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姓纂》的记载,雷姓最多的地方,是冯翊和豫章二地(郡)。
1、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2、豫章郡: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畲族雷姓均称源出冯翊郡。有的相传其始祖雷巨佑系帝喾高辛氏的原妃嫘祖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浙江文成外南《冯翊雷氏宗谱》如是记载:“赐卿三子仍姓雷祖之裔,名巨佑,刑部左侍郎葛尚辉之女成亲,封立国侯”。
又据江西石城小姑秋树畲族《冯翊雷氏家谱》载:雷氏得姓予以古诸侯之国为氏,始祖宪公为陕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陕西冯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阎公因避朱泚乱徙迁豫章。孙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抚州白水障,再迁宁化。裔孙显吾讳承朝于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迁石邑礼上里之溪子口。
百家姓无二雷。通过上述百家姓雷姓历史资料分认为:畲族雷姓与汉族雷姓存在同源于方雷氏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1)西晋以后,汉族雷焕的后裔有一支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在当地繁衍为名门望族。畲族雷姓均称源出冯翊郡,他们与雷焕的后裔可能存在渊源关系。
(2)东汉时,豫章雷氏的雷舸迁居福建宁化。其后裔播迁福建的清流、连城、古田、龙岩、武平、长汀、上杭,浙江的衢州、遂昌、龙游、兰溪、开化、平阳、泰顺、遂昌、黄岩、温州,江西的瑞金、万安、安远,福宁、龙泉、万泉、万城、会昌、宁都,以及四川的壁山和台湾省等地。现在,这些播迁闽、浙、赣三省的雷姓后裔大多为畲族。
(3)隋唐之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地区聚居着大批的畲族,人口达百万之众,有的学者考证达200余万人。这些雷姓畲族与江西南昌的豫章雷姓相对比较临近,但他们舍近求远,不称自己是豫章郡,而坚称是数千里之外的冯翊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畲族雷氏可能源于中原,有一部分属于西晋冯翊郡雷焕后裔支族。
此外,畲族《高皇歌》说,帝喾高辛氏给雷姓始祖巨佑赐姓时,恰逢“天上雷公响得好,朱笔落纸便姓雷”。
苍南雷姓迁徙
苍南雷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雷姓在籍血缘人口5626人,名列全县第39位,分布全县59个乡镇。
雷氏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雷姓,纯系畲族,属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驻难以稽考。今据苍南文史资料《畲族回族专辑》(第17辑)和《苍南雷氏宗谱》记载,以及多方考证,其中理清住居苍南的支系,最早是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罗源县大头迁入。今将收录的部分迁徙分述于下:
桥墩黄檀口雷姓 始迁祖雷永乔,讳永祥。于明万历八年(1580),挈长子仰宇、次子仰善、三子仰甫,由福建罗源县大头(今属霍口乡川边村)一带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三十七都桥墩黄檀口(今黄檀柳庄、青山、枫树湾)定居,繁衍成族。其长子仰宇、三子仰甫居黄檀口,次子居桥墩柳庄(今名后隆村)。仰宇长子明萼,于清顺治八年(1651)为避陈仓乱,移居北港青街青山;次子明山移居青街九岱;后明山次子凤灵,回迁莒溪下塘乌岩内。仰善长子明修,亦因避乱迁居北港;明修孙光涵、光次又从北港移居蒲门赤垟古楼下(今属矾山),旋徙凤阳仓头;仰善次子明旺、孙光居、光衢由北港移居福掌上厝;仰善三子明赐、孙光息移居云遮。仰甫长子明鸿,亦因避乱移居北港,又迁福鼎三潮岙,再迁平阳县五十三都金龟坑三十亩。以上各支系都兴旺发达。
