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睦邓家围垅屋
尚睦邓家围垅屋位于江西省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又称三立堂、邓纯雅公祠、邓家大屋、邓家老屋,是一处融合了客家土楼与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客家聚族围屋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尚睦邓家围垅屋的起源要从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兴盛说起。据《邓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邓氏先人邓廷焕携子邓勋从广东嘉庆州(今梅州)迁居于分宜白田村,并在袁河两岸做油生意发家致富。邓廷焕过世后,邓勋携三子邓成章、邓锦皋、邓锦彪从白田迁居尚睦,继续做油生意。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邓勋第三子邓锦彪以三兄弟的名义建造邓家大屋,因邓锦皋早年去世,邓成章此时也已56岁,三兄弟又未分家,因此一切事务都由老三邓锦彪操持。
起初只建了三进房屋,取名三立堂,寓意三兄弟事业有成、卓立天下。后为防盗,加盖了围墙。围墙建成后,又沿围墙顺势而建大小不一的住房、浴室、柴房、龙厅楼和槽门,共有房99间,故又叫尚睦百间屋。
为纪念死去的父亲,邓锦彪兄弟在槽门外仿照当地祠堂的建筑风格兴建了一座门楼,并在槽门上挂“邓纯雅公祠”匾额。至此,邓家围屋形成现有的规模,共历时14年之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家大院
邓家大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境内大河江村,属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群落。该邓姓古民居群落坐落在约1平方公里的一片平地山,在群山环抱之中,清一色的明、清建筑风格,其建筑面积约在12000平方米左右,且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邓氏古民居群落现有人口685人。村后是“永(湖南永州)连(广东连州)公路”,村前是一大片稻田,秦始皇开辟的“秦驰古道(俗称两广挑盐大路)”从村中央穿过贯通南北。
据了解,邓家大院的主人邓氏太公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县迁来大河江居住。邓家大院古民居群落由5个大院落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鹅卵石道路相连,院落旁边都建有池塘。
院落的设计和建筑模式基本相同,都是“三正堂”式,砖木结构,外砌青砖白灰墙,墙面高大封顶,具有很强的防火及避风遮雨功能。打院有天井、三级台阶,堂前有照壁,左右为居室,中间堂屋设有神龛,院内各房道路由清一色的青石连接,房内外全部用青石铺地。
另外,村中还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墓,以及一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城隍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演达故居
邓演达故居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三栋镇鹿颈村。邓演达在此渡过他的童年时代。1985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为第四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因年久失修,于1986年重建。建筑为砖木结构,六间两厅,面积共189平方米。正门额上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书题的“邓演达故居”五字。
邓演达(1895年—1931年),字择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先后任粤军第一师独立营营长、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湖北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发故居
邓发故居位于广东云浮市云城街道办城西榃石塘村,村东50米处公路旁,建有“邓发烈士故居”牌坊。故居于清光绪年间建,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坐北向南,泥砖瓦木结构,面积127.8平方米。曾按原状进行多次维修,197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政府拨款重修,同时建成革命烈士纪念馆,并设有展厅展出邓发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遗物,现已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参观瞻仰。邓发故居附近还建起了“邓发纪念小学”和“邓发纪念中学”。
邓发(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小平故居
2001年6月,为了表达对邓小平的无限怀念之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幅员面积29.91平方公里的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其核心区(830亩)为现已建成的邓小平故里景区。景区现有主要景点近20处,如翰林院子、蚕房院子、邓绍昌墓以及邓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砚池、神道碑等景点,充分展示了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活动足迹。
2013年10月11日,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旅游景区,成为四川省第九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的一座普通农家三合院里。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间,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
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层层,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邓小平诞生于故居的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
故居内原设有三个图片展室、七个文物展室。陈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个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中夏故居
邓中夏故居,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距县城约15公里。故居座东南朝西北,主体建筑采用湘南民间四房三间两层砖木结构制式,青砖墙体、青瓦屋面、木板楼阁,建筑面积为132.9平方米。
1894年10月5日,我党重要的创建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就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右厢房前间为邓中夏父母卧室,后间为兄嫂卧室,左厢房前间为叔婶卧室,后间为邓中夏卧室。
故居始建于晚清,1944年国民党中央军将其烧毁,仅剩墙基。1983年,地、县两级拨出专款将故居按原貌修复。修复的故居是湘南民居格调的四垛二层的青砖瓦房,一厅四室,完全保持原有特貌。各住房按原家庭成员居住陈列摆设。在堂屋里,陈列了邓中夏生平事迹介绍和图片资料,还设置了有文物实物的展柜。
1993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写了"邓中夏故居"匾牌。1994年,在邓中夏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湖南省文物局又拨出专款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并将正厅及厢房举办《邓中夏同志生平展览》和复原陈列对外开放。1996年1月4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恩铭烈士故居
邓恩铭烈士故居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荔波,占地面积320多平方米。大门横匾“邓恩铭烈士故居”由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委员长题写。故居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为迎接邓恩铭诞辰110周年,荔波县委县政府再次对该故居进行修缮扩建,扩建后为四排6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可同时容纳250人参观,比原来的130人增加了近一倍。故居内还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
贵州省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拨款在故居右侧修建了“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烈士少年时代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玉首饰、幅符、衣架、马灯、家信等实物,以及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陈列室内,有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颖超纪念馆
