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公元1827---1909年),字樊臣,号哲生,别号澹静老人。著名清朝末期改良派大臣。孙家鼐曾在院试中举而南闱不策,公元1859年中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入直上书房,公元1864年孙家鼐任湖北学政。公元1878年官至毓庆官行走,侍读光绪皇帝。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公元1890年授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朝议主战,孙家鼐力谏"衅不可启"。主张忍让屈和,后提出变法自强,主张注重科学,兴实业,办学堂的主张。公元1864年孙家鼐参与强学会,强学会改为官书局,奉命主其事,孙家鼐曾与马吉森合在安阳创办广益纱厂,令其侄孙多林在沪创办阜丰面粉厂,并投资兴办启新水泥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官矿公司等。
公元1898年孙家鼐奉命主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慈禧皇太后"废帝立储"后,孙家鼐藉养病请退。后起任礼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武英殿充学务大臣。
1906年孙家鼐任资政院总裁,1908年被赏太子太傅,逝世后谥号"文正公"。
孙眉:(公元1854---1915年),字德彰,号寿屏,孙中山兄长,广东中山翠亨村人,著名近代实业家。孙眉是孙达成的长子。据传,孙眉体格健壮,力大无比,两牛相斗,他能把牛分开,一个人能打十几个土人,因此人称"生张飞"。
公元1869年孙眉十六岁那年,由于家贫,他就到离翠亨不远的南朗的地主程名桂家做长工,孙眉做长工两年后的一天,原在崖口村居住的母舅杨文纳从檀香山经商回国,孙达成觉得家里穷,就叫儿子到檀香山去谋生,公元1871年,十八岁的孙眉辞别父母,跟母舅杨文纳前往檀香山。他初到檀香山,和同乡郑强一起在当地华侨的菜园里工作,他起早摸黑,埋头苦干。后来,他在母舅杨文纳的帮助下,用积蓄下来的钱与人合伙依法向当地政府领地开垦,自已种植水稻。孙眉经过多年的艰辛创业,经营的农牧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至公元1875年前后,他已领有土地约六千英亩,雇工一百多人,他为人豪爽,疏财仗义,处事果断,而且识大体顾大局,深受当地社会人士的尊敬,无形中成为一方领袖,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大家都尊称他为"茂宜王"。这时,孙眉的父母一再来信催促他回乡娶妻结婚,于是在公元1877年夏天,孙眉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在乡期间,孙眉一方面奉父母之命,和邻近的崖口乡姓谭的女子结婚,另一方面在家乡招募一些人到檀香山做工,此时的孙眉,不但腰缠万贯,而且阅历丰富,又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较之往日判若两人。他还在翠亨山附近创设了移民事务所,与人合股接管航海巨船一艘,作为移民之用,一时应招者数百人,一起乘船前往檀香做工。当时还在村垫读书的孙中山,虽年仅十二岁,但当时他听到大哥介绍檀香山的情况后,十分羡慕,出国的愿望较之以前读了大哥来信时更加强烈了。
孙眉在故乡住了三个多月,对久别的胞弟孙中山有了新的了解,公元1878年4月孙眉安排友人郑强回国,准备迎接他的双亲携弟孙中山前往檀香山生活,但父亲孙达成无意远行,倒是母亲杨太夫人很想去檀香山看看儿子孙眉及他的成功事业。一心想出洋的孙中山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但父亲开始并不赞成。孙达成反对幼子孙中山出洋是有道理的,一是他的两位胞弟学成、观成都在年轻时因外出谋生而客死异乡,他自然担心幼子也会重蹈覆辙;二是他有三个儿子德祜六岁夭折,长子孙眉自幼荒废学业,因而他自然把希望寄托在聪明、活泼的幼子孙中山身上了。后来孙成达看到孙中山执意要去,又有母亲带他一同前往,所以还是同意了。孙中山一行先到香港,于公元1878年5月2日乘招商局轮船"广大"号,经过二十五天航程才到檀香山。孙眉叫胞弟到檀香山来,初衷是希望孙中山将来能继承自已的事业,在商界飞黄腾达。所以,他在孙中山来后不久,就安排胞弟到自已在茄荷勒埠商店学做生意,学记账、珠算,还学习当地人的方言,但不久,孙眉发现孙中山对于做生意毫无兴趣,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有志于读书,对此,孙眉不仅没责怪胞弟,而且改变原来的主意,欣然送孙中山入学,公元1879年9月下旬,孙中山进入檀香正埠一所有名的男子寄宿中学意奥兰尼校读书。
据说,孙中山初入校时,孙眉的经济并不十分宽裕,为了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孙中山有一段时间只得半工半读,课余充任校中杂役。随着孙眉事业的不断成功,孙中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就得到大哥的源源供给了。孙中山一生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那"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是在这时萌发的。在那些年中,孙眉对胞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每逢佳节,他常邀孙中山及学友到怒安街自已的店中欢聚。孙中山没有辜负大哥对自已的一片厚望,公元1882年7月27日毕业于意奥兰尼学校,获得优异成绩,由夏威王颁予奖品。最高兴的还是孙眉,他不仅决定将自已的部分财产划归胞弟名下,还特地设宴招待牧师和侨胞。公元1883年7月孙中山离开檀香山回国,公元1885年5月26日,孙中山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同县商卢耀显的女儿卢慕贞结婚。