凤池溪边、车水头雷姓 始迁祖雷君圣、雷君明兄弟,系雷景通苗裔。雷景通原籍福建罗源,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徙居浙江处州景宁岭根(今青田县英川镇岭根村)。传至十二世雷路贤,其第四子明寿、五子明泰,于清顺治年间迁至平阳县李家山、青街,六子明冈迁至瑞安县余山。雷君圣、雷君明系哪一支派下不详,于康熙年间由桥亭入迁来此定居,雷君圣居凤池溪边、雷君明居车水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上塔雷姓 始迁祖雷世申,系雷景通苗裔。雷景通传至十二世雷路贤,其第四子雷明寿于清顺治年间由青田入迁平阳县李家山,但雷世由系雷明寿哪一支不详,于乾隆年间由李家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马蹄湾雷姓 始迁祖雷世清,系雷景通苗裔。雷景通传至十二世雷路贤,其第四子明寿、五子明泰,于清顺治年间由青田入迁平阳县李家山、青街,雷世清系雷明寿、雷明泰哪一支不详,于乾隆年间由平阳县闹村东堡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龙凤(大岭内)雷姓 始迁祖雷大法,于明末清初间福鼎(按:福鼎县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置,原属霞浦县劝儒乡)寻仁里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象元内、凤岭头、王丹口、大岭内庵后,以及县内外各地。
魁里利垟雷姓 始迁祖雷文和(1821—1868),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时由霞浦牙城王家山入迁来此定居。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池东岙、桥墩单树峰、岱岭福掌、凤阳崩山、赤溪交椅圈(凤阳交椅圈)等地雷姓 始迁祖不详。其始祖雷明海,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罗源徙迁平阳四十八都定居。繁衍成族。其后裔分居上述各地,具体迁徙有待查考。
莒溪郑家山雷姓 始迁祖雷应当,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法清之长子。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大榴雷姓 始迁祖雷文珠(1824—1870),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后裔,雷起泮玄孙。公于清时由平阳县北港青街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半岭炉雷姓 始迁祖雷文宓,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公于清时由天井梅人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石亭十八家雷姓 始迁祖雷玉,祖籍福建连江县。系文成桐油垄支系,雷念裔孙,雷江之子。于明弘治十三年(1499)由云和三都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天井坳下媒人雷姓 始迁祖雷永盟(1860—1916),祖籍福建连江县。系文成桐油垄支系,雷念裔孙,雷宗巨之九世孙。约于清末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垟尾石壁头雷姓 始迁祖雷得聪(1701—?),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闹村凤岭脚支系,雷明海裔孙,雷应贤之次子。约于清时由平阳闹村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桥南山八份雷姓 始迁祖雷凤灵,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明山次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北港青街九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莒溪、乌岩底、老虎尾、下塘、柯岭、黄土百步岭、柳垟大
坪脚、南山、古楼垟,矴埠樟坑大岗,城门大坑内、腾垟后坑石门内和平阳青街王神洞、顺溪大厝基、南湖油车坑,泰顺围墩,福鼎县城、桐山毛坑底、泰屿塘边、前岐桥亭、岩前茶山、硖门竹古内,霞浦杨家溪大坪、牙城白米山、垄头墩柄、牙城大湾以及杭州、湖州、武康九都三节湖等地。
莒溪天井垟枫树岭雷姓 始迁祖雷维喜(184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咸丰与同治之间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垟尾高山雷姓 始迁祖雷元况(1792—187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闹村凤岭脚支系,雷明海裔孙。约于清道光与咸丰之间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柳垟坪雷姓 始迁祖雷元朝(1816—187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闹村凤岭脚支系,雷明海裔孙。