邓颖超出生在邕江北岸南宁镇台官邸,并在南宁度过了她难忘的童年时光。为纪念这位优秀的“南宁女儿”,2007年2月4日,在邓颖超同志诞辰103周年纪念日,南宁市委、市政府利用邓颖超出生地北侧的原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内,建成了邓颖超纪念馆,位于邓颖超故居对面。2010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展厅约1200平方米,按原了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办公室场景布置。纪念馆还使用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邓颖超出生地--邕江北岸南宁镇古官邸,其中包括建筑景观、格局、摆设和家具等。
馆内展厅由序厅、南宁女儿、求学任教、革命征程、浓浓乡情、建设祖国、革命伴侣、西花厅岁月、走进永远、书画厅等8个单元10个部分组成,展出邓颖超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200多张以及20余件实物、60多份文献手稿,一些邓颖超生前使用过的印章、衣物、皮箱、手稿等文物在国内还是首次展出。
序厅部分展示了胡锦涛总书记在邓颖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他说“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子恢纪念馆
邓子恢纪念馆,原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中心小学内,2013年搬迁至东肖镇革命基点村后田村后田暴动广场,与毗邻的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火星祠堂、后田暴动纪念馆呈品字形布置,主要展示了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同志生平,是新罗区近年兴建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
邓子恢纪念馆共分二层,一楼为主题展览,分9个部分对邓子恢同志的生平事迹和为党、为人民创立的丰功伟业以及精神风貌,进行全面介绍二楼主要展示邓子恢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期的办公室及卧室、会客室等场景还原,另设立音像多功能厅,通过多媒体展示邓子恢作为一代伟人的精神风貌。
该陈列分9个部分展示了邓子恢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在农业合化方面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重要贡献,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邓宝珊将军纪念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南郭寺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西,始建于1994年,原规划面积12亩,建成主纪念亭一座7间,建筑面积277平方米。1995年被天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按照大力推动特色文化大市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天水市委、市政府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确定为全市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实施。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增加到20亩,总建筑面积1926.13平方米,计划于2011年9月底完成主展区工程并初步对外开放。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人,是民国时期纵横西北几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国军的陆军上将。冯玉祥评价其“智勇兼备,忠诚热毅,在朋友中首屈一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坐落在“邓小平故里”园区内,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遒劲有力、熠熠生辉。它距邓小平同志故居约500米,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由1个序厅,3个展厅,1个电影放映厅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景区。
陈列馆座西向东,一字排开,三个青瓦坡形屋面,三叠三起,一起比一起高,最后耸立起一座丰碑,蕴寓着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
馆内共收集了有关邓小平同志的408幅图片、170件文物、200多件档案文献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
其中,小平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时的工卡、邓小平50年代使用过的印章、毛泽东评价邓小平的手稿、小平1979年访美时美国朋友赠送的牛仔帽、国庆35周年的检阅车、邓小平参加国务活动和视察南方时穿过的服装等许多见证重要历史时刻的文物多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和展出。
陈列馆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全景式地展现了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窑遗址
邓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白杨村大窑店,距内乡县城25公里。邓窑又名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1975年8月被发现。
邓窑遗址为北宋著名瓷窑之一,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积大,遗物丰富。遗存有成堆的窑具、瓷片、残窑壁和烧土块等。
遗址发现的窑具有两类:一类是烧制窑具,有器托、垫饼等;另一类为造型窑具,有蹲狮范、抢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瓷器纹饰丰富多彩,大部分采用凸起的阳纹,题材主要为花卉与水生物两大类。独特的纹饰,图案繁复,勾线生动,在全国现已发掘的瓷器中比较罕见。不仅对研究古代瓷器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该遗址于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城遗址
邓城遗址,春秋时期邓国故都和后来的邓城县治,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北约6公里处团山镇邓城村。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
邓城是春秋时期邓国的故都,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灭邓,邓城又为楚在汉北的要邑。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3150米,现存一般高度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点,高出地面约6米。城垣厚20~3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座城门。城外护城河宽50米左右,现已改为水田。
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城北4公里左右有蔡坡、山湾、团山等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地,“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也分别出土于山湾和蔡坡墓地。
1981年,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家山商周遗址
邓家山商周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霍里镇杨坝村境内邓家山。1985年7月,马鞍山市文物普查队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进行实地考查,采集到许多出土文物标本。同年8月经南京博物院考古部鉴定,确定为殷商至西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985年11月,该遗址被列为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家山,又称邓家坟,由两座东西向的平行土岗组成。土岗高出地面5—10米,南临小河,整个土岗原有面积2万平方米,后因村民取土烧窑,现只剩下5000多平方米。
1985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前往实地考查,从土岗的剖面观测,20厘米的地表耕土层下面即为遗址文化层。文化层层次清晰分明,分为5层,堆积厚度为3米左右,保存完好。
整个遗址土层中包含物十分丰富,形制多样。以陶器为多,有鬲、甗、豆、鼎、簋、匜、盒、罐等残片,还有少量的原始瓷和锛、石斧的残段。陶片上有席纹、绳纹、回纹等印纹和附加堆纹。还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内含有稻壳。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已有相当水平。
邓家山商周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属于长江下游湖熟文化(又叫吴文化)类型。这一发现,不仅弥补了湖熟文化研究资料的不足,而且为研究马鞍山及苏南地区古人类的生活居住习惯、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