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柯氏始祖之一就是姬仲雍(姬虞仲),是古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文王姬昌的叔父、周武王姬发的叔祖,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
待周成王姬诵亲政之年(公元前1097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6年),曾大会诸侯于锡邑柯山(今江苏常州),姬仲雍的后代姬相时为吴国第七代君主,伯爵,当时仕周王室为上大夫,同与其会,当时即指会盟之山为名号,称柯相,史称柯伯相。
吴国传至姬柯相裔孙姬卢(姬虏),他生于周穆王姬满三十三年(公元前990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44年),袭封吴伯,为第九世吴王,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参与诸侯柯山之盛典,规定本氏家族以先祖名号为姓氏,改柯氏,自称柯卢,亦称柯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柯氏至今,史称柯氏正宗。
由于柯卢当时居于考城节孝里(今安徽旌德),西周中期以前皆为吴国济阳邑,因此与同宗的济阳蔡氏共称“济阳衍派”。
姬姓柯氏族人皆尊奉柯卢(柯虏)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姜姓柯氏,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
周庄王姬佗七年(鲁庄公姬同四年,卫黔牟姬留七年,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发动攻击卫国之战,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西南部)。
周庄王八年(齐襄公姜诸儿九年,宋缗公子共三年,鲁庄公姬同五年,陈宣公妫杵臼四年,蔡哀侯姬献舞六年,卫惠公姬朔复位元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被卫国的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逃到了齐国向舅父齐襄公求救。齐襄公遂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
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使之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面对强大的齐国,卫惠公毫无办法,不但自认倒霉,还得感谢齐襄公。
当时,齐襄公将柯邑赐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称柯泽大夫,后迁建邑城于冀鲁豫交界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东北部,其地仍称柯泽,其后裔子孙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至今。柯泽在后来被晋国所夺,至战国时期归于魏国。
姜姓柯氏大多尊奉姜诸儿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柯邑,即柯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邑地名称,即原来是卫国的柯邑,由于当时其地境内有一个大湖,因此又称“柯泽”。
周庄王姬佗七年(鲁庄公姬同四年,卫黔牟姬留七年,公元前690年),柯邑被鲁国强占。
周庄王十二年(鲁庄公姬同九年,齐襄公姜诸儿十三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再次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取了柯邑。
为此,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姬同十年,齐桓公姜小白元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再次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
到了周釐王姬胡齐元年(齐桓公姜小白五年,鲁庄公姬同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亲率大军进攻鲁国,齐军一直攻击到鲁国都城之下,要逼迫鲁庄公签定盟约,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大夫曹刿对鲁庄公说:“齐国进攻我国的军队已到城下。现在大军压境,城池即将被攻破,您不打算保卫鲁国吗?”
面对强大的齐国军队,鲁庄公丧气地说:“唉!那就和齐国签盟约吧。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啊!”
曹刿说:“既然这样,那么由您来应付齐国的君王,由我来对付齐国的臣子。”
到了会盟的时候,两国国君登上了盟坛。当两国宰相正在相互作揖时,曹刿却突然登上盟坛,在坛上手握出鞘的宝剑逼近齐桓公,说:“我们的城池将破,大王您还打算继续进攻吗?”
突然发生这种情况,大家一时都呆住了。齐国宰相管仲赶紧说:“那您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
曹刿说:“希望齐国归还我国汶阳一带的田地。”
管仲就对齐桓公说:“那么您就答应他吧。”于是齐桓公便无奈地答应了曹刿的要求。曹刿在这样的条件下请求结盟,齐桓公就与鲁庄公缔结了盟约,承认了齐桓公的盟主地位。盟书签定之后,曹刿才弃剑离开盟坛而去。
当齐桓公身边的其他臣子醒悟过来后,都纷纷气愤地说:“在这种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这曹刿如此无礼,该视为齐国的仇敌,请求大王您允许我们撕毁已订的盟约,发兵伐曹刿、攻鲁国!”