约于清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下垟水碓岭雷姓 始迁祖雷世仁(1716—1789),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公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平阳青街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矴埠打石岗雷姓 始迁祖雷士义(178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泮曾孙。约于清嘉庆年间由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腾垟王湾隔雷姓 始迁祖雷必兴(1884—1927),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曾孙,雷起希第十三世孙。约于清光绪年间由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下垟水碓岭雷姓 始迁祖雷世仁(1716—1789),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华阳马加垟雷姓 始迁祖雷起广,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王丹口(今属桥墩黄檀口枫树湾)雷姓 始迁祖雷永寿(1718—?),祖籍福鼎菁寮支系,雷世绵裔孙,雷启汶之三子。约于清乾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启汶后裔分居黄檀口和福鼎二都樟岚、五都甘家歧马仙宫后、三丘田、林四桥、四都五里牌、铁炉坑、九都长宝岭、横坑大岭下、十一都官地等地。
五凤小垟雷姓 始迁祖雷文旺(1714—178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雷法罡第四世孙。约于清康熙与雍正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五凤小垟、华阳、桥墩五里亭九亩埔(今属大龙小沿)和福鼎沿州、福鼎一都南门外等地。 凤阳章家山雷姓 始迁祖雷宗瓞,系福鼎双华支系。公于明末为避战乱由福建福安入迁平阳县东佳山,别名章家山(今属苍南县凤阳乡鹤峰村)始居。配氏失考,生子三:分为孟、仲、季三房。长子雷大温,居东佳山,为孟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凤阳鹤峰、赤溪官岙、魁里利垟、岱岭福掌、渔寮后、凤阳仓头、岱岭小岭下、云遮西塔、凤阳龙头山、南里垄(今魁里南垄村)和平阳闹村西山下,泰顺高场、下楼、墩头、卞垟、柿垟陈王,福鼎南溪叠石、担水湾、叶家山、浮柳垟上半山、牛头坑、点头湖仔、车头山东家坑、二十都山兠、前岐桥亭、马尾岭头、点头普照、九榜顶(今白琳高山)、鹿坑箩六、马仙宫官路下垟心、桥亭赤岭,霞浦牙城南湾、沙江、湖坪燕科、六都垟头、乌石垟等地。赤溪流岐岙顶寮雷姓始迁祖雷文仕,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应德之孙,雷德生长子。约于清时由括山杨家坑三岗内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流岐岙等地。南宋新庵雷姓始迁祖雷孔福,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尾岭头、点头普照、九榜顶(今白琳高山)、鹿坑箩六、马仙宫官路下垟心、桥亭赤岭,霞浦牙城南湾、沙江、湖坪燕科、六都垟头、乌石垟等地。
赤溪流岐岙顶寮雷姓 始迁祖雷文仕,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应德之孙,雷德生长子。约于清时由括山杨家坑三岗内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流岐岙等地。
南宋新庵雷姓 始迁祖雷孔福,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泮第七子。公约于清时由青街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顶堡坎下厝雷姓 始迁祖雷世昆(1722—1782),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准三世孙。约于清雍正与乾隆之间由平阳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中墩中岗雷姓 始迁祖雷世五(1733—179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准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平阳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昌禅长尾坑雷姓 始迁祖雷春九(1810—1893),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约于清嘉庆与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昌禅岙底、凤阳岭边和平阳怀溪牛皮垟、泰顺王家坑等地。
