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祠堂遗址
董仲舒祠堂遗址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始于明代,对于研究和探讨董仲舒儒学文化和明代祠堂建筑风格等提供了重要依据。现董仲舒祠堂遗址上,保存有董仲舒保护室一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石像置于内。保护室东西8米,南北6米,占地面积为48平方米。遗址,东西长151米,南北150米,占地面积为22600平方米。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韩安甫及妻姚氏施财重修祠宇,明三暗五。匾额“阐道醇儒”,门两侧木雕对联“才贯天人共仰廷陈三策,文兼敦化永传学富五车”,绿瓦盖顶,饰有脊兽,飞檐翼张,雕梁画栋。木雕阁内奉董仲舒石像。院落幽深,苍松参天,东西廊庑各二间,石碑一通。昂首怒目。歇山大门,门楣董子祠,门内一影壁,四周高墙围绕,祠前有一角亭,内立三策碑,左右一古井一池塘,正前方有长方平台,寓意属笔对策。历经风雨沧桑,天灾兵祸,民贫无力修善而倾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董氏宗祠
董氏宗祠坐落于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南部北汤天村,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创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修缮。
祠西壁嵌有自大理国段思平的军师董伽罗起至清光绪十八年(1882年)董氏家谱6方,是研究大理地区佛教密宗(阿吒力)的珍贵史料。1987年12月,董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大理法藏寺
大理法藏寺,又称国师府,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风仪镇北汤天村,始建于明洪武一十五年(1392年),为大理佛教密宗董贤所建。寺院精小,为四合院布局,典型白族民居建筑,为密宗佛寺。
法藏寺由山门,两厢,大殿组成一进院落。山门为三开间前出厦单檐歇山顶建筑,明间后出挑为单檐歇山顶戏台,山门侧墙嵌有清乾隆三十一年(1692年)杨学淳撰《安上全下》碑及1986年刻《重修法藏寺铭》,碑文主要为捐资记叙。大殿为五开间五间进深单檐歇山顶建筑,体量大,气势宏伟,殿内廊立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董贤撰<赵州南山大法藏寺碑>,碑文记叙乐佛教渊源及法藏寺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