管仲却在一旁冷静地说道:“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当然是可以背弃的。但作为国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弃已经签定的盟约!那曹刿个人可以视为仇敌,但大王却不能再把鲁国当作敌人。如此一来,咱们的大王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
于是,齐桓公不但没有背弃刚签定的盟约,而且立即下令退军回国。
当天下的诸侯们得知了此事后,皆认为齐桓公是一个言而有信的诸侯,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归顺了齐国。在其后齐桓公所主持的鄄邑之会、幽地会盟等,诸侯们没有不参加的;再主持阳谷之会、贯泽会盟时,就连边地遥远的诸侯国也都赶来参与盟会。如此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但使已经动摇了的东周王朝得以巩固,自己也真正成为第一位春秋霸主。
在史籍《春秋·庄公十三年》中就记载:“公会齐侯盟于柯。”可以这样说:史称“桓公以信而霸”,而当时诸侯们所崇敬的齐桓公之信义,就是从“柯邑之盟”开始建立起来的。
时在柯邑的住民,于“柯邑之盟”颇觉自豪,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柯氏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柯陵,是西周时期郑国的一个邑地名称,故址在化州,即今陕西省的渭南市一带。西周灭亡之后,郑国随周平王东迁,将重新占据并扩张的郑国西境的一个地名也称柯陵,位置在今河南省新密县荀店镇一带。
周简王姬夷十一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郑成公姬睔十一年,齐灵公姜环九年,鲁成公姬黑肱十七年,宋平公子成二年,卫献公姬衍三年,曹成公姬负刍四年,公元前574年)农历6月,晋厉公为了与楚共王争夺霸主之权,邀集了齐、鲁、宋、卫、曹等诸侯国在柯陵会盟,计划联合攻伐欲与中原争霸楚国,史称“柯陵之会”。
在柯陵盟会上,周王室的卿士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走路时趾高气昂的样子,又见到晋国大夫郤锜语多冒犯的情况、郤犫谈吐善绕弯子的习惯、郤至则自吹自擂的德行,以及齐国大夫国佐(国武子)说话也毫无忌讳,感到很失望。
后来,鲁成公单独会见了单襄公,谈到晋厉公对鲁国的无端责备以及郤犨在晋厉公面前诬陷自己的事时,单襄公说:“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晋国很快就要发生内乱,晋侯和三郤恐怕都要大难临头了。)
鲁成公问:“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乎?”(我正担心躲不过晋国的问罪哩,而如今你说“晋将有内乱”,请问这是从占卜得知的天意呢,还是根据人事推测的呢?)
单襄公答道:“吾非瞽、史也,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郄之语矣,殆必祸得也。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晋侯爽二,吾是以云。今郄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我又不是盲乐师和太史,怎么会知道天意呢?我是看到晋君的神态,听到三郤的言谈,觉得他们必将自惹灾祸。君子以目光确定行动的方向,脚步随之配合,所以观察他的神态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用目光来观察怎样行动合适,以脚步与之配合,如今晋侯眼望远处而脚步抬得很高,目光不支配自己的行动而脚步又不与之配合,他的内心一定在想别的。目光和举止不相配合,怎么能长久呢?与诸侯会盟,是国家的大事情,由此可以观察兴亡。所以,国家没有灾祸,它的国君在盟会上的一举一动必定都无可指责,由此可以知道他的德行。眼望远处,常常看不到合适的地方;脚步抬高,常常会失去应有的德行;言谈反覆常常会丧失信用;胡乱纳言,常常会削弱自己的名声。眼光用来关注礼仪,行为用来履行道德,言谈用来恪守信用,耳朵用来明辨是非,所以不能不小心啊。这四者疏忽了一个就会带来灾祸,国家也跟着遭殃。晋侯疏失了两个方面,所以我说他将有祸。郤氏是晋国的宠臣,有三人为卿、五人为大夫,应该自我警惕了。地位高容易垮台,享禄重容易遭祸。如今郤锜言语冒犯,郤犨言谈不直率而郑至则自我吹嘘。言语冒犯会伤害别人,谈吐绕弯子会诬妄别人,自我吹嘘则会掠人之美,郤氏有如此的宠信而加上这三者结怨于人,还有谁能容忍他们呢?即使是齐国的国佐也将受到牵累。他处在淫乱的国家,却喜欢毫无顾忌地言谈,指出他人的过失,这是引来怨恨的根源。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别人的随意指责,齐国有这种人吗?我听说,修德的国家和无德的国家为邻,一定能得到好处。现在你的国家迫近晋国而与齐国为邻,齐、晋一旦有难,你就可以称霸了,问题在于有无德行。那么,您对于晋国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不过,你们鲁国的叔孙侨如好利而不施仁义,喜好骄奢淫逸,把他放逐出去如何?)