岱岭云遮雷姓 始迁祖雷光(1664—172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之裔孙,雷仰善第四世孙。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云遮、凤阳上塔、章家山(今凤阳鹤峰村)和福鼎潘溪亭下、福鼎茶垟亭下、桥门黄泥岗、硖门巨垟、董垟、林四(西)桥以及杭州临安等地。
岱岭福掌雷姓 始迁祖雷光居、雷光衢兄弟,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仰善第四世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雷光居与四子雷起祥居福掌上厝;雷光衢居福掌下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福掌、昌禅岙内、岱岭岙腰后沟石璧头和福鼎前岐后处塘、霞浦同园老鸦垵以及杭州临安等地。
岱岭福掌雷姓 始迁祖雷章贤(1675—174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黄家坑支系,雷法罡裔孙,雷霆山之孙。约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福掌、桥墩矴埠樟坑内、下垟九亩、下垟蛇仔穴和福鼎双华西庵、福鼎邓家衕、刘庄、白琳五蒲以及平阳青街王神洞等地。
岱岭坑门岭雷姓 始迁祖雷廷宝,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黄家坑支系,雷法罡裔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坑门岭、桥墩下垟东坑和福鼎车头山四角井以及泰顺下红等地。
岱岭牛皮岭包坑雷姓 始迁祖雷文列、雷文什、雷文协、雷文若诸兄弟,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
岱岭斗湾雷姓
始迁祖雷得凤,祖籍福鼎福安县。系平阳闹村田寮支系,雷景通裔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
城门峰门大坑内雷姓 始迁祖雷君东(1874—1917),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黄家坑支系,雷法罡裔孙。约于清光绪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峰门大坑内、莒溪天井垟枫树岭和平阳万全、顺溪明基口、石包源等地。 岱岭朗腰雷姓 始迁祖雷开鹃,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启福派下第十三世孙。约于清时由昌禅岙底入迁来此定居。
渔寮后雷姓 始迁祖雷承景,祖籍福建福安县。系福鼎菁寮支系,雷世绵裔孙,雷仲富三十三世孙。约于清时由岱岭龙凤岭脚入迁来此定居。
岱岭大岭内底斗(今斗湾)雷姓 始迁祖雷启某,祖籍福建福安县。系福鼎菁寮支系,雷世绵裔孙。约于明末清初入迁来此定居。配氏失考,生子二:长永福、次永影。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南堡沿盘、大岭内斗湾、大岭内庵后、龙凤岭脚、坑门岭大坝头和福鼎山前、南坪下山溪、磻溪赤溪半岭以及霞浦四十七都隔内、七都文垟水田头等地。
岱岭坑门岭雷姓 始迁祖雷廷宝,福建罗源县,系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法罡第四世孙,雷凤山之孙,雷国晔之长子。约于清时入迁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桥墩下垟东坑和泰顺下红以及福鼎车头山四角井等地。
莒溪柳垟坪雷姓 始迁祖雷廷安,又名雷应安,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雷法罡裔孙。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柳垟坪和福鼎七都云垟梅福坝头(今属霞浦县牙城梅花村)、福鼎十八都东云、毛坑底、乌溪(今属桐城透埕村)等地。
括山杨家边三岗内雷姓 始迁祖雷应德(1665—1738),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法春之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赤溪流岐岙顶寮、流岐岙、赤溪三十亩(今属凤阳乡)和福鼎前岐佳垟牛食岚、霞浦三沙等地。
宁德地区雷姓
宁德地区畲族雷姓主要迁自江西、浙江省和省内的侯官、罗源、武平和龙溪县,共有25支。其中,迁自浙江平阳4支、庆元1支,江西省1支,省内侯官1支、罗源16支、武平1支、龙溪1支。区内唐宋时即有雷姓迁入,福安康厝金斗洋村北宋时即有雷姓居住。此后,明代迁入的11支:洪武、永乐、成化、隆庆年间各1支,万历2支、崇祯4支,具体时间不详1支;清代迁入14支:顺治3支、康熙3支、雍正4支、乾隆3支,具体时间不详的1支。