次年夏天,在结束中学课程后,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校读书,1887年他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1887年冬,父亲孙达成病重,孙中山从香港返乡,服待病榻上的父亲,端茶递药,倍加照料。不久,大哥孙眉从檀香山风尘仆仆地赶回故乡,兄弟俩一起为父亲奉侍汤药。公元1888年3月23日(一说24日)孙达成病逝。孙眉在服待父亲的那段日子里,看到孙中山学业进步,非常高兴,孙眉向胞弟许诺:"只要专心求学,你今所需的学习费用,统统由我负责包下。"从此孙眉源源不断寄钱回国,支持孙中山读书。1892年7月孙中山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期间,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逐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没落,这是他革命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孙中山第一次远离故乡来到夏威夷时,孙眉扮演了长兄为父的角色,为胞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后,他又是尽全力给予胞弟经济上最大支持的人。有人把孙眉誉为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的"财政部长"。
公元1894年6月孙中山在天津欲上书李鸿章,虽未蒙李鸿章接见.但获得出国护照。这年10月孙中山在郑观应的帮助下,从上海启程,经日本赴檀香山。他这次赴檀香山的目的是为了"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孙中山到檀香山时,孙眉正患毒疮,痛苦异常,孙中山立即为他医治,由于孙中山医术高明,孙眉手术后解除了病痛,甚感满意。当他听了胞弟来檀香山的意图,立即表示鼎力帮助,并赞成他的反清革命行动。在孙中山筹组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活动中,孙眉毅然划拨一部分财产来支援,同时还分别致函檀香山的亲友,介绍他们与孙中山相识。鼓动他们加入兴中会,并协助筹集经费。
公元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由檀香山到香港,准备策划反清武装起义。2月21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修订了《兴中会章程》。公元1895年10月26日第一次武装起义即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横滨剪掉发辫,改着西装,以示革命决心。并组织横滨兴中会。接着,孙中山到檀香山,向大哥孙眉报告广州起义失败的经过。孙眉紧握着胞弟的手说:"不要紧,认准了就应干到底,义无反顾"。孙眉丝毫没有加以责备,更没有提及自已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时,孙中山同乡、兴中会会员陆灿护送杨太夫人、卢慕贞及孙科等到檀香山,与孙眉共同生活,这样就解除了孙中山的后顾之忧,使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反清革命之中。
公元1899年夏秋之交,经过多次协商,以孙中山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两派在日本横滨形成一个合并的初步方案,由孙中山任会长。梁启超任副会长,然而,康有为获悉学生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之事,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携款赴日本,勒令梁启超立即赴檀香山,开办保皇会。梁启超深感师命不可违。临行前,特约孙中山密谈,假惺惺地一再表示"合作到底、至死不渝"。孙中山没有识破梁启超的用心,当即向大哥孙眉及其他朋友写介绍信。公元1899年11月梁起超手持孙中山的信到达檀香山。当梁启超看到孙眉经营的牧场规模宏大,敬佩之心溢于言表,他抚着孙眉的肩背,恭维地说:"人称君为茂宜王今乃名不虚传。"为人正直憨厚的孙眉听了梁启超的这番话十分高兴。梁启超见时机已到,便乘机向他游说组织保皇会的宗旨:"名为保皇,实则革命,这与令弟的宗旨实属殊途同归。"孙眉听了以为梁启超成立保皇会已得到孙中山同意,于是概允竭力帮助梁启超玉成其事。梁启超深知人心可用,便加入致公党,在华侨中打着"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幌子,以"拥护清帝变汉维新,足以保护海外侨民权利"蛊惑人心。孙眉和兴中会会员以及广大华侨信以为真,纷纷加入保皇会。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檀香山的兴中会会员大多变成保皇会会员,原来革命派的阵地一夜之间变成了保皇派的地盘。
1900年后,梁启超在檀香山欺瞒敛财的劣迹被人揭露。孙中山十分气愤地写信责备梁启超失信背约。这时,檀香山的兴中会会员大多数都深悔前误,有的甚至对孙中山介绍梁启超来檀颇有微词。对此,孙眉十分懊悔。孙中山深感檀香山的"华侨误入保皇党者颇众,故保皇势力盛极一时",尤其是大哥也误信加入,心情十分焦急,于是,在1903年秋孙中山从日本到檀香山,奔走演讲,揭露梁启超所鼓吹的"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谬论,号召侨胞"毋惑保皇,奋起革命"。然而,保皇党机关报《新中国》竞刊文极力抵毁革命,大肆攻击孙中山。
孙中山把兴中会会员程蔚南主力的《檀香山新报》改组为党报,亲自撰写论文,向保皇派展开论战,通过一番激烈的较量,革命党的力量重新在檀香山确立地位,广大华桥终于明白保皇与革命是两回事,误入保皇党者纷纷退出。孙中山在檀香山深得大哥孙眉的鼓励和支持,更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孙眉经过误入保皇会的教训,革命警惕性大大提高。
