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我潘庄张氏聿修堂一脉,自清初从本邑张晒衣东迁大潘庄以来,不立祠堂,不续旧谱,只有家布挂画一幅,年年供奉,代代续填,建国后,此家布被焚,宗脉只存谱字。后经族中老人追忆,又修立新家布一幅,却因代远支分,后人难记,造成家布中六代先人姓名佚失。今续立本支宗谱,访张晒衣故籍,又综合即知宗脉迁徙传说,再以先辈名中之宗诀字谱推考,经核查《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张姓源流支脉大全》、《明嘉靖本张氏统宗世谱》、《清雍正本张氏家乘》、《张氏宗诀字谱籍》、《山田张氏源流探考》、《张志和祖籍考略》等史料,本宗之世系、源流已明。

上古时,文明初祖黄帝祖居轩辕之丘,世称轩辕氏;又因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其长子名少昊,号青阳,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少昊之第五子名挥,号天禄,因夜观弧星,创制弓,被古帝颛顼任命为弓正,封地为张国,遂以封地为姓,是为张氏初祖。此后衍宗分派,迁徙流散,经历千年开续后,至战国时,挥公第七十八世孙张开地为韩国丞相,其有二子,一为平、一为黡,平之后为大汉留侯张良,黡之长子为张晏,字子博,善辨律历,居襄国内邱,九世孙张禹汉章帝时举孝廉,拜扬州刺史,官至太傅,封安昌候,后寓居湖州长兴之房塘,十八世孙张福再徒浙江金华,以宝贵耀乡里,在金华传十二世,到晏之三十世孙为张济,,济之次子名张弘,字弘道,曾为浮梁州判,后弃官寓居歙州,其堂兄为草圣张旭。张弘之三子为张游朝,清真好道,开元间侍讲东宫,亡后加封太师尚书,其有三子,曰霞龄、鹤龄、龟龄。龟龄为张志和之初名,其大号为志和,字子同,号玄真子,妻程氏。之母为李氏,梦枫生腹上而产张志和,是为本宗信史之肇,为宗支之祖。其有三子,长子曰张卫、次子张衢、三子张衡,字无择,张衡一脉,传七世,至张颢生二子,长子曰箓,生前为赣州教谕,后退居徽州,次子曰簧,好习道术,生子愈,字配初,北宋徽宗时期,张志和第十二世孙,张愈自徽州老家,以孝廉之身入仕,在山西解州盐池做了盐官,张天师盐池收妖后,其受命留守盐池,遂定居盐池东的舜庙张村。后,至明初,明成祖,张愈第十二世孙张庆宅,由解州奉官命迁居南宫张晒衣。清初时,因祖田被占,张庆宅十四世孙张成先,由张晒衣迁大潘庄,此为大概源流。而据此推,至万字辈,应为张挥之一百五十九世孙,为张志和之四十六世孙。


0.101442s