迁入区内的雷姓最主要的有5支。其一,福鼎白琳牛埕下雷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雷肇松从罗源北岭村迁入发族,后子孙分迁于点头王祭虔、浮柳上半山、磻溪吴洋山、湖头陶厝、湖仔,秦屿孔岚、岙里外寮、篙阳花亭,桐山镇龙山、下龙山等地(另一支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从福安牛石坂(祖法罡)迁入福鼎后,分迁于才堡棋盘坑头、章坑,管阳西坑,点头大峨,白琳翠郊、赤头山,磻溪上洋仔、大湾,前岐象洋水岐头、桥亭井头等处)。成为闽东雷姓一大支派。其二,明成化二年(1466年),自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随后转迁十一都陈家林,再迁十八都大丘田,五都赤乾的“后门坪”雷姓,始祖雷方雨生子6人:长子君文,分迁十八都牛石坂;次子君章,分迁三十六都南坪;五子君达,分迁二、三都明岭(林岭);六子君生,分迁三十一都刘坑坪。为福安雷姓最大一个支派。其三,霞浦水门茶岗雷姓,清乾隆元年(1736年),先祖启华从浙江南部迁入,分迁于陇头花园里,州洋葫芦门,水门石门坑、田坪、武平、马祖坪,三沙孝井,牙城杨梅湾、雉溪,沙江、沙江大坪等地。其四,宁德猴雷姓,祖光清,明隆庆四年(1570年)从罗源县尖山大坪迁入,后分迁于九都九仙、金涵琼堂、七都北山、高山、三箩,八都五峰,漳湾下雷东,城南后山等处。其五,古田县平湖镇达才林村雷姓,祖清溪,明代从龙溪二十五都青草地迁入,后分迁于凤都招坑、黄田马山头、凤埔苏墩等处。
城山雷氏一至八世简史
晋代豫章雷焕,任丰城令,得龙泉宝剑。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避乱入闽,居建安璜溪(今建瓯房道镇),为璜溪雷氏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字子枢,元朝延佑五年(公元1319年)进士,任宦泉州。雷机三子雷灿仕元,为泉州涂岭巡检。灿有三子,长墉,次政,幼堪。雷政仕明,为指挥使,卜居泉州西隅。璜溪雷氏落籍泉郡自雷政始,其兄雷墉弟雷堪仍居建安。雷政有三子,子成后分居三处,长子雷思颜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今坑内),次子雷思斌居南安三十五都白石,幼子雷思文徙居晋江内坑橘里,时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明朝成化间(公元1465——1488年)。雷思斌后人离开白石再度迁徙,依雷思颜后人在城山定居。雷思文后人有一支由内坑迁徙南安丰州庙下。
城山衍派
明洪武初(约公元1372年),雷思颜由泉州西隅徙居南安十六都城由石门坑(今坑内村),到了成化年间,其曾孙雷徽已经成立,家境渐好。期间,雷思斌之孙雷魁携侄儿雷庆离开南安三十五都白石乡举家迁居城山,与雷徽一家合爨(cuàn烧火做饭)共居,共谋发展。后来,雷徽有子五,雷庆有子二,俱为雷机八世孙,族兄弟七人成立之时,雷徽已去世,遂由徽妻主持分家,写下“慈惠温良恭敬信”七个字号的阉书,财产配置一视同仁,由七兄弟抓阄均分,所抓到的字号即为本支房号,于是城山雷氏有“慈惠温良恭敬信”七个房派,繁衍日炽,成为当地一大族姓,自分房后,良房和敬房失传,信房雷君望徙居诗山,今永春有其后裔。于今,雷氏国内外人口已逾万人。今在南安码头镇雷氏主要分布在坑内、丰美、锦林、铺前及南埔竹子脚、店口等相邻的几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落,俗称“五雷”,现时国内人口有七千多人,侨居世界各国的也有四五千,定居港澳台地区的近千人。
堂号昭穆
城山雷氏祖先由丰城而建安而刺桐城,历经三次迁徙最后落足城山坑内,遂由“城山”作为本支派堂号,南安境内雷姓均属城山衍派。城山雷氏尊雷机为一世祖,明弘治间(公元1488-1506)修谱定昭穆,从第九世排起,行次为二十字:“子君道卿伯,侯尔祚(zuò,福)其昌,泉源绵世远,丰宝砺重光。”清末续谱,改“世”为“永”,又去“砺”字,再加十二字“秀毓灵锺,家庭瑞启,慈孝友恭”。码头城山、丰州庙下和晋江内坑的雷姓昭穆字行是一致的。
一至八世世系图
世祖机公→二世祖灿公→三世祖政公
↓
四世祖思颜公 思斌公
↓ ↓
五世祖仙奴公 仙与公
↓ ↓
六世祖荣孙公 元公
↓ ↓
七世祖徽公 庆公
八世祖雷乾{(信房)雷器(慈房)雷仁(良房)雷礼(敬房)
属雷徽之子}{雷璹shú(惠房)雷璋(温房)属雷庆之子}
璜溪雷氏族史简介
国之有史,家之有谱,编史修谱,历代有之。我族雷氏家史由丰城潭舍晋代起史,唐代修谱,转至璜溪唐代起史,宋代修谱,繁衍后裔。
一、 雷氏源流
据丰城与璜溪雷氏考证,雷氏本自冯诩郡,今陕西同州,方雷氏之后后汉我族始祖雷义、雷焕。原居冯诩郡,小地名野鸭坑,于东晋穆帝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午时大乱,举家渡河迁江西豫章居住方雷氏之后。在豫章后汉苗裔有雷义,晋有雷焕,南宋有雷次宗,唐有雷万春、雷万硕,宋有雷观、雷孝有、雷宜中诸贤。
二、 丰城潭舍雷氏世传与分支各地略述