鲁成公觉得单襄公讲得十分有道理,放心回国后,立即就驱逐了三桓之一的叔孙侨如(叔孙宣伯)。
到了第二年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八年,齐灵公姜环十年,公元前573年)农历1月,齐灵公将毫无戒心的国佐诱骗入宫中,令勇士华免杀之,罪名是“弃命、专杀、据谷邑以叛齐。”晋厉公也果然一举扑杀了三郤,且在不久,晋厉公自己亦被大夫栾书等人所杀,殁葬翼城东门,殁葬礼居然只用一车四马。
在“柯陵之会”后,郑国所辖柯陵的大夫即以此历史事件为姓氏,改称柯陵氏,其后裔子孙省文简改为单姓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柯工,就是伐木工人,自春秋、战国乃至汉、唐、宋时期皆称其为“柯工、柯人”,或简称“柯”,这在典籍《诗·豳风》中就有记载:“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柯,其本义就是长斧柄,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有更详细的说明:“柯长三尺。”后延其义为伐木工人,即柯工。
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东北地区,以伐木为生的职业工人,仍多被称为“柯工、老柯、柯倌儿、柯棒子”等。说的更具体一些,柯工就是专门将伐倒的原树砍削去边枝,使所伐之树成为“圆木”的工人。
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柯最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西汉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的称呼“柯最”。
柯最,属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种官职称谓,就是各个部落之首领,在后来的东汉时期北方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与其他官职称谓如弥加、阙机、素利、槐头、阙居、慕容等等的政治地位完全相当,后逐渐成为其所辖之部落的名称,继而演变为部族姓氏称谓,成为柯最氏、弥加氏、阙机氏、素利氏、槐头氏、阙居氏、慕容氏等等。
在柯最氏的后裔子孙中,多有汉化简称为柯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后魏·官氏志》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将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鲜卑姓氏皆改为汉字单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南亚大陆东部古柯枝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柯枝国,是明朝时期开始出现记载的南疆古国,故址在南亚大陆东部今印度共和国喀拉拉邦境内,是喀拉拉邦最大的城市和主要的港口。从唐朝时期开始,柯枝国就与中国互有宗教和商贸往来。
“柯枝”一名,来自马拉雅拉姆语“Kochazhi”,汉义“湖泊”,素有“阿拉伯海的王后”之称。柯枝国位于喀拉拉邦的埃尔讷古勒姆区,在锡鲁万纳塔普拉姆城北约二百二十公里的麻坦切里半岛上。
昔日的柯枝国包括今天的埃尔讷古勒姆市、贡巴兰吉、威灵海域、柯枝古堡、麻坦彻里半岛以及一些外围岛群。柯枝国曾经是中世纪以来印度王朝与全世界进行香料贸易的中心,以其天然港闻名天下,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就曾多次经过并造访柯枝国,先后随郑和出访的马欢、费信、巩珍三人,也都在其分别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中各有专篇对柯枝国予以记载。
柯枝国人在唐、宋、元、明时期经海路与中国经商,多有商人留居在中国大陆,至今在福建省的泉州、漳州、浙江省宁波等地,皆有其后裔子孙生息繁衍,多以自己祖国古名为汉化姓氏,即称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古柯枝国,在古印度德里苏丹国末期至莫卧儿王朝早期的公元1503~1663年期间,先被第三任莫卧儿皇帝舍尔沙在公元1543年吞并,再后被葡萄牙殖民者、随后又被荷兰殖民者分别统治。当时柯枝国的葡萄牙文为“Cochin”,荷兰文为“Kochi”,因此后来曾长期被称为“柯钦省”。
一直到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后期即公元1814年,柯钦省在《英荷条约》中被割让给英国,以交换邦加岛,此后即被英国殖民者统治。
在柯枝国麻坦切里半岛上的柯枝堡,就是古柯枝国的主体城池所在,保留有许多历史古迹,包括中国明朝的渔网、麻坦切里宫和圣克鲁斯教堂等。1996年以后,其地区被印度政府重新恢复为古称“柯枝”。
目前,柯枝地区称为印度的最大军工基地,现有一个海军基地和一个军用机场可通印度各大城市。在威灵海域耗巨资建设了一个大型人工岛,岛上有一大型军舰制造厂,主要生产印度海军使用的巡洋舰和航空母舰。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的记载:
⑴. 满族葛哲勒氏,亦称格哲氏,满语为Gejele Hala,汉义“刨平木头”,即上述第五个渊源中的“柯工”,人口甚少,世居黑龙江北岸流域一带,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⑵. 满族柯齐礼氏,亦称科奇哩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即为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