通志》。)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全联典出清朝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此联为清朝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

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

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上联典出西汉郑崇,为尚书仆射。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朝郑燮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下联典指明朝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学传北海集大成。(上联典出西汉郑吉,为安远侯。下联典出东汉郑玄,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

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友出张际之上;文章接吴宋以来。(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灞桥风雪,诗思清新。(上联典出周朝郑丹。下联典出唐朝郑繁,为诗人。)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全联典出宋朝郑侠,曾以图谏神宗。)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犹是三朝旧绪;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瑄鹰奕叶新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指唐朝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

0.1741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