后汉雷义,字仲,公拜尚书侍郎,复举茂才,历侍衔史,居豫章鄱阳大雷冈。晋有雷焕,字孔章,博古通今,精通理气,为丰城令,居豫章小雷冈。焕公之上,义公虽出之祖,因世次无考,故以焕公为丰城雷氏第一世祖。焕公有二子:长华,次叶,为二世祖。华公建安从事,历南平太守。叶公晋进士官溢州长史,乔寓于蜀,其后世居凤池塘。焕公为丰城令时,挖狱得一石函,内贮双剑,刻名,龙泉,太阿两剑之称。取得双剑,一剑送于当时司空张华,一剑于长子雷华。于建州从事,佩剑经延津,剑忽跃出堕水,使人入水取之,不见其剑,勇现两龙,各长数丈,光彩浪波,惊沸于是失剑。华曰:先公化去之言,张公结合之论。晋书以雷张同传,延平与丰城皆立庙祀。三世雷承,四世雷潭,五世雷升,六世雷世珍,七世雷令宗,八世雷修之,九世雷锡允,十世雷体乾,十一世雷旸,十二世雷才,十三世雷泽,十四世雷龙,十五世雷霥,十六世雷秀,十七世雷簠,十八世雷统,十九世雷耘,二十世雷圭,廿一世雷庆周,廿二世雷日樵,廿三世雷鸾。雷氏有二十三分支居各地,城坡、龙溪、宜黄、建昌、新昌、宁州、雷家埠、岳州巴陵、乐安斗潭、湖麻岳州、茶陵、临川、丁坑、五斗山、九江府、长汀、安庆、河南陈州、陕西花马池、南昌、南安、进贤、建宁璜溪。就丰城廿三世璜溪始祖鸾公,而璜溪雷氏历代文联悬挂:丰城剑气飞,建水书声远。
三、 璜溪雷氏历代概述
1. 鸾公扎根于璜溪
鸾公字景瑞,剑州别驾,为雷氏璜溪始祖。天复二年,壬戍之乱,不受伪官,历蜀徒入闽中,经循汀入建,适至璜溪,视之山川秀丽,土地平原,资源丰富,风景为胜,是落户之地,扎根于璜溪。为纪念先公之恩,不遣子孙之念,夫妇百年,安葬蓝峰,建立祖堂。
2. 璜溪根及枝叶
鸾公有二子:长师祜,幼师祐。当时兄弟分二支,散居四方,声迹多不闻。师祜公居住祖地,后继三世思道,四世庆,五世宪。宪公有五子:长友敬六世祖,为正宗派。次友直,三友恭,四友仁,幼友义。次弟友直公,迁建阳小松等地。三弟与四弟幼弟,后裔未祥。友敬公,敕封豫章郡公,夫妇百年,安葬曹山,为悼念先公,于曹山立祠纪念。友敬公第三子仁寿为七世祖,仁寿公次子光其为八世祖。九世钦发,十世準。準公幼子权公,为十一世祖,十二世出公,十三世玩公,十四世杲公,十五世盈公。系十二世出公幼子琰公,其长子次孙出继为我正宗派。夫妇百年,安葬板坑,建立大照祖堂,诚表纪念。盈公有四子:长时、次绍、三失名、幼天可。三子与幼子殇。时公与绍公,为十六世祖。为继承兄弟,分为四房。时公次子龙济十七世祖,长孙德润十八世祖为孟房,次孙逢源为仲房,幼孙逢年出继长子世济为季房。绍公以弟三子允修为十七世祖,有二孙,长孙方春洪房始祖,幼景樵洪房生祖,为十八世祖。时公孟仲季始祖,绍公为洪房始祖,是分房的开端。德润十八世祖、机公为十九世祖、就城山第一世祖,有三子:长伟、次燧、幼子。灿公有三子:长庸、次政、幼堪,为廿一世祖。次子政公仕宦泉州、繁衍一大支逾万人,其中分布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印度、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德、瑞典、荷兰等地五仟多人。国内居住南安城山分布五雷村等地先后培养出研究生、工程师、大学讲师、技术员、国家干部、教师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他们的智慧。城山雷氏,名传南北,声振海疆,璜溪繁衍四十二世三仟多人,雷氏后裔,长发其祥。
四、 璜溪与城山永保联系
嘉庆癸酉八月十一梓于场屋中,遇得一同宗,名鹏搏,字其静。说起机公之后、二世灿公、三世庸公之弟政公,仕宦泉州一带,锦林、美田等处一大支,政公为灿公之配周氏所生。其静之后,雷桑昌、雷素昌、清末雷梦生、雷元音先贤,彼此重族谊,音问往来,谱讯相传,一脉同气,族亲愈笃,永保联系。
今年璜溪二月十五祭祖,城山族亲雷学渊、雷杜楼、雷志谦、雷孝志、雷泽思、雷团乞诸君,受当地及海外宗亲委托,专程前来谒祖访亲,赠一“祖德宗功”匾额。九月十五城山祖宇落成,我地受族亲委托,雷耀久夫妇、雷相汉父子、雷桂兴、雷本忠、雷泽任、雷锦灼等九位族亲专程前往参典,受到城山族亲热情款待,随送一“祖脉相承”匾额及全族贺信。信文曰:盛大庆典族光辉,南北宗亲齐相聚。山川虽隔千里遥,仰望日月共戴天。元代绵延数百载,今朝团圆庆春秋。先祖功德传万代,祖宇落成万年春。永保宗族,一脉相亲。
五、 丰城与璜溪历代提名录略记
丰城后汉雷义,尚书侍郎,历侍御史。雷焕为丰城令。雷次宗为开馆教授。雷万硕历邵武刺史。雷万春唐偏将军,同张巡死难,赠右卫大将军。雷观大学生,后为博士。雷宜中探花,正义大夫,礼部尚书,封丰城开国男。雷孝友进士,自御史中承拜参知政事,称八贤。元代雷光霆,教授,编修国史。明代雷礼,进士,为工部尚书,配李氏,继张氏,再凃氏,累封一品夫人,事功当代知,著作百世信之。清雷光业,进士,封川县知县,有政之声望。出于题名录上,百余先公,仅以历代略举,未尽全录。