孙眉认为孙中山反清革命收效甚微的关键在于他没有参加革命的源流组织洪门。那时美洲的华侨为了保障自已的生存与权益,纷纷加入洪门,可谓十之八九,当孙中山准备赴美洲,发动华侨并加强同保皇党斗争时,孙眉和他的母舅杨文纳都力劝孙中山加洪门组织,以壮大革命力量。
1904年3月孙中山到达美国的旧金山。1904---1905年,美国管辖下的夏威夷政府颂布新的租地条例,严重损害了旧租地者的利益。孙眉为此聘请律师抗争,然而这场诉讼旷日持久,直至1907年春才由法院判决,结果旧租地者败诉,孙眉不得不把部分产业折抵讼费,而且祸不单行,茂宜岛的农牧场用地被当局无理收回,经济损失惨重,孙眉接连遭到打击,经济状况日绌,被迫在1906年宣布破产。考虑到今后能对胞弟的反清革命有更多的帮助,他毅然决定结束在檀香山经营了数十年的事业,返回檀香山把留在那里的杨太夫人,弟媳卢慕贞及女儿等移居香港九龙。
孙谏声:(公元1883---1911年)山东诸城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
孙谏声于1900年进入山东武备学校。先后学习雷电、测绘两科。历时六载。1906年孙谏声任营口标学校讲席,携家眷前往,1908年由于其组织铁血会,被学校侦知,欲逮捕他,孙谏声只好躲避到沈阳,在清军十二镇陈统麾下做幕客。
辛亥武昌起义后,孙谏声和胡鄂公等人密谋在北方举义响应革命。1911年11月14日孙谏声会同清军七十九标在滦州起义,被客举为财政部长。不久,起义失败,孙谏声被俘牺牲,逝世后还被清军剖腹取心。
孙宝琦:(公元1867---1931年),字幕韩,浙江杭州人。著名清末民初外交家。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起,历任补候直隶道台、军机处官报局局长、驻法公使等职。1906年调任军机大臣,旋任驻德公使。
1909年回国,任津浦路公办,后升山东巡抚。武昌起义后,一度宣布山东独立,任都督。1913年9月任外交总长,次年代国务总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即辞职,次年出任审计局长,此后历任财政总长兼盐署督办,经济调查总裁等。1924年任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任内与前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向德国索赔成功,后任汉冶萍钢铁公司及招商局董事长,中法大学董事长。
孙科:(公元1891---1973年),字哲生,孙中山之子,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行政院院长。
孙科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农历10月20日生,1895年随祖母移居美国檀香山,先后入檀岛中学、加州大学学习,19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次年回国到广州任大元帅府秘书。
1918---1920年孙科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英文《广州时报》编辑。1921年任广州市市长兼治河督办。1922年秋奉孙中山之命赴香港组织机关筹款策应讨伐陈炯明。次年2月再任广州市市长,10月参加筹备国民党改组事宜,被指定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党纲章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孙科主持广州特别党部工作。6月同黄季陆提出"弹劾共产党案"。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任政府委员。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5月第三次任广州市市长一度任广州国民政府交通部长,1927年3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等职。7月追随汪精卫清除共产党人。1928年1月与胡汉民:伍朝枢到英、德等国考察政治、经济、之后起草了《中国国民党训政大纲》协助制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同年10月任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长、考试院副院长。1931年2月在蒋中正与胡汉民的权力之争中,孙站在拥胡派一边反对蒋中正扣留胡汉民。5月赴广州参加"非常会议",任广东国民政府常务员。"九一八"事变后宁奥合作,孙科出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未久,即因财政困难被迫下台。1932年冬出任立法院院长,不久又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与李烈钧等中央委员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36年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任会长,次年与宋庆龄等倡议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入川,孙科继续任立法院院长,曾以蒋中正特使身份赴莫斯科同前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商务条约》,并争取其他国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同情和支援。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同中共代表等共同通过五项协议,但随后又支持蒋中正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1947年4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5月再次任立法院院长。1948年11月,在国民政府全面崩溃前夕,孙科按蒋中正的旨意出任行政院长。1949年初把行政院迁到广州,拒绝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和谈条件。同年3月辞职,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4年由美国到台湾省,次年任"总统府"高级咨议,1966年任考试院院长。孙科于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终年八十三岁。
