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城东南4公里元固乡西屯庄村西北。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建立了保护标志并划定了保护区。
平原君墓区南北长120米,东西阔为70米,占地面积12.6亩。自南向北序:山门殿;赵武灵王殿;赵惠文王殿;平原君赵胜殿;张懋忠所书“赵平原君墓”碑。 东侧殿: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殿 。西侧为赵文化陈列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墓, 位于陕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 ,灵丘县名由此而来,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方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 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84年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经重修牌楼、墓丘后,武灵墓更显得气势宏伟,巍峨壮观,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面的广场名为武灵广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秦公一号大墓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3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凤翔境内,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畤原。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如今的墓址旁建有秦公大墓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农民创办的博物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赵妃墓
赵妃墓,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墓西侧140米处,赵氏生前是潞王的“随封侍媵”,死后才追封为次妃,她比潞王小两岁,但比潞王早死了十三年,赵氏聪明、美丽、善良,倍受潞王恩宠,因此死后潞王竟冒犯“天规”,超越规制为次妃建造陵墓,而且同潞王墓并肩而立,共枕一山,同蹬一水,这在中国帝王陵墓建筑史上确属罕见。
近四百年来,潞简王陵以其独特的旖旎风光,雄伟的古代建筑,精美绝伦的石刻艺术,扑朔迷离的神奇传说,吸引着四方游客纷沓而来,古人曾作诗赞:“古殿空山裹,名玉有旧茔”,“秦陵和汉寝,不及此幽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赵孟頫墓
赵孟頫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戏台山南。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谥文敏,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朝宗室,元代著名书画家,工书法,擅绘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创立元代画风,精诗文、篆刻。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以及政治家。在宋代文坛上非常出名。
其妻管道升(1262年—1319年),字仲姬、德清人,元代画家。据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赵孟頫墓在德清县北东衡里”。原墓有圆形墓丘及墓碑,后圮,仅存石马一匹。1992年在距地表深1.5处,发现长3米、宽2.6米石板双室墓和宽11米夯筑神道,在距墓约30米神道两则,出土石翁仲2尊,高2.2米、宽0.8米;石马2匹,通长2.7米、高1.5米,均系太湖石质,雕琢精工。1993年墓地重新修复,现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为平台,上坚墓碑,平台拾级而下接神道,神道两侧无题石马、石翁仲。据史料载,赵孟頫与其妻管氏合葬于此地。 为德清著名旅游景点。
1993年墓地经重新修复后面积达3000平方米,依山而筑,面南向,神道两侧立有石马、石翁仲。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西汉南越王(赵眜)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赵眜,在《史记》称为赵胡,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孙子,号称“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于今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 ,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宽 12.5米,长10.85米。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置猪、牛、羊三牲。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共千余件(套),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陵墓及部分珍贵文物作较详细的介绍。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铜屏风构件5件》”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永昌陵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军营--洛阳夹马营,即洛阳东关火烧街,也就是今天的爽明街。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视。开宝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嬉戏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指着一处地方对随从人员说:“我幼时有一心爱玩具小石马,后来把它埋藏在这里,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说罢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马。赵匡胤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祭奠赵弘殷死后,原葬于开封东南隅,赵匡胤即帝位后,于963年迁葬于巩县西南40里的訾乡邓封村,即今西村乡常封村西约二里许的“永安陵”,它的西偏北400米处,即是“永昌陵”。
祭毕,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他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于是,他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给山陵拟了名称--永昌。这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在京城(今开封市)皇宫的万岁殿中死去,年50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