璜溪鸾公始祖,剑州别驾,唐六世祖友敬公,授大中大夫,剑州刺史。宋雷丑助,进士,任福州镇监,为璜溪原始修谱之先公。雷觉民,进士,绍兴府事,授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府志孝义传。十七世龙济公乡贤进士,赏举义兵,赴崖山,殁于万石滩,府志忠烈。元代十八世祖德润公,翰林院秘书少监,凃州教授,以子机贵,赠朝散大夫。十九世祖机公,进士,官至翰林院待制皆朝大夫,任延平府,总管府推官,秉公执法,深得民心,夜半孤灯阅案,平息暴徙,并著有碧玉环七稿。廿世祖燧公,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雷灿,燧公之弟,任泉州路同知,举义兵,没于王事,府志烈传。自十七世龙济公至廿世灿公,四代为仕宦,三代中进士,机公与燧公,百年安葬房道后街尾象山,并立父子翰林牌坊,机公为城山一支的先公。明雷吉生,第二名举人,进士,任山西道监察使,奉敕江西、云南、湖广、山东等处,府志风节传。雷燧,第三名举人,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国史,授浙江按察司佥事,奉巡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海道,政皆奉政大夫,府志名臣传。雷潜,中榜举人,授兵部武选司主事,杨文敏太师长女为其室,北征死于土木之难,府志忠烈传。雷士栴进士,陛江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参政,中宪大夫,府志吏传。雷奕,雷潜弟三侄长子,麻西,荔浦县知县,杨太师之孙,杨仕撰之女为其室。雷金科,进士,中顺大夫,浙江宁波府知府,倡义修曹山祖堂,捐金百两,为族巨大贡献,府志风节传。雷瓒,南京光禄寺署承,吏部尚书杨旦之女为其室,载府志封赠,有七子,皆是国子监生。长子雷均,吏部尚书李默之女为其室。清雷光烈,国学生,考授州同知。雷元运,举人,德化县正选知县,年老告辞。雷献祥,钦加同知衔肄州知州。雷一鸣,附学生,由文案奖叙五品衔,诰授奉政大夫。提名录上,百余先公,仅作历代略举显宗耀祖,雷氏之光,普照千秋。
六、 雷氏三大祠堂
1. 蓝峰祠
宋代乾道年初,友敬公及弟友直、友恭上报祖德之恩,下及子孙之德,建祠纪念。至明代廿六世,如圭公主持重建。德配邹氏孺人,夫妇百年,安葬祠中。璜溪一世鸾公祠,有三仟平方,规模雄伟,祠基用地,四亩有余,六座大堂。设寺供佛,四周环山,林木苍翠,四季长青,正堂牌坊,匾额,世德作求。东西两堂,安唐、宋、明三代尊祖。每年定祭农历二月十三,祭田十?,二百五亩,供族祭祖,专僧管理,直至土改,山林祭田,收归公有,寺僧返里。
2. 曹山祠
曹山祠为雷氏世家大族。在八闽中,建宁为最,儒学世家为最,国朝仕宦为最,至友敬公当代更为迹,配杨氏封夫人,由长子仕琬公,于宋壬申年建立,勘察山清水秀,绿翠常青,风景名区,曹山建祠,夫妇百年,安葬祠中。大堂塑造,豫章郡公杨氏夫人巨大遗像。古艺精工,庄严慈祥,东西两堂,唐、宋、元、明四代尊祖,敬立牌坊。大堂正中三面直匾,左右两匾。文联诗词《璜溪流千派,曹山第一丛》。正德丁丑,十九世孙,士栴公与弟韶可,授广州府儒学,来京师,听说雷氏多显人,豫章渊源,兄弟发起族人献料重建,贯例农历二月十五为祭祀日。
3. 大照祠
宋代盈公九九府君,封承侍郎,配刘氏恭人。夫妇百年,安葬板坑。为念先公建祠悼念,为大照祠。祠寺与兰曹相维,四环林立,常年长青。中殿特制三宝佛像,供僧守寺。定有祭田,专寺使用,定祭农历三月初一。解放后期,祭田归公,寺僧返里。
三大祖堂,雄伟建筑,千年古迹,民族文物,古柏墓林。曹山、大照两祠,祖墓被人偷葬,宗亲桂兴,泽鑫合同族人,得力抵当,坚守族风,移棺改葬,始保祖墓,安然无恙,与世同映。文革时期,三祠受毁。曹山之祠,集资献料,义务相帮,仅于数月,简复祠堂。蓝峰、大照两祠,尚待复修。
七、 历代修谱人简介
宗谱是敦亲睦族,寻祖思源,千百世开卷了然的指南,不可忽视的一部史册,远代手抄本叠兵焚。早在丰城十二世万硕公,廿三世麟公等,及璜溪元代十六世丑助公为始修宗谱先贤。十八世逢辰公、明廿三世澜公、大清卅世之焕公、元振公、嘉庆廿年梓公、光绪卅四年效伊公、宣统二年杰公等诸先公,为我族历代续修宗谱的发起人、执笔者,后人钦仰之。但自清末至今,已有八十余年,辈行不清,远亲不识。于去年由相辉、立贤、耀久、相楚、洪茂、培卓、椿鑫、滋宣、泽辉、锦福、泽厚等人,发起续修宗谱为我族当务之急,族长谆谆然命,族人所望,免使族况隔离,后代无考,遗怨后人,责成其等负责。可是他辈才疏学浅,难以信任,尤念宗谱大业,不可忽视。他等已逾花甲,精力不足,而受族人重托,义应肩承,以尽晚年微力,用于族中去,决心完成先祖遗事大业,博得内外宗亲支持和援助,仅于数月,光荣地完成我族史迹。
八、 璜溪山川古迹和近貌
1. 璜溪山川古迹
璜溪源出丁坑、九漈、白塔、大富四条溪流,往房村口入大溪。其溪环如佩璜,故名璜溪。又之始祖鸾公钓璜之所,旧名黄孙里。明洪武改为下里,后改房村上里,今房道。有六座名山:仙人山、金字山、虎山、凤山、象山、螺山。四座庙:总管庙、关王庙、土主庙、北斗庙。两座楼:关王楼、太保楼。两座堂:真君堂、慈善堂。三个亭:遇仙亭、南山亭、药王亭。两座桥:龙门桥、双凤桥。两所院:璜溪书院、南山书院。一座名墓:父子翰林墓。有历朝建立八个坊:龙门坊、孝悌坊、慈济坊、万寿坊、市西坊、通济坊、状元坊、情义坊。两座栏街牌:父子翰林牌、皇封功名牌,敕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五个保障:龙门保障、孝悌保障、市头保障、市西保障、状元保障。两条街:前街、后街。六条巷:溪巷、后巷、璜祥巷、奶娘巷、关楼巷、六祥巷。距五公里还有全国闻名国家重点保护――万木林。万木林,自然风景优美,有2830亩,490多种树木。林中有观光木、樟木、楠木等千年古树。据史载,因元朝未年,闽北一带旱灾严重,发生饥荒,民不聊生,当时就有杨荣太师先祖建瓯首府杨达钦出来宣告,谁在他家山上种一棵树,酬米一斗的来历。万木林今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林区、科学研究基地、教育基地,。林中有猴子等动物,几百种鸟类。建立一座野生动物和鸟类标本大楼,许多专家、学者、名人前来考察。