孙大中: (公元1932---1997年),山东威海。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大中院士1932年6月20日生于威海,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解放不久,随经商的父亲到香港,就读于香港华南中学。返回内地后入南开中学学习,在地理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其间曾先后加入母校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别从师前苏联专家拉迪什教授和郭承基教授进修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1958年底晋升为讲师。1964年调到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残酷迫害。彻底平反后,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层构造研究室副主任、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等职。1991年获地矿部首批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持所务工作。1997年5月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孙大中院士生前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协广东省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以来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和第三十四届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通讯委员、投票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17项"元古地球化学"中国工作组副组长、太平洋科协中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一任会长。
孙大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家。他为我国的前寒武纪地质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四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和他个人历尽了风雨坎坷,但他报效祖国的热忱不变。追求科学真谛矢志不移,好学、善思、勤奋使他在前寒武纪地质科研领域多有建树。辛勤耕耘的收获聚成7部专著(合著),约一百二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项共八次。
孙羲:(公元1914年---今),别名师贤,安徽安庆人。著名农业化学家。
孙羲1914年3月7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县,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并读完初中。高中时,他先就读芜湖高中,后进入上海惠灵中学,并跳班提前一年毕业。他在上海耳闻目睹殖民主义分子在我国领地上为所欲为、肆行无忌、深感痛心,遂矢志努力学习,走"科学教国"之路。1931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植物系学习,当时农学院缺乏基础课教师,便去理学院选修生物化学,这为他以后研究农业化学打下扎实的基础。1935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浙江大学代办的高级农校担任教员,进入浙江大学代办高级农校任教员。1937年转入浙江省土壤研究所任技术员,同年,开始了全国的抗日战争。11月研究所解散,他离开杭州来到成都,在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3年进入成都川康农工学校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经常飞到成都投掷燃烧弹,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杭州,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并代理农业化学系主任,常参加浙江大学校务会议,时有机会与竺可桢校长一起开会讨论和接触,长期接受竺可桢实事求事,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的科学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理想的熏陶,正是这种精神风范鼓舞着他树立为我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浙江农学院教授,1952年被聘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57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并被教育部评为较好教材,以后陆续主编和编写了十部教材和专著,为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