2. 璜溪的近貌
原璜溪今房道,位于建瓯城西二十九公里,是山区平原地,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八百多户,雷氏占四百多户,人口4000多人,雷氏占2000以上。我乡是闽北的产粮区,粮食比解放前翻了三翻,拥有大量林木,全省优质著名的杉木、毛竹、柑桔、笋干和鲜笋,还有少宗木耳、泽泻、白莲、茶叶、香菰等农产品。解放之后,农村巨变、荒山变果林,田园变新貌,山路变公路,山乡变城市。教育文化事业也大有起色,创办中学、幼儿园、含原小学,学生达3000多人,大批输送到大学、中专,为国家培出人才。成立文化馆,工农教育办。五九年修通了北房公路,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自房道至县城,日通客车十多次,运输车辆,络绎不绝。从北上直达顺昌县城,房道位于两县之间,成为两县之间桥梁。往顺上达来舟火车站,南上福厦等地。北达上海、南京。工商业也大有发展,每五天一圩,来自各村镇的小商小贩,赶集人数达几千人以上,节日甚至到一二万人。企业也大有起步,乡办企业十多家,村办企业也普遍发展,乡办企业有胶合板厂、工艺厂、精制茶厂、纸厂、珠帘厂、香木扇厂、地板木厂、刷柄厂、小料厂、竹器厂,还有台资合办香线厂,日本包销的罐头厂,对兴办企业,就地取材,电源充沛,自然条件和交通方便,大有作为。
尽管对福建上杭的雷氏先祖及世序持有不同的说法,无法联谱,但梓福、久徵、千一郎三大支系仍是同宗。各载谱牒都彰彰可考。上杭县雷姓分布在县境内11个乡17个村,聚居地以才溪、太拔、下都、临江、古田居多。
梓福系梓福,号钦五,生于宋景炎二年(1277),祖居山西平阳府,因避元兵乱,偕兄弟入闽,分别在清流、宁化留居。梓福爱上杭山水之胜,迁到上杭附城水西渡、黄砂口、南岗,后在城内定居。配廖氏,生三男:振轻、均亮、云震。梓福卒于明洪武七年(1374)享年98岁,葬水西渡月光岭“黄牛挨磨”形。廖氏原葬黄砂岭背,“风吹罗带”形,后被废。
5世有庆,讳益,现城内居住之雷姓皆有庆裔孙,其后裔有迁至武平东留、长汀、永安、邵武、平潭、宁化泉上、厦门、台湾等地。5世永祖徙永定湖雷。
久徵系久徵,字绍基,号八十郎,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清流迁至上杭胜运里曾坑,而后移居崇厦村开基,配吴氏,被奉为崇厦一世祖,葬在溪口银子凹,吴氏葬崇厦“叶屋山狮”形。生一男:开宪。继配肖氏,生五男:德宪、立宪、文宪、章宪、聚宪。
2世开宪,号四七郎,生于明永乐元年(1403),生八男:
长男:大一郎(兆达)移溪口大洋坝。生一男:仲六郎,传至9世世衡、胜三分别移旧县矶头,连城,浙江衢州、遂昌、龙游,四川壁山。现大洋坝已无雷姓居住。
次男:大二郎(兆适)移广东。
三男:大三郎(兆突)移古田苏家坡。生二男:仲三郎、仲五郎。仲三郎之裔孙迁往广东,地址不详;仲五郎生一男:念二郎。念二郎生二男:百一郎、百三郎。百一郎之裔孙迁往外地;百三郎生二男:千一郎、千三郎。千一郎裔孙迁往外地;千三郎生三男:玉旋、玉珍(失传)、玉炼(迁往外地)。玉旋一支传至9世廷泽、廷俊,分二大房,从11世元龙、元修、元恩、元禄始又分为四房。后裔移蛟洋大坪、新罗区东肖、武平、长汀,江西瑞金、万安、安远,福宁,浙江龙游,兰溪、开化,四川壁山,台湾。
四男:大四郎(兆忽),在崇厦留守祖业。后裔移江西云都、万安、上饶、龙泉、万泉、万城、会昌、宁都,浙江平洋、泰顺、遂昌、黄岩、温州,湖南衡山,四川壁山。
五男:大五郎(兆夜)移广东。
六男:大六郎(兆厦)生于明正统五年(1440),最先迁至才溪大贵陈坑,再迁曾坑、溪北。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2),享年63岁。配王氏,生七男:宗得、宗庆、宗扬、宗培、宗植、宗道、宗远。其中宗庆后裔迁江西安远。宗远生一子:廷生。廷生又生四子:承享、承宗、承满、承祖,自此分四大房繁衍。其后裔先后迁往江西万安、瑞金、龙泉,浙江龙游大竹坞。
七男:大七郎(兆随)移广东。
八男:大八郎移广东。
千一郎系千一郎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同母离开宁化石壁,迁往上杭来苏里小黄昌(坊)(今下都乡五峰村)垦荒种地,肇居创业,立为下都始祖,并建有宗祠。妣李氏,生一男:万五郎。千一郎之母葬于小黄坊水口。千一郎葬于郑坑水口,墓地山形似马鞍,故称马鞍岭。李氏葬于横山水口。
2世万五郎,妣丘氏。生二男:念八、念九。念八生一男显聪。显聪又生四子:辉、贞、豪、富。长男雷辉留守祖业。次男雷贞迁横山自然村。豪、富兄弟失传。念九迁吉安奖坊,自此下都雷姓分小黄坊、横山、奖坊三处居住,其后裔有一部份迁南平市谋生开基,其余迁徙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